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尔滨的主城区,一曼街镌刻着巾帼英雄的壮志豪情,靖宇街延续着抗联将领的斗争精神,尚志大街留存着民族英雄的不朽记忆。与此同时,在哈尔滨的部分县(市),也分布着许多以革命先烈命名的街道,例如巴彦县的甲洲路、尚志市的一曼路、宾县的大千路……
这些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名字,深深烙印在哈尔滨街巷的肌理之中,融入市民的日常步履,以英雄之名无声见证并丈量着这座城市的时代变迁。
英雄从未远去!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记者走访了哈尔滨部分以抗日英烈命名的道路,重温抗战英烈事迹,触摸红色印记,聆听斗争壮歌,感受英烈精神代代相传的力量。
热血永不凉,哈尔滨“红色街路”赓续抗联精神
“尚志大街站到了……”哈尔滨地铁站报站广播响起,一个抗日英雄的名字,被这座城市反复言说。
资料图:尚志大街旧貌
尚志大街位于道里区城区东部,北起友谊路,南止霁虹街。该条街于1900年形成,早期称为“新城大街”。1919年2月,赵尚志随母亲到哈尔滨,在学习期间,他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彭守朴、陈晦生等人,在他们的启发教育下,赵尚志懂得了许多的革命道理,并带领骨干成立反日游击队,四处袭击日伪军警,队伍迅速扩编为东北抗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和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赵尚志任支队长、军长。抗日联军在赵尚志的率领下,抗日健儿转战于松花江两畔与黑嫩平原,令日本侵略军闻风丧胆。1942年,在梧桐河荒原上的一次转移中,赵尚志被日伪警察包围负伤,为国捐躯,年仅34岁。1946年,由原松江省主席冯仲云建议,将新城大街改名为尚志大街,以此纪念民族英雄赵尚志。
哈尔滨对英雄的纪念,从街巷命名延伸至城市空间的每一个脉络。这座城市不仅将英雄之名嵌入日常通行的街道,更融入街道旁一方方绿地公园中,让英雄精神有了可驻足、可缅怀的具象载体。
在道外区,有一条以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命名的靖宇街。该条街路于1890年形成,东起南二十道街,西止景阳街,始称正阳大街。1948年,为纪念杨靖宇烈士改称靖宇街。顺着靖宇街漫步,便会看到以同一英雄之名命名的靖宇公园——一条街串联起日常烟火,一座园承载着精神传承,二者以“靖宇”为纽带,将英雄记忆从“脚下的路”延伸到“心中的园”。
资料图:靖宇街旧照
英雄虽已远去,而抗战烽火中凝聚的民族精神彪炳千秋。沿街的灯光延续着英烈的信念,巷里的烟火萦绕着抗联的热血,街角的建筑述说着不朽的抗争……英烈之名嵌在街巷中,民族精神在岁月流转中始终滚烫。
哈报手机记者:刘亚东/摄
信念照耀四方,英烈街路中的“当代回响”
上午9时,站在赵一曼烈士塑像下,聆听着不远处校园里琅琅的读书声、幼儿园中孩子们嬉戏时的欢声笑语。恍惚间仿佛看见,当年赵一曼写下“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时,心中期盼的正是这样的国泰民安、孩童无忧的画面,这是英雄精神与当下幸福最真切的交融。
资料图:一曼街旧照
“很多经过一曼街的人都会来看看赵一曼烈士,有老人领着孙辈来的,有特地过来献花的,还有一些中外游客特地来看咱东北抗日英烈的。”在南岗区一曼街上,有一座立有赵一曼烈士塑像的广场,62岁的管理员冯师傅清晨4点就来到广场打扫卫生。冯师傅告诉记者,每天有很多人来看赵一曼烈士,一些老人会坐在广场的休闲椅上,给孙子、孙女讲革命故事,“清明时,有很多学校、单位组织学生、员工来给烈士献花,人民没有忘记抗日英烈。”
来自内蒙古的谷先生驻足在广场上,仔细阅读着赵一曼烈士的生平。他告诉记者,儿子在附近单位上班,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哈尔滨,得知赵一曼烈士塑像就在附近,他特地过来看看这位烈士。“站在塑像下,心里满是崇敬”,谷先生称,以前抗日英雄的故事都是在课本里读到的,如今,站在烈士塑像下,再读她的生平,更能体会到当年先烈们有多不容易。现在的好日子,都是英雄们用命换来的,恩情不能遗忘。
一曼街位于南岗区北部,东北起文庙街,西南至霁虹街,1915年形成,原称山街、石山街。赵一曼生于1905年,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赵一曼参加革命。1932年春,党中央派赵一曼到东北抗日前线,在哈尔滨就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长和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1934年哈尔滨党组织遭破坏,赵一曼被党组织派驻珠河县(今尚志市)开展抗日游击区工作,1935年不幸被俘。被捕后,赵一曼被押到哈尔滨伪滨江省警务厅(现东北烈士纪念馆),敌人使用各种酷刑,都未能从她口中逼出半句口供。1936年赵一曼逃出哈尔滨后,不幸又被敌人追上抓回,受尽酷刑,英勇就义时只有31岁。1946年,为纪念抗日英雄赵一曼,石山街更名为一曼街,沿用至今。
在一曼街上,东北烈士纪念馆与赵一曼塑像隔路相望,“抗战14年的黑龙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展览”如今正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展出。展览让人们重温红色历史,赓续精神血脉,汲取奋进力量,也在告诉英烈们——山河已无恙,国泰民安康。
因追忆而驻足,因了解而动容。在触摸那段滚烫历史记忆的过程中,抗联精神得以跨越时空,实现代际传承。这些红色道路,不仅串联起历史与当下,更让先烈的精神火炬永不熄灭。
红色文化融入城市之旅,英雄街路见证时代新声
“照相馆现在叫摄影艺术空间、卖小玩意儿的叫文创集市,现在这条街上,高楼比比皆是、各种业态也是繁荣发展。”在道里区兆麟街附近生活了20多年的李大爷指着道里菜市场,“你看,过去卖菜的地方如今成了游客的热门造访地,每天有很多游客进进出出,买吃的、拍照片。”
资料图:兆麟街旧照
兆麟街位于道里区城区东部,1903年形成,北起森林街,南止经纬街,曾用名“水道街”。李兆麟将军曾率百余名抗联干部,随苏联红军进入哈尔滨协同接管地方政权。1946年春,由李兆麟将军创办领导的中苏友好协会,就设在这条街上的一座小楼内(今哈尔滨博物馆院内)。同年,在水道街九号二楼,一场蓄谋已久的政治谋杀在这里得手,李兆麟将军壮烈地死在国民党特务的刀下。其后,水道街正式命名为兆麟街,道里公园改为兆麟公园,纪念李兆麟将军的英雄事迹与革命精神。
“我们宁可饿死,也要忠于祖国,绝不不能动摇抗日到底的信念。”李兆麟将军的这句话,深深地印在哈尔滨这片土地上,哈尔滨人民没有忘记那段腥风血雨的日子,没有忘记这位民族英雄的泣血身影。在兆麟街88号(原水道街9号),哈尔滨市设立李兆麟将军纪念馆,纪念馆在出口处布设了盖章点,让游客们将红色记忆以一枚枚印章为载体,妥帖收进纪念册,也深深印在心底。
博物馆、纪念馆、文史馆、知名景区、商业街区、酒店、旅拍基地……历经岁月沉淀、规划打磨,这条街路及其周边呈现出更加靓丽的新貌。如今的兆麟街已将红色底蕴与文旅活力深度交融,发出了时代的新声。
“繁华的商业街浸润着红色记忆,新时代的人们不会忘记英烈的铮铮铁骨与热血担当”,江苏游客范女士将街牌收录到照相机中,让红色记忆永不磨灭。连锁茶饮店、品牌面包房、特色地方美食店……这条充满历史感与烟火气的街道已然成文旅消费的新场景,吸引无数文艺青年、外地游客纷至沓来,成为备受追捧的打卡胜地。
八十年光阴流转,硝烟早已散尽。一条条道路上,一个个英烈的名字,闪耀在祖国大地上,守护着当下的安宁与祥和。人们走在红色街路上,跨越时空与英烈们“重逢”,耳畔仿佛还能听见当年抗联战士的呐喊,脚下的每一步都踩着先烈用热血铺就的道路,这份沉甸甸的记忆在心底不断升腾。
人们心怀感恩,奋勇向前,不负这来之不易的盛世繁华。
来源:哈尔滨日报
记者:李佳琪 文/摄
哈报手机记者:刘亚东/摄
责任编辑:孙婷
审核:董景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