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13年3月5日,92岁的杨南生在北京的家中平静离世。
他的妻子,56岁的新华社记者张严平悲痛欲绝。
在整理丈夫遗物时,她偶然发现了一个尘封多年的牛皮纸袋,上面赫然印着两个红色大字:“绝密”。
她颤抖着打开,里面是一份份泛黄的文件和信件。其中一封信里的一行字,像一道惊雷劈中了她——“感谢您对我国固体火箭事业的贡献”。
固体火箭?张严平愣住了。
结婚27年,她一直以为,自己的丈夫只是一个普通的、有些内向、爱诗词和古典音乐的科研工作者。
她知道他搞研究,却从不知道他研究的是什么。这是他们之间“不问”的默契。
她只知道,他叫杨南生,是她深爱的丈夫,是那个会在她采访晚归时留一盏灯、会在公园里和她一起读诗的“老伴”。
可眼前这些文件,每一个字都在讲述一个她完全陌生的故事,一个属于国家最高机密的传奇。
那一刻,张严平才意识到,她朝夕相处了27年的爱人,拥有一个她从未触及过的、惊天动地的世界。
一场采访,两个世界的碰撞
1984年的春天,27岁的张严平是新华社刚入职不久的记者,接到任务采访两会代表。
在一众代表中,有一个叫杨南生的陕西代表,时年63岁,头发花白,衣着朴素得像个邻家老头。
作为初出茅庐的记者,独立采访重要人物让张严平非常紧张。她准备了一系列关于科研工作的问题,但杨南生总是温和地笑着,巧妙地避开核心内容。
采访一度陷入尴尬。为了打破僵局,杨南生忽然转换话题,饶有兴致地问:“你们年轻人现在都喜欢看什么书,听什么音乐?”
这个意想不到的问题,瞬间拉近了两人的距离。
从舒婷、北岛的朦胧诗,聊到雪莱的浪漫主义;从贝多芬的交响曲,聊到小说《小王子》。原定2小时的采访,在愉快的交谈中悄然流逝。
这位63岁的科学家,其内心的丰盈、思想的深邃和对艺术的独到见解,让张严平深深着迷。她从未觉得他是个老人,只觉得遇到了一个可以洞察她灵魂的知己。
采访结束时,张严平问他:“您这一生,感觉最幸福的是什么?”
杨南生眼中闪着光,回答道:“我这一生最幸福的就是在天上转的人造星星里,有我亲手摸过的东西!”
这句话,张严平当时并未完全理解,但那份纯粹的自豪感深深烙印在她心里。
会议结束后,杨南生回到西安,张严平留在北京。两颗相差36岁却在精神上高度共鸣的心,开始了长达两年的书信往来。近百封信件,跨越了地理与年龄的鸿沟,将工作琐事、人生理想编织成灵魂的交响。
最终,爱情的潮水冲垮了理性的堤坝。
杨南生在信中坦诚地分析了他们结合将面临的巨大阻力:父母的反对、同事的非议、他所剩不多的岁月以及她未来可能要独自面对的冰冷世界。
他写道:“相差到30岁以上的恋爱,在科学上总是不可能合理的……这不是允许自己去害自己真心所爱的另一方吗?”
然而,张严平的回应同样坚定。她认定,杨南生就是她寻觅一生的灵魂伴侣。
他们的决定,在各自的世界里掀起了轩然大波。
在张严平的家庭,这是一场“地震”。
她的父亲,一位传统的老干部,气得将结婚申请书摔在地上,甚至威胁要断绝父女关系。
母亲终日以泪洗面,苦苦劝说。亲朋好友、同事们更是无法理解,流言蜚语四起,有人说她“图名图钱”,有人说她“脑子不清醒”,认为她被一个“老头子”骗了。
巨大的压力从四面八方涌来,几乎要将张严平压垮。但她选择了追随自己的内心。1986年6月,29岁的张严平独自一人从北京奔赴西安,嫁给了65岁的杨南生。
婚礼简单得近乎寒酸。在西安一间挂着红绸的小屋里,没有盛大的酒席,只有几件旧家具和满架子的书。
女方的亲友,只有几位最要好的朋友到场。在世俗的眼光里,这场结合充满了不合理与算计。但对于他们而言,这只是两个独立灵魂的结合,纯粹而神圣。
“隐形”的功勋:她不知道的另一个杨南生
婚后的生活,温馨而清贫。为了方便张严平的工作,杨南生毅然放弃了西安的一切,随她搬到北京,住进了航天大院一栋老旧的砖房里。
这栋顶层的老房子年久失修,每逢暴雨便会严重漏水,让晚年的杨南生备受困扰。
在张严平眼里,丈夫是一个极度节俭、品格高尚的人。一件中山装穿了几十年,皮鞋磨破了也舍不得换。
两人唯一一次争吵,是因为张严平想给他买一双2600元的新鞋,杨南生知道后大发脾气,坚持让她退掉,嘴里念叨着要把钱省下来留给妻子以后用。
他对所有人都彬彬有礼,家里来了维修水管的工人,他会特意换上好皮鞋以示尊重。
27年的婚姻里,张严平习惯了丈夫的“神秘”。他从不谈论自己的工作,她也默契地从不追问。她只知道他是一位普通的科研人员,一个爱她、疼她、懂她的老伴。
然而,她不知道的是,这个被她视为“普通人”的丈夫,在中国航天史上,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
杨南生,1921年生于福建,成长于战乱年代。
他是西南联大1943届的毕业生,1950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获得机械工程博士学位。
面对国外的优厚待遇,他毅然选择回国。他,正是中国卓越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奠基人之一。
在那些张严平看不见的岁月里,杨南生的人生轨迹与共和国的航天伟业紧密相连: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当卫星与火箭主体分离后,是杨南生主持研制的第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在太空中进行了最后那关键的“一推”,将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
这就是他口中“天上转的人造星星里,有我亲手摸过的东西”的由来。
除外,他还深度参与了中国第一枚潜射战略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工作,负责两级发动机。
他的一生,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真实写照。然而,这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因为在科学问题上坚持原则,不愿妥协,得罪过一些人,导致事业不顺,一生清贫,最终也未能评上国内的院士头衔。
杨南生去世后,张严平拿着那些“绝密”文件,踏上了一段重新认识丈夫的旅程。她走访了丈夫生前工作过的每一个地方,采访了他当年的老同事、老部下。
在那些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们动情的讲述中,一个她从未见过的杨南生逐渐清晰起来:那个在戈壁风沙中指挥试验的领导,那个在技术瓶颈前彻夜不眠的专家,那个在实验失败时安慰大家、成功后却把荣誉让给年轻人的长者。
她终于明白,丈夫的节俭,并非小气,而是在艰苦年代里烙下的印记。
为了纪念这份爱,也为了让这位无名英雄的事迹不被遗忘,张严平耗尽心力,将她和杨南生的故事,以及她后来了解到的丈夫的功绩,写成了一本24万字的回忆录——《君生我未生》。
如今,张严平依旧独自生活在那个充满丈夫痕迹的老房子里。客厅里挂着杨南生的肖像,书桌上摆着两人的合影。
这段始于27岁与63岁的爱情,跨越了36年的年龄鸿沟,抵御了世俗所有的偏见与流言,最终在27年的相守中,沉淀为一段传奇。
来源:谁是杨南生?
2022-11-26 09:11·环球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