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普月
9月,首个全国科普月如约而至,围绕“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中国科协之声特别策划推出“全国科普月”专题。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以盛大阅兵仪式,展示了我国国防科技的最新成就。中国科协之声【学会巡礼】栏目携手中国航空学会,特邀中国航空学会理事、《航空知识》主编王亚男,为您解读中国航空装备的技术跨越。
9月3日,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一场盛大的阅兵仪式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一列列新型装备、一架架先进战机以整齐划一的姿态通过长安街,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
中国航空学会理事、《航空知识》杂志主编王亚男是一名观众,也是一位长期深耕航空科技传播的观察者。在他看来,这场阅兵是在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全方位展示军事实力、彰显科技强军成就的重要时刻。“阅兵集中体现了极高的科技含量,反映了中国军事工业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成果。”王亚男说。
随着全国科普月的到来,这场盛典成为了开展全民国防科技科普的良好契机。
王亚男作航空知识报告现场。(受访者供图)
军迷都看“傻眼”
“九三阅兵不仅让外国人看‘傻’了,就连我们《航空知识》杂志的许多资深军迷读者也都看‘傻’了!”回忆起观看阅兵时的情景,王亚男难掩自豪。在他看来,此次阅兵所展现出的装备之“新”、体系之“全”,远远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期,正是中国军事科技厚积薄发的集中体现。
最直观的感受是装备的“新”。“看到如此高比例的新型装备首次集中亮相,我的内心非常激动。”王亚男说,“有一位空军老首长曾这样总结人民军队的装备发展历程,他说革命战争时期,我们是‘缴获什么就用什么’,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是‘工业部门能制造什么就用什么’,直到新世纪,我们终于走到了‘战争需要什么,就研制装备什么’的境地。这一路披荆斩棘,愈挫愈坚,殊为不易。”
许多军事爱好者也惊讶地发现,原本熟悉的装备序列中,竟出现了大量前所未见的型号。例如,本次阅兵首次公开了红旗-19、红旗-20、红旗-29等新型装备。
最令人震撼的是,此次阅兵所展现出的军事新装备的“全”。王亚男解释,以往的阅兵,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单一装备的升级换代,比如某型导弹从旧款到新款的迭代。而九三阅兵所呈现的“全”,已超越了单点突破,体现为从单一平台到完整作战体系的整体进步。
例如,在空中力量方面,我国已不再依赖单一先进战机,而是构建起以歼-20、歼-35等第五代隐身战机为核心,融合电子战飞机、空中预警机、雷达干扰机、空中加油机、战略运输机等多型特种飞机协同作战的体系,实现了空军乃至舰载航空兵整体作战能力的科技跃升。
又如,在防御体系方面,我国已建成覆盖近程、中远程、战术到战略层级的全谱系防空反导能力,体系之完备举世瞩目。
此外,换装国产新型发动机的运-20大型运输机亮相,意味着关键装备已实现自主可控。
“整个国防科技体系的拼图已经日趋完整。”王亚男表示。
军工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将彻底改写国际社会对中国制造的认知。王亚男感慨道:“过去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擅长生产鞋袜服装等轻工业品,而如今先进的军事科技体系证明我国已经具备强大的高端装备研发制造能力。”
中国已经建成了具备先进水准的高效航空装备体系。中国装备的作战能力已经得到实战检验。(军迷爱好者绘制,受访者供图)
无数人的无声奋斗
王亚男观看九三阅兵时,一件件大国重器从他眼前呼啸而过。在他眼中,每一架战机、每一辆战车、每一枚导弹都不只是冰冷的钢铁造物,而是一座座承载着奋斗与荣光的丰碑。
“每一型装备的背后,都是一段荡气回肠的奋斗历程。”王亚男说。
九三阅兵式上,当八一飞行表演队的歼-10战机编队掠过天安门广场,尾部拖曳出绚丽的彩烟,在蓝天上绘出壮丽的彩虹。对此,王亚男指出,歼-10此次并未作为主力作战梯队在受阅编队靠前序列出现,而是以殿后身份亮相,这恰恰说明它已是中国新型航空装备中的“老前辈”。
然而,作为我国第一款自主研制的第四代战斗机,歼-10堪称我国航空工业的“争气机”。
1986年,歼-10立项时,中国在先进雷达、中距空空导弹、综合航电、电传操纵系统等关键技术上几乎一片空白。时任总设计师宋文骢在56岁高龄接下重任。当时,有人劝他:“你很快就要退休了,这个艰巨的任务短时间内肯定干不完!”他却回应:“只要我们干,即便是我没干完,后面的年轻人会接着把这条路走下去,中国就有希望。”
从1986年立项到1998年首飞,整整12年,宋文骢带领科研团队,与航空工业各科研院所协力攻关,逐一突破技术难关。
“从歼-10研制成功以后,中国先进装备的研制再也没有出现过‘必须依赖西方技术’的论调。”王亚男说,歼-10的成功证明了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自主发展先进装备,为后续的歼-20奠定了坚实基础。
歼-10的研制过程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技术骨干,他们如今成为歼-20等后续型号的中坚力量。
1998年歼-10首飞成功,在中国航空装备发展史上树立起一座巍峨的丰碑。这不仅是一种先进作战飞机的成功,更是一场荡气回肠的信心之战的成功。(军迷爱好者绘制,受访者供图)
距离歼-10首飞仅13年后,第五代隐身战机歼-20于2011年实现首飞。王亚男介绍,歼-20具备三大先进特性:一是隐身能力,难以被雷达发现;二是超音速巡航能力,可高速抵达战场;三是装备先进雷达和火控系统,配备远程空战武器,可进行超视距作战,在敌方未察觉时即可发起远程攻击。
如今,歼-20已发展出歼-20A改进型、双座型等多个型号,作战角色持续拓展。西方观察家认为,中国在五代机的运用理念上已走在世界前列,歼-20的战术定位已超越传统空优定位,深度融入了全新的作战体系。
在歼-20、歼-35等五代机研制成功之后,中国已经把目光投向了新一代空中作战平台。(军迷爱好者绘制,受访者供图)
王亚男强调,任何一件大国重器的诞生都凝聚着无数科技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与付出。从设计图纸到科研试飞,从材料工艺到系统集成,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科研人员、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的坚守与奉献。他们终其一生投身于基础研究或关键技术攻关,构筑了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坚实底座,支撑起大国重器的每一次腾飞。
全民科普的良好契机
“九三阅兵是一次成功的全民国防科技教育。”王亚男作为一位长期耕耘在科技传播领域的专家,对这场国家盛典背后的科普价值尤为关注。
“很多原本对军事并不关注的普通人,也会被这些外形独特的装备所吸引,好奇它们究竟有何用途,在世界舞台上处于怎样的水平。”他表示,“正是这些由阅兵激发的好奇心,让相关的科技知识和背后的故事得以自然而然地传播开来,形成了良好的科普效应。”
9月,正值首个全国科普月,九三阅兵的盛大举行,点燃了公众对军工科技的关注热情,为一场广泛的国防科普热潮拉开了帷幕。王亚男也积极投身于这场科普热潮。《航空知识》杂志紧锣密鼓地筹备“阅兵专刊”,全面报道此次阅兵的科技亮点。
同时,王亚男也频繁走进中小学,为学生们带来生动的科普报告。9月4日,在北京西单小学的“开学第一课”上,王亚男的报告以“阅兵中的中国故事”为主题。为了契合小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他巧妙采用对比叙事:先呈现九三阅兵的恢宏场面,再回溯历史长河,从1944年美国记者福尔曼在延安拍摄的八路军简陋装备,一路对比到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1959年国庆阅兵,再到1984年国庆阅兵……通过“镜头快闪”的方式,一幅中国装备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壮阔画卷徐徐展开,让孩子们在强烈的视觉对比中,直观感受到国家几十年来的沧桑巨变。
王亚男向小学生做“阅兵中的中国故事”科普报告。(受访者供图)
王亚男表示,如今的科普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知识传播,更要致力于传递科学思维的方法,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九三阅兵是一面镜子,照见了中国科技强军的成果,也照见了无数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者。”王亚男说,当人们为歼-20的英姿喝彩时,不应忘记那些在实验室、在试飞场、在计算机前、在加工车间里奋斗的身影。正是他们用数十年的坚守与探索,拼出了今天中国国防科技的版图。
特别鸣谢:中国航空学会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口 述: 王亚男
责 编:甘 晓 郭玮瑾
审 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谭华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