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长沙学院拟更名为长沙文化科技大学一事似乎成了社会热点。因为曾经担任升本前的长沙大学党委书记,主持了学校升本工作,并在升本后担任长沙学院院长长达8年多,因此线上线下不断有人问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我于2013年初调离长沙学院后就从不过问长沙学院的工作,多年来和长沙学院主要领导没有任何接触,所以既不了解长沙学院拟办成“长沙文化科技大学”的背景和原因,也不便就此事发表看法,以免妨碍现任领导的工作。
不过,作为当年长沙大学升本的校内决策者和升本的主要操盘手,我愿意把长沙大学升本以及升本后校名更改的有关情况及心路历程公诸于众。
一、长沙大学升本过程
长沙大学的前身是湘江师范学校、长沙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长沙基础大学)和长沙大学(专科层次)等三所学校。1996年,原国家教委批复,同意将长沙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和长沙大学合并为新的长沙大学(此前,湘江师范已并入长沙基础大学),仍为专科层次。
2001年1月5日,湖南省委常委会任命我为长沙大学党委书记。2月我到任后立刻组织学校发展战略研讨,两个月后确定“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把长沙大学办成地方应用型本科学校”的发展战略和目标。
2001年5月,时任湖南省委副书记兼长沙市委书记张云川带队到学校现场办公,明确同意学校升本,随后市委市政府在学校管理体制、资金投入、征地建设、校内三条高压线迁出学校以及外部环境改造等方面围绕升本目标和要求紧锣密鼓开展工作。
长沙市确定长沙大学升本目标后,湖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和省教育厅同样高度重视和支持,把长沙大学升本工作纳入湖南省第十四个五年计划期间高校设置计划,分管教育的省领导与教育部领导沟通,争取教育部支持,省教育厅多次派出专家组帮助学校加强内涵建设。
张云川、梅克保两任市委书记和谭仲篪市长等市领导多次现场办公,确保学校办学条件达到本科高校设置要求。
简而言之,学校党委确定升本目标和上级支持,是长沙大学升本的前提和关键,二者缺一不可。
升本后校名更改问题
原长沙大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教育改革的产物。上海以及广州、武汉、成都和长沙等十多个省会城市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举办了培养专科层次职业型人才的短期大学,学生走读,毕业不包分配。和当时改革氛围有关,原国家教委对大学校名命名没有强制性规定,因此这些短期职业大学均以所在城市命名为上海大学、广州大学、长沙大学以及成都大学等。武汉的因为已有武汉大学,所以命名为江汉大学。
上海大学、广州大学等学校领导抓住机遇,在上世纪末通过合并重组等方式在提升办学层次的同时保留了原校名。
本世纪初,教育部开始规范高校命名,规定专科学校升本一律更名为学院,不再批准沿用原校名。但原校名为升本学校保留,只要达到大学设置条件就可以恢复使用。因此先于长沙大学升本的成都大学更名为成都学院,武汉江汉大学升本后第一年校名加了“筹”,达到大学设置条件后正式命名为江汉大学。
2003年,长沙大学已基本具备升本条件。2004年升本前,长沙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曹亚和我专程到教育部向分管院校设置的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张保庆汇报,争取保留长沙大学校名。张保庆强调规范校名要求,坚持学校若升本只能更名为“长沙学院”或在地名后加上“文理”、“理工”、“科技”等作为校名,但承诺原校名不会给别的学校使用,日后只要达到大学设置条件就批准恢复使用长沙大学校名。
最后经学校党委研究,并报长沙市委市政府同意,升本后的学校拟更名为“长沙学院”。2004年3月,教育部院校设置专家组成都会议全票通过长沙大学升本申请。教育部随后批复同意长沙大学改办升格为本科学校,更名为长沙学院。
因为对丢掉“长沙大学”校名心有不甘,同时也因为立志加快学校建设,争取尽早恢复长沙大学校名,学校升本后我没有同意像其他升本学校那样举办任何庆祝活动和新校名挂牌仪式,学校所有校门仍然使用“长沙大学”原校名。征得市政府支持,学校所在地公交车站和地铁站等公共标识也都继续沿用“长沙大学”校名。
![]()
在我担任长沙学院院长的八年多时间里,我的工作就是为恢复长沙大学校名而努力。原成都大学升本后曾经更名为“成都学院”,经过15年卓有成效的工作,已经于201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恢复成都大学校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