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九三阅兵后,不仅美国态度变了,日本态度也变了

0
分享至

九三阅兵的时候,很多人都在看阅兵的气势、队列还有新装备。除了这些,阅兵前后各国都说了啥、做了啥也很值得关注。因为在这种重要节点上说的话,往往比阅兵的场面更能说明问题。就说日本和美国吧,他们的态度变化就很明显。

北京举行的这次九三阅兵,是为了纪念抗战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这次活动规格很高,来的国际嘉宾也很多,传达的信息特别丰富。日本在阅兵前就没闲着,私下里去劝一些国家别来参加观礼,在舆论上也搞得很热闹,据说还花了不少钱去搞网络宣传呢。

可结果呢,二十多个国家的领导人还是照常来到了北京,就连印尼总统普拉博沃本来要留在国内处理骚乱,最后也临时改变主意飞到北京来观礼了。这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大家对局势的判断,往往就体现在关键时刻的行动上,嘴上说的是一回事,实际怎么做又是另一回事。



更没想到的是,日本在阅兵启动后不到一天,就公开表示“绝不重蹈战争覆辙”,还强调要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口气明显变软了。美国那边也释放出信号,说不寻求和中国发生冲突,希望以“和平加实力”的方式来谈,可另一方面又强调要在太空、天空、海洋、海底和远程火力上保持优势,还要重振美军的威慑力。也就是说,他们都开始强调“和平”,但同时又把“实力”和“准备”看得很重要。

美国国防部长在接受采访时说,美方关注中国的阅兵,但不寻求冲突,想以和平和实力的方式来谈。他还特别提到,要让美军的作战精神和威慑力“历史性”回归,确保在太空、天空、海洋、海底和远程火力方面保持优势,甚至还提出了把“国防部”改叫“战争部”的想法。这个名字听起来挺刺耳的,但他更像是在释放一个政治信号,就是要更强调一种进取的态度,更强调要主动去塑造局势。

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要走向对抗,也不代表具体的政策已经实施了,但它把美国的态度基调摆到了台面上,就是嘴上说着不想打仗,手上却在加强威慑和准备,这是典型的大国处理问题的方式,不会轻易退缩,但也会尽量避免被拖入冲突。

美国这次态度的变化,其实也不难理解。他们不想和中国发生直接冲突,因为这对他们的全球布局来说不划算。但他们又不想让自己的优势被削弱,所以就要强调准备和威慑。说白了,就是不想打仗,但又不敢不做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需要保持沟通,把各自的红线说清楚,把接触的方式设计好。只要这些沟通机制还在,风险就能降低一些。美国愿意把“和平加实力”这种说法提出来,至少说明他们不打算让事情发展到失控的地步。未来会怎么发展,还是要看双方能不能把握好节奏。

再来看看日本的变化,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在记者会上说,日本一直密切关注相关的情况,对于中国举行阅兵的意图不方便评论,然后又强调日本基于“绝不重蹈战争覆辙”的决心,战后走的是和平国家的道路,并且和中方确认要推进战略互惠,构建建设性、稳定的中日关系。

这种态度的转变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说白了,就是日本受到国内外两方面的压力。对内要照顾右翼和保守选民的情绪,这些人对历史问题非常敏感,用词稍微接近中国的说法,就会被攻击;对外又要维持战败国的和平形象,而且和中国的关系也不能再恶化了,尤其是在这么引人注目的国际场合。所以最后就变成了现在这样,在关键场合说一些中性的话,但在实际行动上却又朝着另一个方向倾斜。



很多人问我,日本这次是不是真的“变了”?只是他们的说法确实是更温和了,但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并没有改变。日本说要走和平路线,前提是要把那段侵略历史说清楚、承认清楚。

可长期以来,日本政坛里总是有人回避、模糊这个问题,把核心问题推来推去。结果就是,一边说着和平,一边却在军费、军力、法理上放松限制。表面上看起来和和气气的,但实际上却在加强军事力量。

再加上美国在日本部署中导,还有一些政治人物总是和靖国神社的问题扯不清,这些行为都让人很难完全相信他们“不会重蹈覆辙”不只是一句口号。说到这里,也顺便回答一个常见的问题,是不是中国不愿意和日本改善关系呢?

其实中日双方都确认要推进战略互惠,说明大家都有这个意愿。问题是,互惠是双向的,需要双方用实际行动来支撑。如果日本在历史问题上总是躲躲闪闪,在军事上却不断加强力量,那就算他们再怎么强调“和平路线”,外界也会对他们的话打个问号。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日本国内的政治气氛。首相石破茂在这个时候说,自己对首相的位置没有什么不舍得的,会在合适的时候认真做决定,外界很容易理解成他可能会主动辞职。这个消息目前也只是他自己这么说,后续有没有具体的行动,还需要官方来确认。但就算没有后续,他这个表态释放出来的信号也很明显了,就是日本高层对国内外局势的信心在下降。

历史问题他们不敢面对,安全政策又想往强硬的方向走,民意还很分裂,外部压力也一直都在,在这种情况下,谁当首相都不好做,所以在话语上就更容易出现摇摆不定的情况。

日本要想走出现在的困境,说到底还是得把历史问题说清楚。你可以说自己不重蹈覆辙,可以说坚持和平路线,也可以说要推进互惠关系,这些话本身都没错。但问题是,不能只是嘴上说说,还得有实际行动。



在历史问题上不回避、不绕弯子,在法律和政策上对军事松绑保持克制,在外交上减少制造对立的行为,这些才是让“和平路线”能够站得住脚的关键。

如果只是在口头上说的很好听,但实际行动却相反,那别人迟早会用实际行动来做出选择。很现实的,观礼的名单就是一种选择,地区合作项目也是一种选择,市场和资本的流向同样是一种选择。

有读者问,那中日接下来还有没有缓和的空间呢?我觉得还是有空间的。双方之前都确认要推进战略互惠,这说明沟通的渠道还在,双方也都有这个意愿。关键是要补上互信的基础。中国的要求也不复杂,就是让日本把历史问题看清楚,把规则守住,别总是把军力扩张当成平常事。

如果日本能在这些方面拿出诚意,那中日关系就会更稳定一些。相反,如果还是嘴上承诺着和平,手上却在不断加强军事力量,那中日关系就会一直在“摇摆—修复—再摇摆”的循环里打转,谁也帮不了他们。

日本在舆论和外交上的前后变化,暴露了他们内部的矛盾,一方面要维持国际上的和平形象,另一方面又受到国内政治的牵制。美国则在语言上更加注意分寸,既不把话说死,又不放弃自己的优势和准备。

周边国家则更看重实际的利益,谁能提供稳定的预期,谁能带来合作的机会,他们就会倾向于谁。总的来说,现在大家都在强调和平,但同时也都在做着自己的准备;都在谈合作,但也都在盯着对方的底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惊觉惯例 incentive-icons
惊觉惯例
一个有深度、有格局的作者
4297文章数 4222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