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6年,美国跨党派众议员重启访华行程,他们出发前说的一句话,直接让赖清德死心,绝不会让3年前的闹剧重演。
«——【·6年僵局被打破·】——»
亚当・史密斯的名字出现在代表团名单首位时,熟悉中美关系的观察家们立刻意识到其中的分量。作为众议院军事委员会的民主党领袖,这位政客近年来多次在伊朗核问题等议题上展现务实立场,曾公开质疑特朗普政府的军事打击评估。
这样的人物率领代表团出访,本身就传递出超越党派分歧的信号。美国会参众两院代表团上一次踏上中国土地还是六年前,那时中美贸易摩擦正酣,全球供应链尚未经历疫情的剧烈震荡。
此次代表团的构成堪称跨党派合作的范本。成员中既有对科技竞争持强硬态度的共和党议员,也有长期呼吁加强对华沟通的民主党人士。这种组合映射出美国国内的复杂心态——2025年上半年中美贸易逆差接近三倍的差距,让商界持续施压华府寻求对话。
而中国在稀土加工领域的主导地位,又让美国在高科技产业上不得不有所顾忌。代表团临行前透露的信息显示,经贸议题将成为此行重点,这与1972年曼斯菲尔德率领代表团访华时推动经贸正常化的使命形成了跨越半个世纪的呼应。
中方对此次访问的态度早已明确。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多次表示,欢迎包括国会议员在内的美国各界人士访华,希望通过面对面交流增进了解。
这种开放姿态与美国国内日益滋长的对华误判焦虑形成对比。众议院情报委员会首席民主党议员吉姆・海姆斯近期公开表示,他担心中美间的误解可能升级为冲突,这也是推动跨党派代表团成行的重要动因。
«——【·台当局幻梦破碎·】——»
史密斯“不将台湾地区列入行程”的声明通过卫星信号传到台北时,台当局的反应堪称慌乱。赖清德办公室此前精心准备的“对美沟通清单”瞬间失去了用武之地,那些关于推动台美贸易协议、协助加入CPTPP的设想,随着这句话化为泡影。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已经是台当局今年第二次遭遇美方的“冷遇”——7月间,赖清德原计划窜访中南美洲所谓“友邦”,因美国拒绝其“过境”纽约而不得不取消行程,当时台当局还以“风灾灾后复原”为由掩饰尴尬。
赖清德团队并未就此收手。就在美国代表团宣布访华计划的同一周,台防务部门抛出了雄心勃勃的预算方案,声称要在2030年前将防务预算提升至GDP的5%以上。
这种“以武谋独”的姿态立刻遭到国台办的严正驳斥。发言人陈斌华指出,台当局加码交“保护费”、当“提款机”的行为,只会挤压台湾民众的民生福祉。岛内舆论更是直言不讳,《联合报》的评论文章质问:“当美国都在调整对华策略时,我们还要沿着错误的道路狂奔吗?”
台当局的焦虑不无道理。美国代表团的组成结构本身就释放出明确信号——军事委员会领袖主导的访问,却刻意避开台湾议题,这意味着在美方战略评估中,台海稳定的优先级已显著提升。
2025年上半年中美贸易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出口虽同比下降9.9%,但对东盟、非洲出口分别增长14.8%和33.3%,这种市场多元化趋势让美国在对华博弈中不得不更加谨慎。台湾作为筹码的价值,正在被经贸合作的现实需求稀释。
«——【·窜访的代价·】——»
史密斯的表态被台媒解读为“不让2022年8月的闹剧重演”,这一判断精准点出了此次访问的历史坐标。三年前,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访台湾,引发中美关系剧烈震荡。
当时外交部发言人明确指出,这绝不是什么民主问题,而是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问题。那场闹剧的后遗症至今仍在显现——中美军方对话机制中断近半年,台湾海峡成为全球最紧张的热点地区之一。
数据记录下了那场闹剧的真实代价。佩洛西窜访后的三个月内,中美贸易额出现明显波动,美国企业界普遍表达了对供应链中断的担忧。这种记忆成为推动此次跨党派代表团访华的隐形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