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纪平
清晨的阳光透过双桂乡的薄雾,温柔地洒在桂东村的小院里。74岁的王良出正俯身为身旁的少年整理衣领,布满老年斑的手拂过衣角时带着二十年如一日的轻柔。少年包兴王仰起脸,一个模糊却灿烂的笑容在他脸上绽开——这束穿透命运阴霾的光,源自一位老党员二十年前那个无悔的抉择。
![]()
▲“浙江好人”王良出与“孙子”包兴王
命运转角处的生命抉择
2005年寒冬,王良出路过村民包连俭家门时,被一阵微弱哭声牵住了脚步。破旧床铺上,三个月大的包兴王因无人照料哭得声嘶力竭,小脸憋得通红。这个父母皆残障、母亲智力受损的家庭,连温饱都成奢望。王良出心头震颤,回家与妻子相视无言中,一个决定已然落地生根:“我们养这个孩子!”
当包连俭颤抖着掏出省吃俭用攒下的600元生活费时,王良出郑重接下这份沉甸甸的信任。然而仅过一年,包家赖以生存的废品厂倒闭,再也无力支付分文。“以后兴王就是咱的亲孙子!”王良出斩钉截铁的话语,为这个飘摇的生命筑起了避风港。
从此王家灶台常年温着米糊,深夜总亮着喂奶的灯光。包兴王先天智力障碍如乌云笼罩,王良出却用日复一日的拥抱将其化作春雨:七千多个日夜,他佝偻着腰背无数次扶起摔倒的孩子;数万次重复,教会一句模糊的"爷爷"。当孩子终于踉跄扑进他怀里,老人浑浊的眼里泛起泪光:"能走就好,能走就有路!"
![]()
▲王良出与包兴王在家的日常
求学路上的人间跋涉
2013年秋,王良出满怀希望将包兴王送进乡小学,却被现实狠狠击中心脏——孩子因无法自理被劝退。返家路上,包兴王懵懂地玩着路边野花,王良出望着他天真的侧脸攥紧拳头:"普通学校不要,我们就找能收你的地方!"
启智学校的名字如星火点亮希望,却远在二十公里外的县城。从此无论寒暑,文成县乡间小路上总蹒跚着这样一对身影:清晨五点,王良出背着书包牵起孙子赶首班公交;暮色四合,他佝偻的脊梁又出现在校门口。班主任王海东见证过太多心酸:“运动会时王老全程护着兴王跑,汗水浸透衬衫还笑着说'我们兴王真争气',谁看得出他们毫无血缘?”
爱的耕耘终见新芽。当包兴王第一次自己洗净衣衫,颤抖着把湿漉漉的衣服晾在院中,王良出站在门后悄悄抹泪。如今少年已学会购物、打电话,甚至能帮"爷爷"递上降压药。村民董爱宾常感慨:“老王给孩子夹菜的样子,亲生父母都未必比得上!”
![]()
▲“浙江好人” 王良出
超越血缘的亲情密码
走进王家简朴的小院,褪色的"党员户"标牌下挂着特殊合影:王良出佩戴"最美文成人"绶带,身旁的包兴王胸前别着启智学校奖章。二十载光阴在这对祖孙身上刻下奇妙的重合——老人鬓发如雪,少年眼中却有了星辰。
“我们残疾,养不了孩子……”包兴王的叔叔包连热提及王家时哽咽难言。这份超越血脉的守护已在桂东村化作精神图腾。村头宣传栏里,"温州好人"的证书照片下,稚拙的笔迹写满祝福——那是启智学校孩子们为王爷爷集体创作的画。
年逾古稀的王良出仍守着两亩薄田,床头抽屉里珍藏着兴王成长的相册,压在最底层的纸页写着密密匝匝的计划:"给兴王存医疗费""打听残疾人就业政策"。夕阳将祖孙俩的身影拉得很长,仿佛二十年前那个抱起弃婴的瞬间正穿越时光长河,与今日的相守温柔相拥。
岁月在文成的青山绿水间奔涌不息,王家小院里的暖光却恒久如初。当被问及为何能坚持二十载,王良出只是摩挲着党员徽章微笑:"我举手宣誓那刻起,命就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这位七旬老党员用生命丈量出的大爱坐标,让世人看见:最深的亲情可以超越血缘,最亮的星辰往往诞生于平凡的坚守。在物欲喧嚣的时代,他躬身守护的不仅是一个折翼天使,更是人性原野上那束不灭的圣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