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起伏虎路,西抵墩头
长约2160米,宽仅15米
这就是位于沈家门城区的
兴 建 路
旧时鹭鸟低飞、渔火点点
今朝车来人往、楼宇林立
一路走来,早已换了人间
唯有这条路
像一本翻开的老相册
诉说沈家门这一片区的发展轨迹
我刚嫁到这里时,哪有这么热闹的街道?以前坐在家门口,一眼就能望到海塘外的大海。 ——家住兴建路三弄 年逾九十的苗翠珠阿婆
正如许多沈家门居民记忆的那样,旧时的沈家门仅限于半升洞至伏虎山一带,伏虎山以西散布着蒲湾、墩头、天打岩、茶湾等村落。兴建路的前身,是清代修筑的墩头海塘。
《定海厅志》
光绪年间《定海厅志》记载:“墩头塘,东至伏虎山,西至天打岩,计长七百八十三丈,旁有小碶。”塘基窄小,功能单一,主要用于阻潮护田。塘北为村落与农田,塘南则潮起潮落、鸥鹭齐飞。
1954年,华东地方工业局决定在沈家门渔港西岸的滩涂,兴建我国第一家现代化鱼粉厂——舟山鱼粉厂(后更名为舟山水产食品厂)。
1958年的舟山鱼粉厂 章耕辛/摄
翌年4月,总投资300余万元的舟山鱼粉厂建成,拉开了兴建路作为工业基地的序幕。这也成为舟山工业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一个全新支柱产业的崛起。
1973年,舟山船厂造第一对铁壳渔轮
1978年的舟山水产食品厂厂房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批建设者在这片荒芜滩涂上风餐露宿、昼夜奋战,建起多个大型企业。舟山水产食品厂、舟山船厂、舟山柴油机厂等国营大厂沿路铺开,形成贯通东西的临港工业带。
据《普陀县志》记载,当时兴建路一带企业的工业产值约占全县总额的60%,是名副其实的普陀工业心脏。
彼时的墩头海塘,已改建为砂石公路。八十年代初,又陆续拆除路北一侧的老建筑,填平路边河道,路面拓宽并浇筑混凝土。
1980年的兴建路和舟山水产食品厂 叶文清/摄
1982年,因沿线企业关系普陀经济命脉,这条路正式命名为“兴建路”,寓意“振兴、兴旺”。在这条崭新的道路上,货车、自行车、上下班的人流日夜不息。
九十年代的舟山水产食品厂大门 胡岳明/摄
九十年代中期起,随着工业企业外迁和城市更新,兴建路迎来第二次生命——生活性回归。厂区陆续拆除,老旧平房拆迁改造,沿线建起多个现代化住宅小区。
现在超市、菜场、早餐店、药店一应俱全,特别有人气。原先墩头河是条臭水沟,经过“五水共治”,河道变清,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居民陈小华
1997年的海力生集团
市场经济大潮在九十年代后期悄然改变兴建路的命运,很多企业抓住了海洋经济发展机遇,如舟山船厂发展成为浙江扬帆集团,舟山水产食品厂更名为海力生集团,在改革中实现了凤凰涅槃。
如今的舟山国际水产城
曾经的沈家门水产品交易市场
若问如今兴建路最具代表性的地标,十有八九的人会回答:中国舟山国际水产城。每天凌晨三四点,这里人声鼎沸、货车云集。来自东海的海鲜在此集散,发往全国乃至海外。
我在这里卖了二十多年鱼,变化天翻地覆。最早在路边摆摊,风吹日晒,水泥地都是鱼腥味。现在你看——整洁宽敞的交易大厅、标准化摊位、冷链物流配套,甚至还有观光平台和海鲜美食广场。 ——水产经营户老陈
今年“五一”假期首日的沈家门客运站
曾经的沈家门客运站
而兴建路上人流最密集之处,莫过于沈家门客运站——这里已成为浙江省最大的岛际民间客运站,年运送旅客300万人次。
不再是机器轰鸣的工厂区
也不是泥泞颠簸的老海塘
现在的兴建路变身为“多功能大街”
融着海鲜味、载着游客笑
陪着居民日常
装有海的记忆,刻着城的年轮
而这一变迁
恰是普陀不断发展的缩影——
不高调,却扎实;不喧嚣,却有味
【普陀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张涵轲 摄影:王祖达
部分图源:普陀区档案馆、浙江画报、海力生集团等
❤️温馨提示:“中国舟山普陀”公众号已更名为“普陀潮”。因微信推送规则调整,想要继续获取本地权威信息、一手资讯,请将“普陀潮”设为星标⭐️,并在每次阅读后点击“赞”和“在看”。
说说你的兴建路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