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教师节,听他深情讲述“吾师叶连平”

0
分享至

安青网讯桃李芬芳,师恩似海。在这个尊师重教的季节里,本网特邀和县乌江镇卜陈学校党支部书记居平树深情讲述《叶老师与我人生的深远影响》,用真挚的语言回溯人生路上那位为其点燃理想、塑造品格的引路人——和县卜陈村退休教师叶连平。今天是教师节,下面让我们一起聆听居平树讲述他与“吾师叶连平”的故事。通过撷取感人至深的师生情谊,以表达对天下教师的崇高敬意与深切祝福。

叶老师与我人生的深远影响

叶连平老师祖籍河北沧州,1928年9月生于山东青岛。1965年,他辗转来到和县卜陈村,并在此扎根,至今已生活了整整六十年。我有幸成为叶老师众多学生中的一员,与他相识已有四十余载。常有人问我:“你和叶连平老师是什么关系?”说起来,我们是师生,是同事,也曾是上下级,更是朋友。甚至有村民笑称我们情同“父子”——叶老师一生无儿无女,而我常年在他身边帮忙打理琐事、照顾生活,的确仿佛他的孩子。回首往事,叶老师对我人生的影响重大而深远。



叶连平

人生的引路人

1982年秋天,我第一次见到叶老师,就感觉他与众不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教育基础薄弱,师资匮乏,真正科班出身的老师凤毛麟角,多数是民办或临时代课教师。叶老师虽然也是一名民办教师,却学识渊博、气度不凡。那年他已年过五十,却腰板挺直、步履如风,不少年轻人都跟不上他。他戴一副眼镜,讲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让我们这些农村孩子既钦佩又羡慕。

那时的教学方式大多单调,不少老师照本宣科、强调背诵。叶老师却幽默风趣,常穿插书本之外的见闻,激发了我们对知识的渴望。他从不要求我们死记硬背,自创的语文“四步基本式”教学法,生动有效,极受学生欢迎。潜移默化中,“成为像叶老师那样的教师”这个愿望,早早在我和许多同学心中扎下了根。高考填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首选师范院校。大学毕业后,我回到母校卜陈初中任教,终于和叶老师成为同事。可以说,我之所以走上教师这条路,正是因为叶老师——他是我人生的引路人。


居平树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1991年9月,超龄服役三年的叶老师退休了。接到通知时,他泪流满面。当时我们许多同事都不理解,如今我才明白:他太热爱教育、太舍不得孩子、太眷恋那三尺讲台。他曾说,希望自己“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的”。

2000年7月,叶老师发现村里留守儿童无人辅导、英语尤其薄弱,便毅然把自家房子腾出来,免费为孩子们补课。这一补,就是二十五年。他辅导过的学生超过两千名,从未收过一分钱,反而持续贴钱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路远或困难的孩子提供免费食宿。即便今年已98岁高龄,他仍坚守三尺讲台,免费为学生补习英语。

叶老师没有亲生子女,却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只要知道谁有困难,他总会毫不犹豫伸出援手:孤儿瑞瑞(化名)曾在他家免费吃住三年,并接受资助读完大专。小静(化名)考上大学凑不齐学费,他第一时间送去1000元。今年8月12日,16名准大学生分别获得2000元叶连平奖学金,其中残疾女孩婷婷(化名)还额外收到叶老师一万元资助——这已不是叶老师第一次帮她,三年前她考入和县一中时,叶老师就曾资助她一万元。学生小雁(化名)初中三年住在叶老师家,后来考上大学,是叶老师亲自送她去大学报到。返程时,叶老师因没赶上班车,又舍不得住旅馆,竟在桥洞下睡了一夜。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叶老师还每年两次自费带学生外出研学,南京雨花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安徽省科技馆、博物馆、渡江战役纪念馆......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有人笑叶老师“傻”,说他“二百五”,他却只是微笑回应:“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他认准的事,从不在乎旁人眼光。他说:“一个真想做事的人,如果太在意别人议论,就什么也做不成。做事要凭本心,只要对人民有益,就应放手去做,尽力做好。”叶老师的这些话,我铭记在心,受益终生。


师生在一起

成为“好人背后的好人”

2019年9月,91岁的叶老师荣获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美奋斗者”称号。我陪他去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临行前,叶老师执意要把学生的作业本塞进背包里。我劝他不用带,回来再改也不迟,可他坚持要带上。在驶向北京的火车上,他摊开作业本,一行一行地仔细批改起来。我忍不住说:“叶老师,真没必要这么赶。”他抬起头,很认真地回答:“我的时间不多了。你们是来日方长,我是来日方短。我必须与时间赛跑。”听他这么说,再看他一笔一画专注的样子,我和随行的县委宣传部张副部长互望一眼,心中满是敬意。

这位年逾九十的老人,本应静享天伦,却比很多年轻人更拼。他仍在与时间赛跑,用行动诠释什么叫“只争朝夕”。他身上那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叶老师是众所周知的“中国好人”。他几十年如一日,只做一件事:教书育人。这些年来,他的高尚品格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和县退休教师王家胜受他感召,创办濮集留守儿童活动中心;马鞍山市李明玉英语名师工作室连续五年组织百余名教师,每周六来卜陈未成年人之家志愿授课;许多素不相识的爱心人士也从全国各地捐钱、捐书、捐物......一场温暖的爱心接力正在延续。

而我也在叶老师的感召下成为志愿者,义务协助他管理未成年人之家。随着他年事已高,尤其2023年老伴去世后,生活越发不便。我帮他找护工,并一起照顾他的起居。十四年来,我还义务协助他管理“叶连平奖学金”,至今已为461名优秀学子发放奖学金超过50万元。

马鞍山日报社的一名记者曾以《好人背后的好人》为题报道我的故事,称我是“好人背后的好人”。2023年我当选“和县好人”,去年又被评为“马鞍山好人”。从小事做起,见贤思齐,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正是叶老师对我的殷殷嘱托。


师生在一起

本文由本网记者 谢婷婷整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安青传媒 incentive-icons
安青传媒
安徽青年报新媒体中心
66133文章数 584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