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52年岳飞的后代找到毛主席,请求安排工作,毛主席回了5个字

0
分享至

1952年,北京中南海,两封来自浙江嘉兴的求助信被送到了毛主席的办公桌上。写信人自称是岳飞第二十七世孙岳昌烈,一个穷困潦倒的前清秀才,在新时代找不到立足之地。

毛主席仔细阅读了来信,当看到信末引用的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时,他沉思片刻,提笔写下了五个字,正是这五个字改变了一位坚守气节的文人后半生命运。



岳昌烈,1890年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一个书香门第。作为民族英雄岳飞的后代,他自幼接受传统教育,十二岁便考中秀才,展现出非凡的学识才华。然而正当他准备在科举道路上继续前进时,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使他的仕途梦想瞬间破灭。

民国初期,岳昌烈曾在绍兴、嘉兴等地的学堂教书,但这位晚清秀才身上有着明显的“文人傲骨”,他性格倨傲古怪,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

据记载,他因看不惯学校的腐败现象,不愿与那些“同流合污”之人交往,甚至与校长发生冲突,最终遭到开除。这位保守派文人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变迁,成为了被旧时代和新时代同时抛弃的“怪人”。



辛亥革命后,旧式学堂纷纷关闭,岳昌烈失去了谋生手段。为维持生计,他不得不变卖家产,最终连祖宅也卖掉了,独自居住在一处破旧的小屋里。他的生活能力极差,甚至连发霉的被褥都不知道如何清洗晾晒,生活陷入极度困顿。

尽管生活潦倒,岳昌烈仍然坚持读书学习的习惯。他经常穿着破旧的长衫,到附近茶馆要一杯茶,一坐就是一整天。令人惊叹的是,在这样的困境中,他通过自学掌握了英语和日语,展现出非凡的学术天赋。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浙江沦陷后,日军为了进行文化侵略,在当地建立日语学校。他们得知岳昌烈精通多国语言,且是岳飞后代,多次上门邀请他出任教职。

这对生活窘迫的岳昌烈来说无疑是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但他毅然拒绝了日本人的邀请:“给日本人工作,那不就成汉奸了吗?”

日本人并不死心,以豪华住宅、玉盘珍馐等优厚条件继续诱惑他。但岳昌烈牢记祖先教诲,坚守民族气节,坚决拒绝与侵略者合作。他宁愿离乡背井四处躲避,也不愿背叛民族。

恼羞成怒的日本人开始对他进行骚扰报复:打烂他的窗户,踹破他的房门,点燃他屋边堆着的柴火,甚至试图烧掉他珍爱的书籍。在整个抗战期间,岳昌烈隐姓埋名,坚守着自己的气节和底线。



抗战胜利后,岳昌烈试图到国民政府成立的学校求职,却因没有背景和人脉而遭到无情驱赶。国民党官员甚至直言不讳地告诉他:“没有人脉就掏钱,没钱还想进入政府单位工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岳昌烈看到了希望。然而当他前往当地学校应聘教师职位时,却因年过半百、不是党员身份而再次遭到拒绝。学校方面更倾向于接收从军队退役的党员文员教员,这位年迈的秀才再次被时代抛在了后面。



1951年,生活陷入绝境的岳昌烈鼓起勇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希望能谋得一份工作。但由于当时邮寄不便,加之新中国刚刚成立,各级干部都忙于应对抗美援朝战争,这封信在传达室内搁置了近一年时间。

迟迟未等到回音的岳昌烈于1952年再次执笔写信。这次他在信的开头引用了岳飞的《满江红》,并在信中表明了自己是岳飞后人的身份,两封信最终一同被送到了毛主席的办公室。

毛主席一向重视群众来信,看到这两封特殊的来信,他立即被吸引住了。尤其是岳昌烈的文笔深邃精练,展现出相当的文学功底,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岳飞一直是毛主席极为推崇的历史人物。他曾盛赞“岳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爱国英雄”。在革命战争年代,毛主席多次在演讲中提及岳飞,岳飞的《满江红》更是被毛主席反复吟诵。

毛主席的军事思想也受到岳飞的影响。他曾引用岳飞的名言“先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来说明作战不能墨守成规,要善于思考和判断。解放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要求,也与岳飞“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治军理念一脉相承。



看完岳昌烈的来信,毛主席思绪万千。他欣赏岳昌烈的文学才华,也敬佩他在困境中坚守气节的精神,但毛主席一向坚持原则,从不滥用权力为亲友谋私利。

经过深思熟虑,毛主席提笔在信上批示:“可适当照顾”,这五个字体现了毛主席既关心群众生活,又坚持原则的工作态度。



在毛主席的关怀下,浙江政府为岳昌烈筹集了一笔救济款。但当工作人员将救济款送到岳昌烈手中时,这位固执的秀才却坚持“无功不受禄”。他表示这些钱只能算是借款,希望政府能为他安排一份工作,用工资来抵扣。

当地政府尊重岳昌烈的意愿,经过仔细评估,认为他的文学功底和经历适合从事文史研究工作。1954年,浙江省政府聘请他为浙江文史馆馆员,支持他撰写回忆录和历史资料。



接到通知的那一刻,岳昌烈兴奋得像个孩子。报到那天,他特意翻箱倒柜找出最整洁的衣服,精神抖擞地奔赴新的工作岗位。

这份工作对岳昌烈来说再合适不过——安静的环境让他不必再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丰富的古籍文献则让他如鱼得水。文史馆馆长曾对他说:“这是组织上赋予你的幸运和使命!”

岳昌烈在文史馆工作期间,著有《杜甫研究》和《陶诗综考揭微》等著作。他不仅生活有了保障,精神也走出了时代夹缝的阴霾,整个人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岳昌烈于1970年病逝,享年80岁。在人生的最后十六年,他得以在自己喜爱的文史研究中找到安宁与尊严,这位岳飞后代的风骨和学识最终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发挥的空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史韵流转
史韵流转
懂一点历史,知道一些知识,每天分享
332文章数 4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