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哪一个观念像基因一样深植于几代中国人的意识深处?“人多地少”这四个字,必定榜上有名。
![]()
从小学课本到新闻联播,从计划生育宣传到每天的餐桌教育,我们都被一遍遍告知:中国,用占世界不到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而奇迹的背后,是“人多地少”这一看似不可逾越的资源紧箍咒。
然而,时代浪潮奔涌向前。当我们习惯于某个“真理”时,最需要做的,或许是停下来,冷静地审视它诞生的土壤是否已经改变。今天,我们郑重地提出一个观点:“人多地少”这一提法,其赖以生存的社会背景、发展阶段和人口前提,均已发生翻天覆地的根本性转变。继续沿用这一过时的叙事,不仅不科学,更会严重误导国家政策方向,与社会现实需求产生尖锐矛盾。
一、 溯源:
“人多地少”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术语
我们必须首先回到历史现场,理解这个观念的“初心”。
1. 计划经济的“解释器”:在改革开放前,物资极度匮乏,粮食、布匹、住房无一不凭票供应。如何向人民解释这种普遍短缺?将原因归结于客观的“人多地少”,是一个高效且安全的策略。它巧妙地将经济体制和管理效率的问题,转移到了一个永恒的、无法反驳的自然约束上,从而缓解了民众对体系的质疑。
2. 计划生育的“理论基石”:在推行“一胎化”政策时,需要一套强大且易懂的逻辑来说服民众。“人多地少”提供了完美的支撑:人口是负担,土地是瓶颈,如果不控制人口,有限的资源将无法承载,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无法提高。它成功地将一个侵犯家庭生育自主权的艰难国策,包装成了一种关乎民族生存的理性抉择。
换句话说,“人多地少”在当年,绝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或人口学的事实描述,更是一个被高度工具化的政治和社会学术语,服务于特定时期的特定国家战略。它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是政策强力灌输的结果。
二、崩塌:
支撑这一提法的诸多前提已不复存在
任何理论都有其适用边界。当年支撑“人多地少”论的几大支柱,如今已摇摇欲坠,甚至轰然倒塌。
1. 人口预测的彻底失败与历史性转折: “18亿亩耕地红线”政策的核心前提,是预测中国人口将增长到16亿甚至18亿。然而,冰冷的现实是:中国人口在达到14亿峰值后,便毫不犹豫地掉头向下,出生率断崖式下跌,人口总量进入不可逆的长期下滑通道。幼儿园关门,小学招不满,国家不惜发放补贴鼓励生育——这与当年担心“人太多”的焦虑形成了荒诞而又深刻的对比。
我国高等教育2038年左右将迎来历史性“生源拐点”,届时将可能引发生源数量危机和质量危机,并造成高等教育生态系 统 失衡, 大学面临关闭 。 在2024—2037年间,高等教育生源的供给规模从1585.02万人减少至1460.26万人,年均下降约9.6万人;高等教育生源的需求规模从1070.36万人攀升至1356.07万人,年均增长约21.98万人,形成从514.66万人缩小至16.98万人的需求缺口。
![]()
数据来源:2024—2050 年高等教育生源的供需缺口态势
一个旨在为“容纳更多人口”而保护耕地的政策,其人口学基础已经彻底瓦解。继续用“人多”作为逻辑起点,无异于刻舟求剑。
2. 城市化进程的根本性转向:过去四十年的“中国奇迹”,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土地资本化的史诗。大片农田转变为工厂、住宅和商场,支撑了高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但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趋近高位,动力减弱。更为显著的变化是,无数三四线城市和县域经济正面临“收缩” 的严峻挑战。人口外流,商品房空置,新区沦为“鬼城”。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如何满足城市扩张的土地需求”,转变为“如何盘活存量土地、应对城市萎缩”。再用“保护耕地”来控制一个已经不再扩张、甚至正在收缩的城市化进程,已经毫无必要。
3. 国际比较下的认知偏差:我们真的“地少”吗?简单地用“国土总面积除以总人口”得出“地少”的结论,是一种懒惰且误导性的计算。
· 比的是“质”而非“量”:与国土面积更大的俄罗斯、加拿大相比,中国拥有的东亚季风区(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是世界上最顶级的农业区之一。这里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光热水条件搭配极佳,远非俄加两国广袤的冻土荒原所能比拟。
· 比的是“效率”而非“面积”:正是由于耕地珍贵,中国发展出了世界最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中国的粮食亩产是加拿大、俄罗斯的两到三倍。我们是用更少的土地,通过更高的效率,养活了更多的人口。从产出角度看,中国的“地”非但不“少”,反而“效率奇高”。
“人多地少”的叙事,选择性忽视了我们土地的高质量和高产出,片面强调了面积的绝对数字,从而塑造了一种扭曲的资源观。
4. 食物结构与粮食安全内涵的演变:随着国民生活水平提高,我们的食物结构已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肉蛋奶、水果、蔬菜的消费占比急剧上升。而生产这些食物,需要消耗远多于直接口粮的耕地(用于种植饲料粮)。因此,新时代的“粮食安全”压力,并非来自“人地矛盾”,而是来自“消费升级与资源分配”的矛盾。压力源自我们膳食结构的改变,而非单纯的人口数量。保障安全的重点,也应从“守死18亿亩的数字”转向如何优化农业结构、提高饲料自给率、通过科技提升单产等领域。
三、危害:
为何我们必须抛弃这个过时的提法?
继续固守“人多地少”的陈旧叙事,将带来三大显著危害:
1. 不科学:它无法解释为何人口在减少而发展焦虑仍在,无法正视中国农业条件的天然优势,更无法应对城市收缩等新课题。用它来指导未来,是基于错误地图寻找方向。
2. 误导政策方向:最直接的误导,就是让耕地红线政策失去弹性。在东部沿海大都市圈,寸土寸金,严格保护周边耕地固然重要,但也推高了房价和商业成本,付出了巨大的机会成本。在西部收缩城市,大量建设用地闲置荒废,却因政策僵化难以复垦为耕地或生态用地,造成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政策需要的是“精细化管理和动态调整”,而不是“一刀切”的僵化守护。
3. 与社会需求不适应:社会的主要需求已经从“生存”转向了“发展”和“生活品质”。民众需要更宜居的城市环境、更便宜的住房、更多的公园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成都被砍树恢复耕地就是血淋淋的案例。继续强调“人多地少”,会成为拒绝满足这些合理需求的“万能挡箭牌”,阻碍城市更新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四、阻力:
为何改变如此之难?
抛弃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因为它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蛋糕。
· 政策路径依赖:一整套围绕耕地保护建立的庞大官僚体系和审批权力,已经运行多年。改变意味着重构体系,触动部门的权力和利益。
· 意识形态惯性:打破一个被写进教科书几十年的“真理”,需要巨大的政治和学术勇气,会面临来自保守力量的巨大压力。
· 安全担忧的绑架:任何放松耕地保护的提议,都容易被简单粗暴地扣上“动摇粮食安全根基”的大帽子,从而扼杀理性的讨论空间。
结语:
从“资源恐惧”走向“资源自信”
是时候告别“人多地少”带来的资源恐惧症了。
我们不应再被一个来自过去时代的紧箍咒所束缚。中国的新国情是:人口总量见顶下滑、城市化进入存量时代、拥有世界顶级的农业条件和效率。
我们的政策思维需要一场深刻的革命:从僵化地“守红线数量”,转向灵活地“守安全底线”;从孤立地“保护耕地”,转向系统地“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从“资源恐惧”转向 “资源自信” 和 “效率优先”。
这要求我们建立更精细的土地管理机制,例如推行跨区域的用地指标交易,允许收缩城市将闲置建设用地指标卖给仍有发展需求的地区,并用收益进行产业转型和民生改善。
抛弃“人多地少”的过时叙事,不是要否定过去的粮食安全战略,而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已经巨变的现实,绘制一张属于未来的、更精确的导航图。
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的变更,更是一次发展范式的现代化升级。
作者 | 吴必虎 DeepSeek
编辑 | 周晴
图源 | 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