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方周末《沈阳统一校服陷“刷票”争议:很难尽善尽美,亦当除弊兴利》一文将“一市一款”塑造成破解校服寻租、实现“质优价廉”的最优解,却刻意回避了一个核心问题:这种集中式改革的试错成本,最终要由谁来埋单?报道只盯着“每校一款”的局部寻租风险,却对“一市一款”可能引发的大规模试错代价、隐性成本视而不见——而这些成本,最终都将转嫁到学生、家长与公共利益之上。
直接试错成本:学生与家长成“被动埋单者”
报道轻描淡写地将“刷票争议”归为“技术问题”,认为通过“线上+线下投票”即可补救。但本质上,刷票风波不是技术漏洞,而是“一市一款”集中决策模式的必然风险。当一款校服的选择涉及全市数十万学生时,其背后的利益博弈会被无限放大,单个主体的“刷票动机”远强于“每校一款”的局部决策。
而这场“纠错”的成本,全由学生和家长承担。首先是时间成本,线上投票因刷票失效后,教育部门要求开学后以学校为单位组织线下投票。这意味着学校需额外占用教学时间、家长需抽时间参与投票,而原本可简化的流程因集中决策的失误变得复杂;
其次,若最终确定的“统一款式”因审美分歧难以服众,全市学生要被迫穿着自己不认可的校服数年。这与“每校一款”的局部不满相比,波及范围更广、纠错周期更长。报道宣称“家长可自由选购”,但“统一款式”本质上压缩了选择空间。若某款校服存在版型缺陷(如不适合特殊体型学生),家长无法通过“选其他款式”规避,只能被迫接受或额外自费购买校外服装,反而增加了负担。
隐性寻租成本:从“校级腐败”转向“市级垄断”,社会埋单
报道的核心论据是“每校一款易滋生校领导与厂商的利益输送”,因此“一市一款”能通过“市级公开”斩断利益链。但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误区:寻租不会因决策层级提升而消失,实际上,“一市一款”的寻租风险远大于“每校一款”。
校级决策中,单个厂商的利益输送上限受学校规模限制;而市级决策中,统一款式、面料标准的制定权掌握在少数部门手中,厂商为拿下“全市市场”游说,涉及金额、影响范围都远非校级腐败可比,而调查、整改的公共财政成本最终由纳税人承担。
另一方面,也将造成监督成本陡增。校级采购中,家长对本校的采购流程可直接监督(如查看采购公示、参与家委会审核);而市级标准的制定过程相对封闭,家长难以介入核心环节。即便发现标准不合理,也需通过层层信访反馈,监督成本远高于校级决策。
报道美化“市级集中”的透明性,却忽视了一个常识:权力越集中,寻租空间越大,监督难度越高。“一市一款”不是消除寻租,而是将寻租风险转移到更难监督的层级,其试错成本从单个学校的“局部损失”变成了整个社会的“系统风险”。
文化与个性成本:学校特色与学生个性的“集体牺牲”
报道承认“众口难调”,却将“社会化教育”“防止攀比”作为牺牲个性的借口,完全无视“一市一款”对学校文化建设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隐性成本。
校服从来不是单纯的“服装”,而是学校文化的载体。“每校一款”的价值在于:不同学校可根据自身历史、办学特色设计校服,让校服成为“校园文化的流动名片”。而“一市一款”将所有学校的文化个性抹平,使校服沦为无差别的“行政制服”。这种文化符号的消失,是学校特色教育的损失,也是学生对“母校认同”的弱化。
更重要的是学生个性的压抑。报道称“统一着装是社会化教育”,但“社会化”不等于“同质化”。青少年正处于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期,校服的个性化选择是个性表达的重要途径。“一市一款”的“千人一面”,本质上是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平均主义”,与教育“因材施教”的本质相悖。这种“个性压抑”的成本不会立即显现,但长期来看,可能影响学生的创造力与独立意识——而这种人才培养的隐性损失,是整个社会未来要承担的“发展成本”。
南方周末的报道为“一市一款”辩护时,刻意将“试错成本”从讨论中剥离,只谈“理想收益”不谈“现实代价”。但任何改革都不能以“牺牲少数人利益”为前提,更不能将大规模试错的风险转嫁给学生与家长。“一市一款”不是校服改革的“最优解”,而是一种“懒政思维”的体现。若忽视试错成本的承担者,再美好的改革愿景,最终都会变成由普通民众埋单的“风险游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