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为虚构小说,请勿与现实关联。
李秀兰怎么也没想到,十年后再见到那个熟悉的身影,竟然是在这个偏远的山区县医院里。
当那个年轻人用手语比划着"妈妈,是你吗"时,她的双腿瞬间发软,差点瘫倒在地。
十年了,整整十年了,她以为再也见不到他了。可是,他为什么会在这里?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01
2003年的春天,李秀兰的生活还算平静。虽然丈夫李大海只是个建筑工地的小包工头,她在纺织厂上班,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八岁的小明虽然天生聋哑,但聪明伶俐,那双大眼睛总是闪闪发光。
"妈妈,今天老师夸我算术做得好。"小明用手语比划着,脸上满是骄傲。
李秀兰温柔地摸摸他的头:"我们小明最棒了。"
她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学手语,买了好多手语书,就是为了能和小明更好地交流。邻居们都说她这个后妈比亲妈还亲。
李大海下班回来,一身水泥灰,看着妻子和儿子温馨的互动,心里五味杂陈。小明是他和前妻的孩子,前妻难产去世后,是李秀兰主动提出要照顾这个特殊的孩子。
"大海,今天厂里又传言要大裁员,说是要裁掉三分之一的人。"李秀兰担忧地说着,手里还在给小明检查作业。
"没事,车到山前必有路。"李大海摸摸小明的头,"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
小明抬起头,用手语问:"爸爸妈妈在说什么?"
李秀兰温柔地回答:"在说我们小明有多乖。"
可李大海不知道的是,命运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一场巨大的变故正在悄悄逼近。
那天晚上,李大海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工地上最近活儿不多,工钱一拖再拖,家里的存款越来越少。他看着熟睡中的小明,心情复杂。这个孩子除了不能说话听不见声音,其他方面都很正常,甚至比同龄孩子更懂事。
"秀兰,你说咱们这样的家庭,能给小明好的教育吗?"李大海轻声问道。
"能的,只要我们努力。"李秀兰坚定地说,"小明那么聪明,一定有出息。"
"可是特殊教育的费用那么高,我们……"
"别想那么多,船到桥头自然直。"李秀兰轻拍着他的肩膀,"咱们的小明值得拥有最好的。"
李大海点点头,但心里的担忧并没有因此减少。
02
转折点来得毫无征兆。那是四月份的一个上午,李大海正在工地干活,突然接到医院的电话。
"你是李建国的儿子吗?老人突发脑梗,现在在抢救室。"
李大海的母亲李建国老太太突然中风瘫痪,医生说需要至少十二万元的治疗费,还不包括后续的康复费用。
对于这个月收入不到四千的家庭来说,这简直是天文数字。
李大海赶到医院时,老母亲已经被推出抢救室,半身不遂,说话都困难。
"医生,我妈这病……能治好吗?"
"需要长期治疗,光住院费每天就要三百多,还有各种检查费用、康复费用。家属要有心理准备,这是个长期的过程。"
李大海拿着那一沓医疗费清单,手都在发抖。仅仅是前期的治疗费用就要八万多,后续的康复训练、护理费用更是无底洞。
更雪上加霜的是,就在同一个星期,李秀兰真的被厂里裁员了。
"怎么办?妈的医疗费,小明的特殊教育费用……"李秀兰抱着裁员通知书痛哭。
"我们家这是怎么了,怎么什么倒霉事都赶在一起!"
李大海开始酗酒,每天回家都是一身酒气。小明敏感地察觉到家里的变化,总是小心翼翼地观察大人的脸色,变得比以前更加沉默。
"要不把小明送到市里的特殊学校寄宿吧,一个月八百块,比在家里请家教便宜。"李大海醉醺醺地说。
"不行!他还这么小,在外面谁照顾他?万一被人欺负怎么办?"李秀兰坚决反对。
邻居王大妈开始在背后指指点点:"这家人命就是不好,摊上个哑巴孩子,老人又病了。"
"我听老人说啊,这种有缺陷的孩子是来讨债的,专门克家人的。"
"可不是嘛,你看他们家,自从有了这孩子,就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先是他妈难产死了,现在又是这样。"
这些话像刀子一样扎进李大海的心里,让他开始怀疑是不是真的如别人所说。
他开始观察小明,越看越觉得这孩子给家里带来了太多负担。特殊教育的费用、将来的生活保障、医疗费用……这些都是沉重的包袱。
03
矛盾在一个雨夜彻底爆发。李大海喝得烂醉回家,看到李秀兰正在灯下教小明学写字,那张特殊教育的练习册密密麻麻写满了字。
"写什么写!一个哑巴,写了又有什么用!"他一把推翻桌子,作业本和铅笔撒了一地。
小明吓得躲到李秀兰身后,眼中满含泪水。
"你怎么能这样说孩子!"李秀兰护着小明,"他是你儿子啊!"
"儿子?这样的儿子我要来干什么!家里本来就穷得叮当响,还要养这么个累赘!你知道养他要花多少钱吗?"
李大海从口袋里掏出一堆账单:"特殊教育费每月五百,将来上特殊学校每年一万多,还有各种治疗费、检查费!妈的医疗费十二万!我们自己都活不下去了!"
"那也不能这样说孩子!"李秀兰的眼泪掉了下来。
李大海的情绪越来越激动:"你知道邻居们怎么说吗?说我们家命不好,说这孩子是来克我们的!妈一病倒,你就失业,这不是巧合!"
"那是迷信!小明是个好孩子,他很努力很懂事!"
"懂事有什么用?他能给家里挣钱吗?能照顾生病的奶奶吗?将来我们老了,谁来照顾我们?还不是得靠别人!"
争吵声越来越大,小明害怕地缩在角落里,他虽然听不见声音,但能从大人的表情和动作中感受到愤怒。李秀兰心疼地抱住他,眼泪止不住地流。
那一夜,李大海摔门而出,小明哭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早上,李秀兰发现小明在纸上写了一行字:妈妈,我是不是真的给家里添麻烦了?
看到这行字,李秀兰的心都碎了。她紧紧抱住小明:"不是的,小明最乖了,妈妈最爱小明了。"
但她知道,孩子已经受到了伤害。这个敏感的孩子,虽然听不见,但能从大人的表情和行为中感受到一切。
04
接下来的几个月,家里的气氛越来越压抑。李大海开始刻意疏远小明,甚至不愿意和他有任何交流。每次小明用手语跟他说话,他都装作没看见。
李秀兰拼命找工作,但在这个小城市,机会寥寥无几。三十八岁的年纪,又没有什么特殊技能,只能去做一些零工。她给人做钟点工,一小时五块钱;在菜市场帮人卖菜,一天二十块;晚上还要去餐厅刷盘子到深夜。
老人的病情越来越重,医疗费像无底洞一样吞噬着这个家庭本就微薄的积蓄。
"要不我们把房子卖了吧,这样能有十万块钱,够妈治病的。"李秀兰提议。
"卖了房子我们住哪里?租房子一个月也要六百多,还不如房贷便宜。"李大海烦躁地抓着头发。
亲戚们也开始疏远他们,生怕被借钱。
李大海的弟弟李大洋来看望母亲时,私下里对李大海说:"哥,你这个家庭负担太重了,要不考虑把小明送到福利院?那里有专门照顾这种孩子的人。"
"送福利院?那不是把孩子给抛弃了吗?"
"不是抛弃,是为了他好,也是为了你们好。你们现在这个情况,能给他什么样的生活?福利院起码有专业的老师,有同龄的孩子,说不定比跟着你们受苦强。"
李大洋继续劝说:"而且你们也能减轻负担,专心照顾妈,专心挣钱。等以后条件好了,再把孩子接回来。"
李大洋的话在李大海心里埋下了种子。
有一天,李秀兰去医院看婆婆,听到隔壁床的家属在议论:"那个李家的,摊上个哑巴孩子,这辈子算是完了。"
"可不是嘛,这种孩子就是个拖累,永远也养不活自己,将来还得拖累兄弟姐妹。"
"我要是他们,早就送走了。自己都活不下去,还硬撑什么?有那个钱,不如给正常的孩子花。"
李秀兰攥紧了拳头,但什么也说不出来。她知道,连自己有时候也会想,如果小明是个正常的孩子,是不是一切都会不一样?
但每当这种想法冒出来,她就会深深地自责。
回到家,她看到小明正在帮忙收拾家务,那么认真那么努力,心里更加愧疚。
"小明,对不起啊,是妈妈没用,让你跟着受苦了。"
小明摇摇头,用手语告诉她:"妈妈,我不苦,我很幸福,有妈妈爱我。"
这句话让李秀兰差点哭出来。但她也看出来了,孩子比以前瘦了,也更加敏感了。每次李大海回家,小明都会小心翼翼地躲开,生怕惹爸爸生气。
可是,李秀兰不知道的是,李大海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可怕的想法。
05
那段时间,李大海经常一个人坐在阳台上抽烟,眼神空洞地看着远方。他的脑海里反复出现弟弟的话,还有邻居们的议论。
也许,真的应该为了大家好,做一个艰难的决定?
这个想法一旦产生,就像野草一样疯狂生长。李大海开始给自己找理由:家里实在负担不起;小明跟着他们只会更痛苦;也许换个环境对孩子更好;这不是抛弃,是为了大家好。
他甚至开始幻想:等妈妈的病情稳定了,等自己找到稳定的工作,等攒够了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到那时候,再把小明接回来,给他更好的生活。
李大海开始暗暗打听一些消息,咨询一些机构。他告诉自己,这只是了解情况,不是真的要做什么。
但他不敢告诉李秀兰,因为他知道,李秀兰绝对不会同意。
于是,他开始等待机会,一个李秀兰不在家的机会。
矛盾在一个周六的晚上再次爆发。李大海又喝得烂醉回家,家里一片狼藉,医院的催费单散落在桌上,李秀兰正抱着头无声地哭泣。
"又哭什么哭!哭能解决问题吗?"李大海醉醺醺地嚷嚷着。
"医院今天又催费了,说再不交钱就要停药。妈已经欠了两万多的医疗费了。"李秀兰哽咽着说。
"停就停!反正也治不好!花那么多钱有什么用!"李大海一脚踢翻了椅子。
小明被巨大的声响惊醒,从房间里跑出来,看到爸爸妈妈在争吵,害怕地缩在角落里。
"你看看你,把孩子都吓着了!"李秀兰赶紧过去抱住小明。
"孩子孩子!就知道护着这个累赘!要不是因为他,我们家会这样吗?"李大海彻底爆发了。
"你怎么能这样说自己的儿子!"
"儿子?这样的儿子我不要了!"李大海指着小明,"都是因为他,妈才会病倒,你才会失业!他就是个扫把星!"
小明虽然听不见,但从爸爸的表情和动作中感受到了愤怒和厌恶,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李秀兰气得浑身发抖:"李大海,你还是人吗?小明是无辜的!"
"无辜?那我们呢?我们就活该被拖累吗?我告诉你李秀兰,我受够了!这个家我不要了,这个孩子我也不要了!"李大海摔门而出。
那一夜,小明哭了很久,李秀兰抱着他,心都碎了。她不知道的是,这是她和小明在一起的最后一个夜晚。
第二天,医院通知李秀兰,婆婆的病情有些变化,需要家属去办理转院手续,可能要在医院待一整天。
李大海心跳如鼓,他知道,是时候做最后的决定了。
那个周日的上午,李秀兰匆忙收拾东西准备去医院。
"大海,你今天看着小明,我要去办转院手续,可能要晚点回来。"
"知道了,你去吧,家里有我呢。"李大海表面平静,心里却紧张得要命。
李秀兰走后,李大海看着正在看书的小明,心情复杂到了极点。他深吸了一口气,走过去蹲在小明面前。
"小明,爸爸带你出去走走,好吗?"
小明抬起头,眼睛里闪烁着惊喜。这是爸爸很久以来第一次主动和他说话,第一次主动提出要带他出门。
"真的吗?我们去哪里?"小明兴奋地用手语问道。
"去一个地方。"李大海避开他的眼神,"去见一个人。"
小明开心地跑回房间,穿上最喜欢的那件蓝色小外套,还戴上了李秀兰给他买的小帽子。他以为这是爸爸想要和他好好相处的开始。
李大海趁小明换衣服的时候,在客厅里踱来踱去,手心全是汗。他告诉自己,这是为了孩子好,为了家庭好,为了所有人好。
他们出了门,小明紧紧牵着爸爸的手,心情很好。他以为今天会是一个美好的一天。
但李大海的脸色却越来越沉重,仿佛在走向一个无法挽回的深渊。
几个小时后,李秀兰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
"小明?小明你在哪里?"她四处寻找,却发现家里静得可怕。
李大海坐在沙发上,眼神躲闪,满身酒气。
"小明呢?他去哪里了?"李秀兰焦急地问。
李大海抬起头,眼中满含痛苦和愧疚,嘴唇颤抖着说:"他……他走失了。"
"什么叫走失了?"李秀兰的声音在颤抖。
"今天下午我带他出去了,在人群中……他突然就不见了。我找了很久,找遍了所有地方,都没有找到。"李大海痛苦地说着。
"不可能!小明那么乖,他不会乱跑的!他不会离开你的!"李秀兰疯了似的冲出家门。
她跑遍了附近的每一条街,每一个地方,嗓子都喊哑了。接下来的日子,她报警、贴寻人启事、在电视台播寻人启事、联系所有能联系的人。
整整半年,李秀兰像疯了一样寻找。她瘦了二十多斤,头发都白了一大半。李大海看着妻子痛苦的样子,几次想要说出真相,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秀兰,也许……也许我们应该接受现实。"李大海试探着说。
"不!我不信!小明还活着,他一定还活着!"李秀兰歇斯底里地吼道。
最终,在绝望和痛苦中,李秀兰选择了离开这个伤心的城市。她无法再面对这个没有小明的家,无法再面对李大海那躲闪的眼神。
十年过去了,李秀兰从来没有停止过寻找,但她怎么也想不到,命运会以这样的方式让她和小明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