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南岸破局超大城市治理:以更新服务双轮驱动,绘就宜居新范本

0
分享至



市委六届七次全会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擘画蓝图,南岸区以此为纲,锚定“深化品质提升、建设宜居城市”核心目标,跳出“单一改造”“零散服务”的传统路径,以城市更新激活空间价值、以服务升级温暖民生肌理,在交通智慧化、生活便捷化、生态品质化三大维度协同发力,既破解老城区 “设施老化、业态低端”的发展困境,又填补超大城市“服务断层、治理碎片化”的短板,全力打造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为中国式现代化重庆实践注入南岸动能。



PART /01

旧城有机更新:从“空间改造”到 “生态重塑”,唤醒老城新生命力



旧城更新是宜居城市建设的“筑基工程”。

南岸区摒弃“大拆大建”的粗放模式,以“内涵式发展”为核,构建“空间修复+业态升级+文化传承”三位一体更新体系,让老城区既留得住“烟火气”,又焕发出“新活力”。

自2021年起,南岸区已有超40个区级(含经开区)项目纳入全市城市更新试点,累计改造老旧小区430万平方米,覆盖5.1万户居民,同步新增73个停车场,6445个停车位,改造车行道7629米,衔接轨道站点完善步道6.17公里,从基础设施层面补齐老城区发展短板。

在具体实践中,南岸区聚焦南坪、铜元局等老旧小区集中区域,坚持“不破坏原有格局、不割裂文化记忆”原则:一方面通过修缮房屋外立面、更新管网系统、改造公共空间,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另一方面引入专业团队挖掘“城市记忆”,将闲置空间转化为观景平台、文创小店、社区便民服务点,吸引咖啡馆、特色餐饮等新业态入驻,形成“环境优化—业态集聚—人气回升”的良性循环。

南坪街道后堡社区的蜕变堪称典范。这个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老旧居民区,经有机更新后既保留了老重庆的街巷韵味,又注入了时尚活力——傍晚的街道上,既有散步的老人,也有打卡的年轻人,“老旧街区”成功转型为“城市后巷”。79岁的居民杨达人感慨:“环境好了,心态也跟着变年轻了。”

此外,南岸区还通过“腾笼换鸟”策略,在保留现有便民业态的基础上,逐步引入20余种、110家时尚业态,建立“商业联盟”推动小区—社区—街区多层次消费经济发展,彻底扭转了老旧居住区“环境杂乱、低端业态聚集”的旧貌,实现老社区向“宜居化、特色化、活力化”的深度转型。

PART /02

生态修复治理:从“环境整治”到“品质提升”,勾勒宜居新底色



生态是宜居城市的“生命线”。

南岸区以长江岸线保护为核心,以公共空间美化为延伸,通过“系统整治+精细修复”,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居民可感知的生活品质,让“城市绿洲”成为宜居南岸的鲜明标识。

在长江岸线治理中,南岸区大力实施江滩整治、植被修复、污染治理等工程,坚决取缔非法码头、餐饮船舶,清理江边菜地,以“人工景致与自然江景无缝融合”为目标精雕细琢。如今,昔日城市滨水线上的“伤疤”——大鱼海棠广场,已蜕变为被誉为重庆版“天空之镜”的江湾美景,日均吸引大量市民打卡;相邻的雅巴洞江滩公园,3.4公里滨水岸线实现植被、步道、设施、水体有机融合,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以前路过都得绕着走,现在出门七八分钟就到公园,阳光、草坪、黄花,太舒服了!”居住在周边近20年的居民曾丽娟,见证了江滩从“脏乱差”到“美如画”的“重生”。生态修复不仅改善了城市环境,更打造了市民放松身心的“天然氧吧”,为宜居城市筑牢生态根基。

在岸线治理的基础上,南岸区进一步拓展生态建设空间,以 “见缝插绿”的理念重塑城市公共空间:近两年建成城市口袋花园超30个,呼归石花阶公园凭借“因地制宜的景观设计”荣获“重庆市最美街节点绿化”;创新利用河道空间和两侧边坡地形,完成26万平方米坡坎崖壁的绿化美化,让城市“边角地”变身“风景线”。

呼归石花阶公园的改造具有代表性。这片位于南滨路长嘉汇附近的闲置空地,曾因堆放杂物、地面坑洼成为环境“痛点”。南岸区相关部门摒弃“一刀切”改造模式,结合地形特点规划层次丰富的绿化景观,增设休闲座椅、石桌,铺设蜿蜒步道,既美化了环境,又为居民提供了散步、休憩、锻炼的场所。如今,这里已成为周边居民的“绿色乐园”,生动诠释了“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的治理理念。

PART /03

智慧交通构建:从“通道建设”到“枢纽赋能”,夯实宜居硬支撑



交通便捷度是衡量宜居城市的“关键指标”。

南岸区以重庆东站枢纽新城建设为核心,构建“立体枢纽+智慧管理+路网优化”的交通体系,既解决居民“出行难”问题,又以交通升级带动城市功能提升,为宜居城市提供坚实支撑。

作为超大城市交通枢纽的重要节点,重庆东站正被打造为集高铁、地铁、公交、长途客运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南岸区通过引入智能调度系统、推广无感支付、建设智慧停车场等技术手段,提升枢纽运行效率;同时以轨道线路建设为抓手,构建“双轨动脉”:目前,轨道6号线重庆东站段已率先通车,无缝衔接运营中的刘家坪站,为东站提供首条快速进出通道;规模更大的轨道24号线一期工程已实现“洞通”“轨通”,该线路在重庆经开区设站9座(含东站),全长15.9公里,2026年建成后将与6号线协同,大幅提升东站及周边片区的公共交通可达性。

在“大动脉”建设的同时,南岸区同步推进“毛细血管”优化:聚焦东站核心3.47平方公里区域,规划建设站南路、莲池路等16条站前次支道路。目前已有5条完工,这些道路承担旅客进出站、车辆接驳分流、片区互联互通功能,确保站前交通高效有序;江南立交改造二期工程已完成80%,江南隧道主洞与辅洞全面贯通、内部施工加速,待剩余道路关键节点攻坚完成,东站交通网络将实现“内外畅通”。

此外,南岸区还运用AI、大数据等技术赋能交通管理,通过实时监测交通流量、动态调整信号灯时长,精准缓解交通拥堵。从“枢纽建设”到“智慧治理”,南岸区正以交通网络的“智慧化、便捷化”,为居民出行减负,为城市运转提速。

PART /04

15分钟生活圈:从“服务覆盖”到“需求精准”,升级宜居软实力



“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是宜居城市的“温暖内核”。

南岸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整合空间资源、优化服务供给,构建“全龄覆盖、全领域保障”的服务体系,让“家门口的幸福”触手可及。

在养老服务领域,南岸区在东东摩商场打造“常青魔方”服务平台,整合中医理疗、适老化改造设计、老年大学课程等资源,提供“一站式”养老服务。通过“一户一案”定制方案,为75岁老人在老屋加装防滑卫浴和智能监测设备,既守护了老人“养老不离家”的念旧情结,又解决了子女的安全担忧,让适老化服务更具温度。

在育幼、文化、安全等领域,服务供给同样精准高效:花园路街道南湖社区的“绘心壹校”,让孩子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即可参与绘本共读、陶艺创作;铜元局街道上海城社区配备智能门禁、高空抛物预警系统,24小时守护居民安全,社区食堂兼顾老年特惠餐与白领简餐,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为保障服务圈落地,南岸区创新资源整合模式:通过国资划拨、底商返租、市场化购买、公建配套等方式,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腾挪低效运转、长期闲置的存量空间4.35万平方米,完善公共服务设施44个;新建中小学14所、普惠性幼儿园149所,新增学位近4万个,从“一老一小”到“文化安全”,实现服务领域“全覆盖”,让品质生活惠及每一位居民。

当旧城更新唤醒了老城活力,生态修复勾勒了宜居底色,智慧交通夯实了硬支撑,15分钟生活圈升级宜居软实力,南岸区通过“系统思维”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让宜居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融入居民日常生活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记者手记:



来源: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文字:陈思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重庆与世界 incentive-icons
重庆与世界
重庆对外宣传门户
1928文章数 10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