“中国将为‘中立’付出代价”,俄专家表示中美之间产生冲突,俄罗斯只会看着双方“开战”,因为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站在“观察者”立场,所以轮到俄罗斯来观察了。
俄罗斯经济学家米哈伊尔·哈津,讲过一个挺有意思的比喻,说现在的俄罗斯,就像一只刚爬上树的“猴子”,饶有兴致地看着山下,中美两头“猛虎缠斗”。
在这位学家看来,这就是角色互换了,想当初俄乌冲突爆发,中国稳坐钓鱼台,如今风水轮流转,轮到俄罗斯在中美间的纷争中,当个“量子式”的观察员了。
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说到底是一场“交易式中立”,它不是什么牢不可破的同盟,而是建立在赤裸裸的利益之上,这层关系最硬的底盘是能源。
自从2022年战事开启,西方制裁的大门一关,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就只能掉头向东,中国成了最大的买家,今年上半年,俄罗斯出口的原油,差不多有一半都流向了中国。
这对中国来说可是笔好买卖,拿到的价格通常比国际市场低一成还多,大大稳住了自己的能源成本。
更有意思的是,双方交易用的是人民币,连莫斯科的ATM机,都能直接取人民币了,大家一起绕开美元体系玩。
这生意做得非常“实在”,印度那边因为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压力缩减了采购,中国的炼油厂二话不说,立马出手抢购了这批打折油。
经济上的默契,很快就投射到了,地缘政治的棋盘上,当俄乌战场在打了三年多后陷入僵局,全世界的聚光灯,已经转向了南海。
这里上演的不是传统的冷战,而是关税战、数字货币和稀土禁运这些新花样,今年的南海格外不平静,中国海警船和菲律宾船只多次发生碰撞。
特朗普政府也一改前态,不仅高调支持菲律宾和越南,还增派军舰搞联合军演,嘴里念着“航行自由”,面对这番景象,克里姆林宫的表态滴水不漏,不介入,不选边,推动多边对话。
这套说辞跟当年,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俄罗斯的战略重心在欧亚经济联盟,那些家门口的事务上,没兴趣也没力气去管,几千公里外的海上争端。
不过这种看似精明的平衡,其实相当脆弱,内外都受着挤压,在俄罗斯国内,就有一部分专家觉得不是滋味,他们抱怨中国的中立太“冷淡”,感觉像是被“抛弃”了,根本没得到想象中的力挺。
这种情绪背后,是更深层次的猜忌,比如中国在中亚搞的“一带一路”,就和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有了交集。
所以莫斯科也在留后手,时不时就暗示,“我们在亚洲还有别的朋友”,并且积极地跟印度等国互动,不想把“宝”全押在中国身上。
最致命的威胁还是来自外部,特朗普政府放出话来,要对“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加征关税。
这一招精准地打在了,中俄经济合作的七寸上,但中俄之间合作的7寸,也并不是美国一个关税,就能影响到的,中俄之间的贸易往来,还是照常进行。
中俄间这种“交易式中立”,其实是一场,高风险的“现实主义游戏“,它确实能给双方带来,巨大的战略缓冲和经济实惠。
虽然在全球力量的大洗牌中,每个国家都随时可能,因为利益变化或外部强压而“破裂”,但中俄之间也不至于走向,像哈津警告的那样,在大国棋局里,没有永远的旁观者,只有等待入场的玩家这条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