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59年6月,韶山水库迎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
32年前,他率领起义军从湘赣边界辗转至江西宁冈;32年后,他重新见到了家乡未染炮火的模样。
滴水洞口景色如旧,主席的心境却与当年完全不同。
他擦干了身上因游泳沾上的水花,转身对随行人员说:“在这片山沟沟里修几间房吧!”
1960年6月,一支千人队伍挺进山谷,“131工程”正式拉开序幕。
神秘的131工程
七八十年代,“131工程”是绝对意义上的绝密项目。
滴水洞一带三面环山,周围草木茂盛。即使飞机在山峦上方反复盘旋,也很难观察到人类聚居的影子。
中央修了一条柏油公路,道路尽头是一个小小的院子,以及三座灰扑扑的普通平房。
最东边的那座整体呈“八”字形,拥有独立的书房、会客室和会议厅。
1966年,主席曾在这边短暂地生活过11天。
主席称这座“特1号”建筑物为“西边的山洞”,乍一听颇感艰苦、简陋。
事实上,这座平房只是看起来简单,里面木地板、办公空间、空调……一应俱全,整体风格与中南海异曲同工。
另两座平房位置相对靠下,一座供工作人员起居生活,另一座原定是林彪的住所。
以三座建筑物为基点,方圆3公里以内的地方全是警戒区。高高的铁丝网将山林分为两个世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哨所检查点。
不是说秘密小屋吗?搞这么多警戒真的合理吗?
当然合理,一国领导人身边没有保护才招人怀疑。滴水洞别墅安保系统完善,但又不过于夸张,乍一看就是两栋修养别墅罢了!
在中南海住得好好的,主席为何执意在老家韶山建别墅呢?难不成以后打算回老家安享晚年吗?
明面上“131工程”只有三个小平方,实际上的“131工程”是一片面积3600平方的“地下大别墅”。
整片地下防护工程共8个出入口,有的是日常主要干道,有的则是通行巷道,还负责通风。
当地堡受到致命威胁时,8个出入口将同时打开,以求在最短时间内输送更多的人。
防空洞
每个出入口都配备了一扇巨大的铅门,人力根本无法推动,想要开合只能通过承重的机械结构。
通道内侧还配备至少两扇辅助防护门,如若地下防御工程投入使用,这些辅助防御设施想必也是哨卡所在。
图:131工程的大型铅门是特制的
好不容易通过了层层哨卡,终于来到了核心中转站。
与其说是中转站,不如说是一块“大转盘”。汽车可以由此“被动”转向,通往四通八达的地下隧道,可谓是将空间节省到极致了。
隧道两旁是不同规格、不同用途的131间房。
有发电配电中心、机械设备中心等后勤保障部门,也有起居生活区、饮食生活区等维生诉求单位。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通信指挥部、作战指挥部以及各位首长的办公室。
理论上,只要准备足够的生活物资,这个地方可以支撑200人生活足足半年。
看这配置就知道,“131工程”就是一个巨大的地下防御工事,这个防御工事究竟在防谁呢?
来自北方的核威慑
厚重的铅门,不仅可以用来防火、防电、防地震,还能很好地将核辐射隔绝在一边。
20世纪60年代,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不多,英国、法国、美国、苏联各占一个。
英法美与中国的关系自然不必多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英国甚至还想用48颗核弹头来震慑中国。
(上世纪的驻港英军)
苏联老大哥倒是对咱们守望相助过。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工业体系怎一个破字了得?
苏联将自家经济学家在一块开了个会,最终认为中国想快速发展起来,必须先把现代化工业基础搞好。
问题在于,在哪儿发展工业最好了?苏联觉得东三省就不错。
平心而论,东三省及沿海地带确实是最好的选择。
那里土地资源丰富,拥有充足的能源和优良的港口,再加上不逊色于内地的人口基数,简直占尽了天时、地利和人和。
然而,毛主席对此却有不同的想法。
把工业放到沿海地带确实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中国外有朝鲜纷争,内有台湾问题,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还是太冒险了。
将156个工业援助项目皆置于东北和沿海大城市,于我国后续的均衡发展无益,此事必须审慎思量,三思而后行。
最终,中苏双方商定,分别在民用工业企业与国防工业企业中选出21项挪到西部,以此来均衡我国现代化工业布。
由此可见,我国在面对苏联时,始终维持着清醒的头脑与稳定的大局观。
中国人的硬骨头可以扛过橄榄枝,自然也能扛过燃烧的。
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因苏联“大国沙文主义”持续降温。
1964年中国就边境问题进行谈判的时候,苏联还承认珍宝岛是我国固有领土。
然后不过短短5年,苏联就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甚至还派300人的先遣部队骚扰我国驻扎在珍宝岛的边防战士。
最终,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多胜少,捍卫了我国的国家主权。
中苏关系的“遮羞布”,也因为此次武装冲突,被撕了个粉碎。
苏联摄影师拍下的对峙局面
正在此时,分外关注中苏关系的美国,开始不遗余力地在国际社会鼓吹,他们声称苏联已经做好了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准备。
1969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扬言要对中国实行核打击
3亿建了个烂尾楼
苏联真的有意对中国进行核打击吗?
从俄罗斯公开的相关档案来看,苏联至少没有将核威慑的念头落在纸面上。
可当时的中国政府并不清楚,当时的中苏关系也不允许两国,将如此敏感的话题搬上谈判桌。
对此,毛主席决定,始终做好两方面的准备。
其一,我国必须揭开美国虚伪的面具,向世界表明我国的主张。
其二,我们也必须做好最坏的准备,“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而“131工程”,就是我国在对核威慑的积极响应,中国政府必须保证在战时依旧有政府机关统筹全局。
相关文件显示,“131工程”前前后后共耗资3亿元人民币。那可是20世纪70年的,那时候的3亿比现在之前多了。
然而,如果你有机会去“131工程”转一圈,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烂尾楼”。
相关文件也显示,“131工程”仅完成三分之一,就被中央政府叫停了。
好好的工程为什么不做了呢?难道说当时的财政情况撑不起如此浩瀚的工程吗?
当然不是,“131工程”之所以会变成旅游景区,是因为它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任务。
随着中苏关系逐渐降温,美国也看到了与中国缓和外交关系的希望。
面对美国递过来的橄榄枝,我国认为相较于远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苏联才是最具紧迫的“潜在威胁”。
我国曾主动在1969年9月11日,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在北京机场就双边关系进行过洽谈。
只可惜,我国释放的善意勃列日涅夫并没有接收到,苏联始终以强硬态度,向我方提出要求。
苏联之所以没有动手,无外乎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中国同样是拥有核威慑力的国家;二是因为,美国在此事上的态度,让苏联颇感忌惮。
如若此时,我国能与美方有所缓和,无异于将在三者之间开拓了一种新格局。
苏联无法再轻而易举地对我国施加威胁,笼罩在我国上空的“核震慑”,自然也就消失殆尽了。
当然,中美关系改善,并不意味着中国是“被保护的弱者”。
美国才是那个炒作核威胁的“造谣者”,我国的所作所为,只是把它的行为曝光在光天化日之下罢了。
参考资料:
[1]张悦.神秘的“131”地下工程:投资1.3亿防备苏联核打击[J].法制博览(名家讲坛、经典杂文),2019,(09):89-89.
[1]武飞.神秘的“131”工程纪实[J].湖北文史,2021,(01):97-10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