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你好,可以用微信支付吗?"老李在温哥华机场便利店里满怀期待地掏出手机。
金发收银员一脸茫然:"什么支付?我们只收现金和信用卡。"
那一刻,54岁的老李彻底懵了。
在北京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他,已经习惯了一部手机走遍天下的便利生活。
买菜扫码,坐地铁刷码,就连路边摊都贴着收款二维码。
他一直以为这是中国领先世界的标志,老外们都应该羡慕得不行。
可到了加拿大才发现,这里的人们依然在排队刷信用卡,钱包里塞着各种各样的卡片,对移动支付似乎并不感冒。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发达国家技术落后了,还是我们想多了?
在多伦多生活的这三个月里,老李带着满腹疑惑,深入观察了两国的支付习惯。
直到那天下午,坐在咖啡馆里的他,突然想通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真相......
01
老李,确切地说是李建国,今年五十六岁,北京一所中学的退休语文老师。
退休前的最后五年,老李算是赶上了移动支付的大潮。
从一开始的抗拒,到后来的熟练掌握,再到最后的引以为豪,他完成了一个传统老年人向"潮老头"的华丽转身。
老李记得很清楚,七年前的一个下午,他去楼下的小卖部买烟,掏出一张五十块钱的纸币递给王阿姨。
王阿姨皱着眉头,对着灯光翻来覆去地看那张钞票。
"李老师,您这钱……我得仔细看看。"王阿姨小心翼翼地摸着纸币的纹理,"现在假钞太多了,我上个月就收了两张,损失了一百多块钱。"
老李等了足足五分钟,王阿姨才确认钞票是真的,然后又花了两分钟找零钱。
"王阿姨,这么辛苦?"老李有些同情她。
"可不是嘛!"王阿姨叹气,"一天到晚都在跟钱较劲,累死了。"
那时候的老李,还觉得这很正常。
买东西嘛,不就是给钱找零吗?
但三年后,一切都变了。
老李人生中第一次用手机支付,是被儿子小强"逼"的。
那天,小强急着要出门,让老李帮忙去楼下买点东西。
老李拿着一百块钱下楼,到了王阿姨的小卖部,却发现柜台上贴了张黑白相间的方格图案。
"李老师,您扫码付款吧。"王阿姨指着那个图案说。
"什么码?"老李一脸茫然。
用手机扫一下,直接付钱,多方便。"
老李摇摇头:"我不会,还是给现金吧。"
王阿姨有些为难:"李老师,您给的是一百块,我这会儿没那么多零钱找您。"
正在这时,小强打来电话:"爸,怎么这么久?"
老李把情况说了一遍,小强哭笑不得:"爸,您怎么还在用现金?我教您用手机支付,特别简单。"
那天下午,小强耐心地教老李注册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还绑定了银行卡。
"爸,您试试,对着二维码扫一下。"
老李颤抖着手举起手机,对着王阿姨柜台上的二维码扫了一下。
"滴"的一声,屏幕上显示"支付成功"。
老李瞪大了眼睛:"这就完了?"
"完了。"小强笑道,"简单吧?"
王阿姨也在一旁笑:"李老师,以后您就方便了,再也不用带现金了。"
从那天起,老李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发现,用手机支付真的太方便了。
买菜不用找零,坐公交不用投币,甚至交水电费都可以在手机上搞定。
更让老李惊喜的是,手机支付还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
比如,他的微信钱包里有详细的消费记录,每个月花了多少钱,都花在哪里,一目了然。
以前用现金的时候,钱花到哪里了,他从来都搞不清楚。
比如,支付宝上有各种生活服务,挂号、缴费、查询,都不用跑腿了。
比如,买东西的时候,商家经常有扫码打折的活动,比现金支付还便宜。
老李越用越上瘾,逐渐成了移动支付的忠实用户。
他开始向身边的老朋友们宣传手机支付的好处,甚至主动帮助那些不会用的老年人学习。
"老王,你还在用现金?太落伍了!来,我教你用手机支付。"
"老赵,你这现金钱包这么鼓,多不安全啊!用手机多好,又安全又方便。"
在老李看来,手机支付代表着进步,代表着先进,代表着中国的科技实力。
老李对移动支付的骄傲,在儿子移居加拿大后达到了顶峰。
小强在加拿大定居后,经常跟老李视频通话,分享在国外的生活。
"爸,这边的生活节奏比较慢,但是有些地方确实没有国内方便。"小强在视频里说。
"哪里不方便?"老李很好奇。
"比如支付,这边还是以信用卡为主,没有咱们那么先进的移动支付。"
老李一听这话,心里的骄傲感瞬间爆棚:"那你们平时买东西怎么办?"
"刷卡呗,或者用现金。"小强说得很自然。
"那多麻烦啊!"老李摇头,"还是咱们国家先进,一个手机走遍天下。"
小强笑了:"爸,您说得对。等您来加拿大玩的时候,就知道咱们的移动支付有多方便了。"
这句话在老李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
他开始幻想着去加拿大时,向当地人展示中国移动支付的先进,让老外们羡慕一把。
"到时候我要好好显摆显摆,让他们见识见识什么叫真正的高科技。"老李心里暗暗得意。
02
今年春天,小强的邀请终于来了。
"爸妈,我和小王已经在加拿大安顿下来了,暑假的时候您二老过来住几个月吧,我们很想念您。"
老李高兴坏了:"好啊!我正想去看看发达国家到底什么样子呢!"
老伴儿有些担心:"咱们英语不好,在国外能行吗?"
"怕什么?"老李拍着胸脯,"我有手机啊!翻译、导航、支付,一个手机全搞定。到时候我要让老外们见识见识,什么叫中国智造!"
准备出国的两个月里,老李特意升级了手机,下载了各种出国必备的APP,还学了不少英语单词。
他最得意的是自己的支付软件,里面绑定了好几张银行卡,还有不少积分和优惠券。
"到了国外,我就用这个。"他对老伴儿展示着手机屏幕,"咱们中国的移动支付,绝对能震撼到他们。"
老伴儿虽然不太懂这些,但看到老李这么自信,也跟着高兴:"那咱们就去见识见识世面。"
登机前,老李特意把手机充满电,确保各种支付软件都能正常使用。
他心里想着:这次去加拿大,不仅要享受天伦之乐,还要为国争光,让外国人见识见识中国的科技实力。
七月的温哥华机场,阳光明媚。
老李和老伴儿拖着行李走出海关,看到小强和儿媳妇小王在出口等着他们。
"爸妈!"小强激动地跑过来拥抱他们。
"小强!想死你了!"老李眼中含泪,用力拍着儿子的后背。
一家人团聚的喜悦让老李暂时忘记了其他事情,直到他们要离开机场时,老李的"手机支付秀"时刻才到来。
"爸,我们先去买点水和零食,路上吃。"小强指着机场里的便利店。
老李精神一振:"好!正好让我试试这边的移动支付。"
他走进便利店,挑了几瓶水和一些小食品,然后自信满满地走向收银台。
收银员是个年轻的印度裔小伙子,看起来很友善。
"That'll be thirty-two dollars, please."
老李听懂了数字,点点头,然后掏出手机,打开微信支付界面,满脸期待地递向收银员。
收银员看着老李的手机屏幕,先是一愣,然后困惑地摇了摇头,指了指旁边的刷卡机。
老李愣住了。
"呃……爸……"小强赶紧上前,有些尴尬地掏出自己的信用卡,"这边不能用微信支付。"
老李的脸瞬间红了。
他感觉周围的人都在看他,就像在看一个不懂规矩的外地人。
"怎么会不能用?"老李小声问儿子,"这不是很先进的技术吗?"
小强一边刷卡一边解释:"爸,加拿大这边主要用信用卡和现金,移动支付还没有普及。"
老李的心情一下子从云端跌到了谷底。
他本来想着要在国外大显身手,让外国人见识见识中国的科技实力,结果第一次出手就碰了一鼻子灰。
走出便利店的时候,老李的步伐有些沉重。
"爸,没事的,"小强安慰他,"这边的支付系统不一样,习惯就好了。"
"习惯?"老李心里嘀咕,"这么方便的东西,为什么不学习呢?"
回家的路上,老李沉默不语,心里反复琢磨着这个问题。
他本来以为移动支付是全世界都在追求的先进技术,没想到在这个发达国家,却根本没人用。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接下来的几天,老李开始仔细观察加拿大人的支付习惯。
在超市里,他看到人们排着长队,一个个掏出各种颜色的塑料卡片。
有的插进机器里输密码,有的在机器上挥一下,还有的在小纸条上签字。
整个过程比老李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这得多麻烦啊!"老李在心里暗想,"用手机扫一下多简单,为什么要搞这么复杂?"
在餐厅吃饭的时候,老李又观察了一遍。
服务员拿来账单,客人掏出卡片,服务员拿着卡片走到收银台,过一会儿再拿回来让客人签字。
"这一来一回的,得浪费多少时间啊!"老李对小强说。
小强笑了:"爸,您别老拿国内的标准衡量这边。这边的节奏本来就比较慢,大家也不急。"
"不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道理难道他们不懂?"老李有些想不通。
小王在一旁说:"爸,您可能想多了。人家可能就觉得刷卡挺好的,没必要换。"
老李摇摇头:"好的东西就应该学习,这是进步的动力。怎么能因为习惯就拒绝进步呢?"
03
带着这样的疑问,老李开始主动跟当地人交流,想要了解他们为什么不用移动支付。
在社区中心的英语角,老李遇到了邻居老麦克。
老麦克是个六十多岁的退休教师,人很和善,英语说得慢,老李基本能听懂。
"麦克,我想问你一个问题。"老李用他不太流利的英语说,"你们为什么不用手机付款?"
老麦克笑了:"你是说Apple Pay那种?"
"对对对,就是用手机付款。"老李点头。
"我们也有啊,但是用的人不多。"老麦克说,"我还是习惯用信用卡。"
"为什么?手机不是更方便吗?"老李追问。
老麦克想了想:"可能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信用卡吧。而且信用卡有很多好处,比如积分、返现,还能建立信用记录。"
"积分?返现?"老李对这些概念还不太理解。
"是啊,我每年用信用卡的积分,就能换两张免费机票回欧洲看我的兄弟。"老麦克很得意地说。
老李听得一愣一愣的,原来信用卡还有这么多门道。
为了深入了解,老李请老麦克到家里做客,详细了解信用卡的使用方法。
老麦克很热情,带来了一叠厚厚的账单和各种信用卡。
"李,你看这个。"老麦克指着账单上的一栏数字,"这是我这个月的消费积分,可以兑换航空里程。"
"这个呢?"老李指着另一个数字。
"这是返现,相当于打折。我用这张卡在超市买东西,有百分之三的返现。"
老麦克拿出另一张卡:"这张卡是专门用来加油的,返现比例更高。这张是用来订酒店的,有特殊优惠。"
老李数了数,老麦克钱包里至少有七八张不同的信用卡。
"这么多卡,不会搞混吗?"老李问。
"不会,每张卡都有特定的用途。"老麦克耐心解释,"关键是要建立良好的信用记录。你看这个。"
他拿出一份信用报告:"这是我的信用分数,接近满分。有了这个,我买房买车都能贷到最低利率。"
老李看着那份密密麻麻的报告,头都大了。
"这么复杂?"
"一点都不复杂,"老麦克笑道,"我用了四十年,早就习惯了。而且银行的服务很好,有什么问题打个电话就能解决。"
听了老麦克的介绍,老李的困惑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深了。
回到儿子家,老李把白天了解到的情况跟小强和小王说了一遍。
"爸,您现在明白了吧?"小强说,"这边的金融体系比较成熟,信用卡已经非常完善了。对大部分人来说,没有必要改变现有的支付习惯。"
"可是手机支付明明更方便啊!"老李还是想不通,"为什么不愿意尝试更好的东西?"
小王在一旁说:"爸,可能在他们看来,信用卡已经足够方便了。而且信用卡有很多手机支付没有的功能,比如积分、保险、信用记录等等。"
"那咱们国内为什么这么快就普及了移动支付?"老李问。
小强想了想:"可能是因为国内的信用卡普及率本来就不高,所以移动支付填补了空白。"
老李点点头,似乎有些明白了,但心里还是有疑问。
"那为什么国内信用卡普及率不高呢?"
这个问题把小强也问住了:"这个……我也说不清楚,可能是历史原因吧。"
老李陷入了沉思。
为了寻找答案,老李开始回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
他想起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候他刚参加工作,工资是直接发现金的。
每个月发工资的日子,老李都要排很长的队,从出纳那里领取一叠钞票。
那时候的中国,现金就是王道。
04
九十年代,银行开始发行银行卡,但普及率很低。
老李记得自己第一次办银行卡,还是为了方便存钱,而不是为了消费。
那时候的商店,大部分都不接受银行卡支付,更别说信用卡了。
进入新世纪后,信用卡开始在一些大城市推广,但普及速度很慢。
很多人对信用卡有戒心,觉得"借钱消费"不是好习惯。
老李自己就是这样想的。
他一直觉得,有多少钱花多少钱,透支消费不靠谱。
所以直到退休前,老李都主要使用现金和储蓄卡,很少用信用卡。
"原来如此。"老李在心里总结,"我们国家的信用卡时代很短,甚至可以说没有真正经历过信用卡时代,就直接跳到了移动支付时代。"
这个认识让老李有些兴奋,他觉得自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
临回国前,老李专门去了一趟老麦克家,跟这位加拿大朋友告别。
"麦克,这几个月谢谢你的照顾。"老李真诚地说。
"李,我也从你身上学到了很多。"老麦克笑道,"特别是你展示的那些中国科技,真的很了不起。"
"我们各有各的优势。"老李说,"我现在明白了,你们的信用卡体系也很了不起。"
老麦克很感动:"李,我觉得你是我见过的最开明的中国人。"
老李笑了,虽然他不完全懂这个英文词,但能感受到老麦克的善意。
离别时,老麦克送给老李一张加拿大旅游纪念卡片。
"这不是信用卡,"老麦-克解释,"是个纪念品。希望你记住我们的友谊。"
老李郑重地收下了这张卡片,并且掏出手机跟老麦克加了微信好友。
"以后我们可以用中国的科技保持联系。"老李开玩笑地说。
两个人都笑了。
这一刻,老李深深地感受到,科技的意义不在于谁更先进,而在于它能够连结不同的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
回国的飞机上,老李一直在思考这几个月的经历。
他想到了王阿姨小卖部里那个改变一切的二维码,想到了老麦克钱包里那几张积分丰厚的信用卡,想到了那些在Costco排队刷卡的加拿大人,也想到了国内那些熟练使用手机支付的年轻人和老年人。
每一个场景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每一种支付方式都有它的用户群体。
"世界真的很大,很复杂。"老李在心里感慨。
飞机降落在首都机场时,老李掏出手机,熟练地扫码支付了机场快线的车票。
这个动作他做了无数次,但这一次感觉特别不同。
他不再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先进,而是感谢这个时代给了中国这样的机遇,让中国能够在支付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同时,他也尊重那些选择其他支付方式的国家和地区,理解他们的选择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这才是真正的国际视野。"老李对自己说。
回到北京后,老李迫不及待地去看望了楼下的王阿姨。
"王阿姨,我回来了!"老李走进小卖部,亲切地打招呼。
"李老师!您回来了!"王阿姨很高兴,"在国外过得怎么样?"
"挺好的。"老李环顾四周,发现小卖部又有了新变化,除了二维码,还增加了刷卡机。
"王阿姨,您这里也能刷卡了?"
"是啊,现在年轻人有时候也用信用卡,我就装了一个。"王阿姨说,"不过大部分人还是扫码,方便嘛。"
老李点点头,心里想着在加拿大看到的情况。
"王阿姨,您觉得扫码支付和刷卡支付,哪个更好?"
王阿姨想了想:"对我来说,当然是扫码好。不用准备零钱,不用担心假钞,账目还清楚。刷卡虽然也方便,但是手续费高一些。"
"那如果让您选择,您愿意回到以前用现金的时候吗?"
"那肯定不愿意!"王阿姨连连摇头,"现在这样多好,省心省力。"
老李笑了,他完全理解王阿姨的感受。
05
对王阿姨这样的小商贩来说,移动支付确实是救星。
但对加拿大那些早就适应了信用卡体系的人来说,移动支付就没有这么强的吸引力了。
那天下午,老李一个人坐在多伦多时经常去的那家咖啡馆里,不过这次是在北京的一家连锁咖啡店。
他看着窗外熟悉的街景,脑子里反复回放着这几个月的经历:
王阿姨小卖部里的二维码改变了她的生活;
温哥华机场便利店里收银员茫然的表情;
老麦克钱包里那一叠积分丰富的信用卡;
Costco超市里排队刷卡的加拿大人;
华人餐厅老板张先生对两种支付方式的熟练运用;
还有那些加拿大朋友对移动支付的好奇和对信用卡的坚持。
所有这些场景在老李脑海中汇聚、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老李端起咖啡,看着街对面那个正在扫码支付的年轻人,一个让他醍醐灌顶的念头突然闯进脑海。
他慢慢放下咖啡杯,嘴角露出了一丝恍然大悟的笑容。
“原来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