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李梅怎么也想不到,一次普通的旅行会让她的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九年前,丈夫王建华带着他们智障的儿子小军去西北"治病",从此一去不返。
十九年来,她无数次在梦中呼唤儿子的名字,无数次在人群中寻找那个熟悉的身影。
可就在昨天,当她在天山脚下的小镇漫步时,一个陌生又熟悉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妈妈,是你吗?"
那一刻,李梅整个人都愣住了...
1998年的春天,对于住在江城市的王建华一家来说,是最黑暗的时光。
他们的儿子王小军今年已经八岁了,但智力水平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小军不会说完整的句子,不会自己穿衣服,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都做不到。
每天早上,李梅都要花费大量时间给儿子穿衣洗漱,然后匆匆忙忙赶去上班。
而王建华,一个在建筑工地干活的普通工人,早就对这个"拖累"感到厌烦。
"梅子,咱们不能这样下去了。"那天晚上,王建华点着一支烟,眉头紧锁。
李梅正在给小军喂饭,听到丈夫的话,手中的勺子微微颤抖。
"什么意思?"她轻声问道,不敢看丈夫的眼睛。
"你看看咱们的日子,我一个月工资就那么点,你在服装厂也挣不了几个钱。"王建华深深吸了一口烟,"小军的药费、营养费,还有将来的特殊教育费用,咱们哪里负担得起?"
小军坐在椅子上,茫然地看着父母,嘴角还挂着米粒。
李梅温柔地给儿子擦拭嘴角,眼中已经含着泪水。
"建华,小军是咱们的孩子,再难也不能放弃他。"
"放弃?谁说要放弃了?"王建华站起身来,在狭小的房间里踱步,"我是想给他找个更好的地方。"
李梅停下手中的动作,疑惑地看着丈夫。
"我听工地上的老赵说,西北有个地方,专门治疗这种病的。"王建华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躲闪,"那里的医生很厉害,很多孩子都治好了。"
"真的吗?"李梅的眼中燃起了希望的光芒。
为了这个儿子,她已经承受了太多的压力和痛苦。
邻居们异样的眼光,亲戚朋友的指指点点,还有单位同事的窃窃私语。
每当听到别人家孩子的欢声笑语,她的心就像被刀割一样疼痛。
如果真的有希望治好小军,她愿意付出一切代价。
"当然是真的。"王建华用力掐灭烟头,"不过路程有点远,在青州的大戈壁深处,需要我亲自送过去。"
"那我也去。"李梅立刻说道。
"不行。"王建华摇头,"你还要工作,家里也不能没人。而且那边的条件很艰苦,不适合女人去。"
李梅犹豫了。
家里确实离不开人,她的工作也不能丢,那点微薄的工资是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
"那你什么时候带小军去?"
"下个月吧,我跟工头请几天假。"王建华避开妻子的目光,"你放心,我会把小军安全送到那里的。"
接下来的几天,王建华开始着手准备"治疗"的事情。
他说那个地方很偏僻,需要准备很多生活用品。
李梅看着丈夫忙前忙后,心中既充满期待又忐忑不安。
"建华,你真的确定那个地方能治好小军吗?"
"老赵介绍的,肯定没错。"王建华拍着胸脯保证,"你就等着我把一个健康的儿子带回来吧。"
李梅点点头,开始给小军准备衣物。
她精心挑选了小军最喜欢的衣服,还有他从小到大的玩具。
"小军,爸爸要带你去一个很远的地方治病,你要乖乖听话,知道吗?"
小军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伸出小手摸摸妈妈的脸。
"妈妈...想..."他吃力地说出几个字。
李梅的眼泪瞬间涌了出来,紧紧抱住儿子。
"妈妈也想你,等你病好了就回来,好不好?"
出发的那天是个阴天,天空灰蒙蒙的,仿佛预示着什么不详的事情。
李梅早早起床,给小军做了他最爱吃的蒸蛋羹。
"多吃点,路上要走很长时间。"她温柔地哄着儿子。
小军虽然智力有缺陷,但似乎感受到了什么,吃饭时一直拉着妈妈的手不肯松开。
王建华在一旁整理行李,动作有些急躁。
"差不多了,该走了。"他催促道。
李梅起身,再次检查了小军的行李。
换洗衣服、常用药品、还有小军最喜欢的那个布娃娃。
"这些够了吗?要不要再带点什么?"
"够了够了,那边什么都有。"王建华显得有些不耐烦。
一家三口来到车站,李梅紧紧牵着小军的手。
"妈妈会每天想你的,你要听爸爸的话,按时吃药,知道吗?"
小军用他那双清澈但迷茫的眼睛看着妈妈,似乎想说什么却说不出来。
火车进站了,汽笛声刺耳地响起。
李梅蹲下身子,最后一次拥抱儿子。
"小军,等妈妈攒够了钱,就去看你,好不好?"
"妈妈...别走..."小军突然说出了这句话,虽然发音不清楚,但李梅听得清清楚楚。
她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大颗大颗地落下来。
"妈妈不走,是小军要去治病,等病好了就回来找妈妈。"
王建华有些不耐烦地拉起儿子。
"行了行了,火车要开了。"
他抱起小军就往车厢里走,小军拼命挣扎着,嘴里喊着:"妈妈!妈妈!"
李梅追到车窗前,看着儿子那张天真的小脸。
"小军,妈妈爱你!"她大声喊道。
火车缓缓启动,载着她的丈夫和儿子消失在远方。
李梅站在月台上,直到火车彻底看不见了,才失魂落魄地回家。
接下来的日子,李梅每天都在等待丈夫的消息。
第一天,王建华打电话说路上一切顺利。
第三天,他说已经到了目的地,正在办理入院手续。
第五天,他说小军已经开始接受治疗,情况良好。
然后,就再也没有消息了。
李梅打了无数个电话,都显示无法接通。
她开始慌了,到处托人打听那个所谓的治疗机构。
可是没有人知道青州大戈壁深处有什么医院。
甚至连王建华工地上的老赵都说,他从来没有介绍过什么治疗机构。
"嫂子,你是不是记错了?我根本没跟建华说过这事。"老赵一脸疑惑。
李梅感到天旋地转,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她请了假,独自踏上了寻找丈夫和儿子的路程。
青州省很大,戈壁滩更是一望无际。
李梅像无头苍蝇一样,在各个小镇之间奔波。
她打听每一家医院,寻访每一个可能的地方。
可是都没有任何消息。
一个月后,王建华突然回来了。
他形容憔悴,眼神躲闪,完全没有了往日的神采。
"小军呢?"李梅急切地问道。
"他...他还在那里治疗。"王建华的声音很小,"医生说需要很长时间。"
"我要去看他。"李梅坚决地说。
"不行!"王建华突然激动起来,"医生说治疗期间不能见家人,会影响效果。"
李梅怀疑地看着丈夫,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你给我地址,我自己去。"
"那个地方很难找,而且医院有规定..."王建华支支吾吾地找借口。
接下来的几天,李梅仔细观察丈夫的一举一动。
她发现王建华经常在深夜醒来,有时候还会梦话。
"对不起...对不起..."他在梦中反复说着这几个字。
李梅的心越来越沉,一个可怕的想法在她心中萌芽。
但她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
半年过去了,李梅再也忍不住了。
"建华,我一定要去看小军,你不要再拦我了。"
王建华沉默了很久,最后说出了一个让李梅崩溃的消息。
"梅子,小军他...他在治疗过程中出了意外..."
"什么意外?"李梅的声音在颤抖。
"医生说是突发性的...没能救过来..."王建华不敢看妻子的眼睛。
李梅感到天塌地陷,整个人瘫软在地上。
"不可能!不可能!你骗我!"她歇斯底里地哭喊着。
王建华也流下了眼泪,但那不是悲伤的眼泪,而是愧疚的眼泪。
从那以后,李梅就像变了一个人。
她辞去了工作,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寻找儿子上。
她不相信小军已经死了,她坚信儿子还活在世界上的某个地方。
她卖掉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踏遍了大半个中国。
青州、新疆、甘肃、内蒙古...所有有戈壁滩的地方她都去过。
她在每一个小镇、每一个村庄都留下过寻人启事。
在一个叫做沙漠之花的小镇上,李梅遇到了一个卖烤馕的维族老人。
"大妈,您见过这个孩子吗?"李梅拿出小军的照片,眼中充满期待。
老人仔细看了看照片,摇摇头:"孩子,这么多年了,你还在找?"
"是啊,这是我儿子,我一定要找到他。"李梅的声音有些沙哑。
老人叹了口气:"你这样的母亲我见过不少,有的找了一辈子也没找到。"
"那您见过找到的吗?"李梅急切地问。
"见过一个,找了十五年,最后发现孩子就在隔壁县城的福利院。"老人的话让李梅又燃起了希望。
"谢谢您,我会继续找下去的。"
老人免费给了李梅几个烤馕:"孩子,路上饿了就吃点,祝你早日找到儿子。"
在另一个边境小城,李梅住在一家简陋的旅馆里。
半夜时分,隔壁房间传来了孩子的哭声。
那哭声让李梅瞬间清醒,她仿佛听到了小军小时候的哭声。
她冲出房间,敲响了隔壁的门。
"怎么了?"一个疲惫的女人开了门。
"对不起,我听到孩子哭声...我只是想..."李梅语无伦次。
女人看出了李梅的异常:"您是不是也丢了孩子?"
李梅点点头,眼泪瞬间涌出。
"进来坐坐吧,我们聊聊。"女人善解人意地邀请她进屋。
原来这个女人叫阿丽,三年前她的女儿在商场走失了。
"我也在找,每天都在找,但是没有消息。"阿丽抱着另一个更小的孩子,眼中满含忧伤。
"您怎么还有心情再要孩子?"李梅疑惑地问。
"这是我捡到的,在火车站门口,和我女儿走失的地方一样。"阿丽轻抚着孩子的头发,"我想,也许有一天别的母亲也会这样照顾我的女儿。"
李梅被这个女人的善良深深感动,两个同病相怜的母亲抱头痛哭。
"我们都要坚持下去,为了孩子们。"阿丽握着李梅的手说。
第二天分别时,阿丽给了李梅一个护身符。
"这是我女儿留下的,希望它能保佑您找到儿子。"
李梅至今还保留着这个护身符,它见证了她寻子路上遇到的每一份善意。
在一个偏远的牧区,李梅遇到了一群流浪儿童。
他们大多是被遗弃的残疾孩子,靠捡垃圾和乞讨为生。
李梅看到其中一个孩子的背影很像小军,激动地跑了过去。
"小军?是小军吗?"她颤抖着拍了拍孩子的肩膀。
孩子转过身来,是一张陌生的脸,而且明显营养不良。
李梅失望之余,心中涌起强烈的同情。
她把身上所有的钱都给了这些孩子,还买了很多食物。
"阿姨,您为什么对我们这么好?"一个十来岁的女孩好奇地问。
"因为阿姨也有一个孩子,和你们一样需要别人的帮助。"李梅温柔地说。
那天晚上,李梅和这些孩子们坐在篝火旁。
她给他们讲小军的故事,讲自己这些年的寻找经历。
"阿姨,您的儿子一定还活着,他在某个地方等您呢。"女孩天真地说。
"是啊,他在等我,所以我不能放弃。"李梅坚定地说。
离别时,孩子们都舍不得李梅走。
"阿姨,如果您找到儿子了,能回来告诉我们吗?"
"一定会的。"李梅含着泪答应了。
她见过无数个智障儿童,但没有一个是她的小军。
有一次,在一个偏远的县城,李梅遇到了一个和小军年龄相仿的智障青年。
他正在街头卖花,虽然口齿不清,但很努力地向每一个路人推销。
"买花吗?很香的花!"青年天真地笑着。
李梅看着他,仿佛看到了小军可能的样子。
她买下了所有的花,青年高兴得手舞足蹈。
"谢谢阿姨!谢谢阿姨!"他反复说着。
李梅忍不住问:"孩子,你的家人呢?"
青年指着不远处的一个中年妇女:"那是我妈妈,她很好的!"
李梅走向那个妇女,想要了解更多。
"您好,您的孩子很乖。"李梅主动搭话。
"谢谢,他从小就这样,但我们不嫌弃他。"妇女温和地说。
"您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吗?"李梅小心地问道。
妇女摇摇头:"他是我的孩子,再难我也要养大他。"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李梅,她想起了自己当初的决定。
如果她当时再坚持一些,如果她没有让王建华独自带走小军...
也许一切都会不同。
回到旅馆后,李梅给王建华打了电话。
"建华,我在外面遇到了一个智障孩子,他的妈妈一直陪着他..."
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
"梅子,你在哪里?我去接你回来。"王建华的声音有些颤抖。
"不用,我还要继续找。"李梅坚决地说。
"你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已经这么多年了..."
"这么多年怎么了?"李梅打断了他,"就算再过十年二十年,我也要找到小军!"
挂断电话后,李梅望着窗外的夜空。
她知道很多人都觉得她疯了,但她不在乎。
只要有一线希望,她就不会放弃。
在另一次寻找中,李梅来到了一个福利院。
院长是个慈祥的老人,对她的来意表示理解。
"我们这里确实收留过一些被遗弃的孩子,但你说的这个孩子..."院长摇摇头。
李梅拿出小军的照片给院长看:"您仔细想想,也许有印象?"
院长看了很久,最后说:"孩子,我见过太多这样的照片了。"
"什么意思?"李梅不解。
"每年都有很多父母来找孩子,有的找了十几年,有的找了几十年。"院长叹了口气,"但真正找到的很少。"
李梅的心一沉:"那他们最后都怎么样了?"
"有的选择了放弃,有的..."院长看着李梅,"有的像你一样,一直在找。"
院长带李梅参观了福利院,看到了很多被遗弃的孩子。
"这些孩子大多是有缺陷的,父母觉得养不起就送来了。"院长介绍道。
李梅看着这些天真的面孔,心如刀割。
"他们的父母就不后悔吗?"
"也许会后悔,但很少有人回来找。"院长实话实说。
这让李梅更加坚定了寻找的决心。
不管王建华是否后悔,她都要找到小军。
在一个山区小学,李梅遇到了一个特殊的老师。
这个老师专门教智障儿童,已经坚持了二十多年。
"老师,您见过这个孩子吗?"李梅例行询问。
老师仔细看了照片:"没见过,但我想告诉你一件事。"
"什么事?"
"智障孩子其实很单纯,他们比正常孩子更需要爱。"老师认真地说,"如果你的孩子还活着,他一定还记得你。"
这句话给了李梅巨大的安慰。
"真的吗?"
"当然,母子之间的感情是最深的,不会因为疾病而改变。"
李梅带着这份安慰继续她的寻找之路。
每当她感到绝望的时候,就会想起老师的话。
也许在某个地方,小军也在想念着她。
王建华看着妻子日渐憔悴的样子,心中的愧疚越来越重。
有好几次,他都想说出真相,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他害怕李梅知道真相后会崩溃,更害怕自己会失去这个家。
就这样,谎言一撒就是十九年。
十九年来,李梅从未停止过寻找。
她的头发白了,脸上布满了皱纹,但那双眼睛依然充满希望。
王建华则在愧疚中煎熬着,他开始酗酒,变得沉默寡言。
夫妻俩虽然还住在一个屋檐下,但已经很少交流。
李梅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寻找儿子上,而王建华则在忏悔中度过每一天。
2017年的春天,李梅已经五十一岁了。
她的身体大不如前,但寻找儿子的决心依然坚定。
这些年来,她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花光了所有积蓄。
朋友们都劝她放弃,说小军可能真的已经不在了。
但李梅始终不肯相信,她说母子连心,如果小军真的死了,她一定会感觉到的。
这一年,李梅的一个远房表妹要结婚,地点在天山脚下的一个小镇。
"梅姐,你也该出来散散心了,一个人闷在家里不好。"表妹在电话里劝说。
李梅本来不想去,但想到那里也在西北,说不定能有什么线索。
于是她收拾行李,踏上了前往天山的路程。
在去雪莲镇的路上,李梅经历了一次意外。
长途汽车在山路上抛锚了,所有乘客都被迫在一个小村庄过夜。
这个村庄很小,只有十几户人家,但民风淳朴。
村长热情地安排李梅住在他家里。
"大姐,你一个人出门不容易,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尽管说。"村长的妻子王大嫂很热情。
晚饭时,李梅看到王大嫂家有个十来岁的孙子,很聪明活泼。
"这孩子真懂事。"李梅夸赞道。
"是啊,可惜他父母在外打工,一年难得回来一次。"王大嫂叹了口气。
"那你们不想念吗?"
"想啊,怎么不想,但没办法,为了生活嘛。"王大嫂继续忙着做饭。
李梅看着这个留守儿童,想起了自己的小军。
"大嫂,如果是你的孩子走丢了,你会怎么办?"
王大嫂停下手中的活:"那还用说,肯定拼了命也要找到!"
"如果找了很多年都没找到呢?"
"那就找一辈子!"王大嫂斩钉截铁地说,"孩子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哪有不找的道理?"
这话说到了李梅的心坎上,她的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
"大姐,你是不是也丢了孩子?"王大嫂敏锐地察觉到了什么。
李梅点点头,简单地说了自己的经历。
王大嫂听了很感动:"你真是个好母亲,一定能找到孩子的。"
那天晚上,李梅睡在王大嫂家的客房里。
半夜时分,她听到隔壁房间传来孩子的咳嗽声。
王大嫂立刻起床照顾孙子,又是喂药又是拍背。
"奶奶,我想爸爸妈妈了。"孩子在病中呢喃。
"乖,奶奶在这里,爸爸妈妈很快就回来了。"王大嫂温柔地哄着。
李梅听着这些对话,心中五味杂陈。
每个母亲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孩子。
而她的小军,现在在哪里呢?有没有人在照顾他?
第二天早上,汽车修好了,李梅要继续上路。
王大嫂特意准备了一些干粮给她。
"大姐,路上小心,一定要找到孩子。"
"谢谢大嫂,如果找到了,我一定回来告诉你们。"
汽车重新启动,李梅望着窗外渐渐远去的小村庄。
她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这次的旅程能带来好消息。
这个叫做雪莲镇的小地方,坐落在天山脚下,风景秀丽,民风淳朴。
表妹的婚礼很热闹,但李梅始终心不在焉。
19年了,她的眼睛总是在人群中搜寻,期待着能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
婚礼结束后,李梅决定在这里多停留几天。
她在镇上的每一条街道都走过,在每一家商店都询问过。
但依然没有任何消息。
第三天的黄昏,李梅独自走在镇子的主街上。
夕阳西下,给这个小镇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街上的行人不多,大都是一些本地的居民。
李梅走得很慢,她在观察每一个路人,尤其是那些年轻的男子。
突然,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声音在她身后响起:
"妈妈,是你吗?"
李梅浑身一颤,缓缓转过身来。
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站在她面前,脸上带着茫然而亲切的笑容。
当他转过身来的那一刻,李梅的世界停止了转动。
那张脸,虽然长大了,但她永远不会认错。
那双眼睛,依然清澈如初。
"妈...是你吗?"他看到李梅,眼中瞬间盈满了泪水。
李梅颤抖着点头,几乎站不稳:"小军?真的是你吗?"
就在这时,一个人从街角的茶馆里走了出来。
看到那张脸的瞬间,李梅彻底震惊了。
那张脸,她这辈子都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