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地名人名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您找的是谁?"门卫问道。
"我儿子,陈明。"刘老太的声音有些颤抖。
"陈明?"门卫愣了一下,"您等等,我去通报一声。"
那一刻,刘老太不知道,这个她喊了二十多年的名字,会让江西省政府的门卫如此紧张。
更不知道,半小时后,当省长听到这个名字时,会立刻放下手头的紧急会议。
第一章
刘老太坐在院子里择菜,手里的豆角一根根掰断,发出清脆的声响。隔壁张婶子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封信。
"老刘,邮递员刚送来的,你家明子的信。"
刘老太急忙擦干手接过信,看了看邮戳,皱起眉头:"这信怎么是从赣州寄来的?明子不是在南昌插队吗?"
张婶子凑过来看:"可能换地方了吧,这些知青动来动去的,正常。"
刘老太拆开信,里面只有短短几行字:娘,我一切都好,别担心。最近可能要忙一段时间,暂时不能写信了。明。
"就这么几个字?"张婶子也觉得奇怪,"往常明子写信不是洋洋洒洒一大篇吗?还告诉你插队的事,村里的情况。"
刘老太反复看着这封信,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儿子的字迹是对的,可这语气...太简单了,太匆忙了。
"明子从来不会这样写信的。"刘老太喃喃自语。
这是1973年夏天的事。从那以后,陈明就真的再没写过信。
起初刘老太还能安慰自己,儿子说了要忙一段时间。可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还是没有消息。
1974年秋天,同村的王家儿子从江西回来探亲,刘老太赶紧跑去打听。
"王家小子,你在江西见过我家明子吗?"
"陈明?我倒是打听过,有人说在南昌郊区见过一个像他的人,不过..."王家小子欲言又止。
"不过什么?你快说啊。"
"不过那人身边跟着几个穿干部服的人,喊他'同志',不喊名字。我也不敢确定是不是他。"
这话让刘老太更加不安。儿子一个插队知青,怎么会有干部跟着?为什么不喊名字?
整个冬天,刘老太都在想这事。她托村里的文书写信到江西知青办打听,得到的回复是"查无此人"。她又托县里的熟人打听,得到的说法更加离奇:有的说陈明被调到别的县了,有的说可能回城了,还有的说根本没这个人。
1975年春天,刘老太下定决心,要亲自去江西找儿子。
"妈,您这年纪了,一个人去江西?太危险了。"邻居劝她。
"我不去不放心。明子从小就老实,要真出了什么事,他不会告诉我的。"
刘老太把家里的鸡卖了,又把攒的粮票换成钱,凑了五十多块钱。她收拾了一个布包,装上干粮和儿子小时候的衣服,还有那张全家福照片。
临走前,张婶子过来送行:"老刘,到了那边要小心。这年头外地人不好混,别被人骗了。"
"我知道。我就是想知道明子到底怎么样了。"
第二章
绿皮火车一路颠簸,刘老太坐了两天两夜才到南昌。下车时她的腰都直不起来,但精神头还足。
南昌火车站人来人往,刘老太拿着一张写着地址的纸条,问了好几个人才找到知青办。
知青办在一栋灰色的办公楼里,刘老太爬到三楼,推开门,里面坐着一个戴眼镜的年轻干部。
"同志,我来找我儿子,他叫陈明,在江西插队。"
年轻干部抬头看了看她:"陈明?哪个陈明?"
"湖南湘乡来的,1968年插队的。"
年轻干部翻了翻厚厚的档案,摇摇头:"没有这个人。江西的插队知青档案都在这里,没有叫陈明的湖南知青。"
"怎么可能?我儿子明明在江西插队,还给我写过信的。"刘老太急了,从包里掏出那几封旧信。
年轻干部看了看信封上的邮戳:"这是赣州的邮戳,不是南昌的。你可能记错了地方。"
"那我去赣州怎么走?"
"坐火车,四个小时。不过大娘,知青流动性很大,说不定你儿子已经去别的省了。"
刘老太不信这个邪,当天就买票去了赣州。
赣州比南昌小很多,但找人更不容易。刘老太在知青办得到的答复和南昌一样:"查无此人。"
她不死心,找到当地最大的知青点,在村口蹲守。村里人看她一个外地老太太,也都很好奇。
"大娘,你找谁啊?"
"找我儿子陈明,湖南来的。"
"陈明?我们这里没有叫陈明的知青。"
蹲了三天,终于等到一个回村的知青。那人叫赵建军,二十出头,脸晒得黝黑。
刘老太急忙上前:"小同志,你认识陈明吗?湖南来的,个子不高,脸上有颗痣。"
赵建军看了看刘老太手里的照片,脸色变了变:"您...您是陈明的家人?"
"我是他娘。你认识他?他在哪?"
赵建军四处看了看,压低声音说:"大娘,这里不方便说话,您跟我来。"
两人走到村后的小树林里,赵建军才开口:"陈明确实在我们知青点待过,不过..."
"不过什么?"
"1973年秋天,他被上级调走了。当时说是去做'重要工作',具体去哪、做什么,谁都不知道。"
"那他现在在哪?"
"不知道。调走的时候,领导还特意叮嘱,说这是保密事项,谁也不许打听,不许传话。"
刘老太急了:"那我找谁去?我儿子没了音信两年了。"
赵建军犹豫了一下,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写了几个字递给她:"大娘,我也只能帮您到这了。您千万别说是我告诉您的。"
纸条上写着:去省政府附近问问。
赵建军说完就匆匆走了,留下刘老太一个人站在树林里。
第三章
省政府在南昌市中心,刘老太坐车赶回南昌时,天已经黑了。她找了个便宜的小旅馆住下,一夜没睡好。
第二天一早,她就赶到省政府门口。大门紧闭,门口站着两个卫兵。
"同志,我找人。"刘老太走上前。
"找谁?有介绍信吗?"卫兵问。
"我找我儿子陈明,湖南来的知青。我没有介绍信。"
"没有介绍信不能进。你要找人可以去信访办。"
信访办也在政府大院里,不过在侧门。刘老太绕到侧门,那里排着长队,都是来办事的人。
轮到她时,接待的是个中年女同志:"您有什么事?"
"我找我儿子陈明,他是江西插队的知青,1973年被调走后就没消息了。"
"调走?调到哪了?"
"不知道,说是保密工作。"
中年女同志记录了一下:"我们会向上级反映,您回家等消息吧。"
"我不回去,我就在这等。"
"这...等也没用啊,领导们都很忙。"
刘老太没理她,直接走到省政府正门口,在台阶边坐下了。
卫兵过来劝:"大娘,您这样等也不是办法。"
"我就等,等到见到我儿子为止。"
第一天,刘老太从早坐到晚。中午啃了个窝头,喝了口水。晚上卫兵换班时,新来的卫兵问:"这位大娘是谁啊?"
"湖南来找儿子的,坐了一天了。"
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刘老太每天都来,雷打不动。渐渐地,省政府的工作人员都认识了这个执拗的老太太。
"又是那个找儿子的湖南大娘。"
"叫什么来着?"
"陈明,她儿子叫陈明。"
有人给她送过热水,有人劝她回家,但刘老太谁的话都不听。她只有一个想法:一定要找到儿子。
半个月过去了,刘老太的钱快花完了,人也瘦了一圈。但她还是每天准时出现在省政府门口。
这天上午,一辆黑色轿车停在大门口。车上下来一个穿中山装的中年男人,气质沉稳,眉宇间有种威严。
卫兵立正敬礼:"省长好!"
刘老太一听是省长,也不知哪来的勇气,猛地站起来,冲破卫兵的阻拦,抓住了那人的衣角。
"省长同志,求求您帮帮我!我找我儿子,他叫陈明,1973年在江西插队被调走后就没消息了!"
卫兵要上前拉开她,省长却摆了摆手。他看着刘老太,问:"您说您儿子叫什么?"
"陈明,陈明!湖南湘乡来的陈明!"
省长听到这个名字,脸色突然变了。他原本温和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盯着刘老太看了几秒钟。
"小李,通知会议推迟半小时。"省长对身边的秘书说,然后转向卫兵,"把这位老人家带到我办公室。以后她来了,直接通报。"
卫兵们都愣了,这个找了半个月儿子的老太太,怎么一下子就能见省长了?
第四章
省长办公室很大,墙上挂着地图和领导人画像。刘老太怯生生地坐在沙发边上,不敢往里坐。
"给老人家倒杯热水。"省长对秘书说,然后在刘老太对面坐下,"大娘,您别紧张。您刚才说您儿子叫陈明?"
"是的,陈明。省长同志,您认识我儿子吗?"
省长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在办公室里来回走了几步,眉头紧锁。过了一会儿,他才停下来,看着刘老太。
"老人家,您先别着急,喝口水稳定稳定情绪。您儿子的情况,可能比您想象的复杂一些。"
"复杂?怎么复杂了?省长同志,我儿子是不是出什么事了?"刘老太急得站起来。
"您先坐下,听我慢慢跟您说。"省长的语气很平静,但刘老太能感觉到他在斟酌用词。
“其实,你儿子的真实身份,可能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下一刻刘老太愣在原地,难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