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第一财经报道,2025年9月2日,中国外交部突然官宣:自9月15日起,俄罗斯普通护照持有者来华经商、旅游、探亲、交流、过境30天以内,统统免签。信息一出,西方媒体集体“炸锅”,普京更是在回国第一时间,郑重其事地表示感谢,并在东方经济论坛上当着全球媒体的面,承诺会为中国送上一份“同样分量”的大礼。
![]()
在今天这种国际局势下,中俄互免签证的象征意义、实际作用和背后布局,远比表面热闹要深刻得多。要知道,欧美主流国家近年对中俄的签证政策是愈加收紧,动辄加码“安全审查”“风险评估”,签证材料越来越繁琐,手续越来越复杂。普通人想往来一趟,不但要忍受繁琐的材料、漫长的等待,甚至还要面对“变相刁难”。而中国这波操作,直接对俄罗斯人敞开大门,等同于在外交层面向全世界释放信号:中俄关系不止是官方互信,更有亿万普通民众的真实流动和交流。
2024年中国内地居民赴俄罗斯旅游超103.94万人次,同比暴涨209.3%;同年中国接待俄罗斯游客也突破150万人次,增幅高达115.1%。2025年上半年,这个趋势丝毫没有减缓。黑龙江沿线的边贸市场、三亚、广州、上海等地,俄罗斯游客成了街头巷尾的常客,甚至不少中国摊主、出租车司机都会说几句俄语。两国航班需求持续井喷,从2024年10月底到2025年1月底,固定航班执飞班次高达4600余次,平均每周380余班。免签政策一落地,旅游业、航空业、酒店业、零售业全线受益。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中俄普通人走进彼此生活,中俄社会基础的互信和理解,再也不是“纸面上的友谊”。
外交部发言人说得很坦率:“落实两国元首共识,进一步便利中外人员往来。”其实话里有话。过去,中俄双边关系高度依赖官方推动,民间交流总是跟不上节奏。现在中俄把“免签”这步落子,等于把合作基础从塔尖下沉到地基。这才是对西方“脱钩论”“围堵论”最有力的回应。也难怪西方媒体着急上火,说“中俄的合作模式正打破欧美制定的规则”。
中国的“大礼包”刚落地,普京的回应就来了。只不过他没有在北京现场表态,而是回国后专门在国际场合“回礼”,这个时间点很值得玩味。按俄罗斯的外交传统,只有最重视的国际互动,才会有“隆重回礼”安排。普京这次当着东方经济论坛全场的面,公开表示感谢,并承诺俄罗斯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回馈中国。这不是简单的“外交答谢”,而是把中国的善意转化为俄方的实质让利。
![]()
普京的“回礼”到底是什么?对外媒而言,“对等免签”是一个可能,但从俄方近几年的动作看,这份回礼绝不会止步于此。能源和基建,才是真正的大手笔。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协议已经敲定,未来每年500亿立方米天然气直供中国。更关键的是,俄罗斯已经公开表示要把西伯利亚力量1号的输气量从每年380亿立方米继续提升。这种战略级能源绑定,对中国能源安全无疑是再加一道保险。远东自贸区、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雅库特超前发展区等一大批重点项目,也都在为中俄经贸合作加码。
除了天然气和贸易,中俄金融领域的突破也很值得关注。如今中俄贸易几乎全部实现本币结算,人民币和卢布直接流转,美元的“中间商”地位被边缘化。对被欧美制裁重压下的俄罗斯来说,这是真正的“雪中送炭”。对中国而言,等于多了一条国际金融“安全带”,抗风险能力上了新台阶。西方媒体对此格外敏感,直言“中俄去美元化进程加快,将削弱美国货币霸权”。这不是空穴来风,外贸企业和银行已经用实际行动对冲了政治风险。
人文交流、文化互动、教育合作是中俄关系的新亮点。2024-2025中俄文化年,芭蕾舞团、歌剧团、戏剧团互访早已常态化。莫斯科剧场、上海大剧院座无虚席,“中国舞剧秒光、俄罗斯芭蕾爆满”,这一切都在说明中俄关系的温度越来越高。免签政策让文化交流变得更加“接地气”,观众和艺术家不用再为签证发愁,真正把人文桥梁搭到了两国民众心里。这种民心相通,是任何军演、任何联合声明都换不来的“软实力”。
免签只是开场,普京的“回礼”才刚刚开始。远东开发是俄罗斯国家战略的重头戏,俄方多次强调要和中国在能源、农业、基础设施、高科技等领域“全方位对接”。中国企业在俄罗斯远东投资项目数量和金额连年增长,港口建设、矿产开发、农业合作、交通枢纽等板块全面提速。俄罗斯主动把“蛋糕”分给中国,既是拉近距离的信号,也是现实压力下的理性选择。欧洲市场收紧,中国成为俄罗斯能源、农产品、工业品第一大客户,这种深度绑定让中俄关系更加不可逆。
欧美国家还在筑墙设限,中俄却用“礼尚往来”打通了全球最大的新型大国合作样板。美国收紧签证,欧洲提高门槛,澳日韩变相刁难,而中国和俄罗斯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把互信和便利化做到极致。欧美曾经想用“签证壁垒”孤立中俄,结果中俄直接打通“人员通道”;欧美想靠能源制裁压垮俄罗斯,俄罗斯反手把天然气和油气管道转向中国。西方媒体无奈承认,中俄“自成体系”,已经开始“改写地缘规则”。
有意思的是,这场“互送大礼”背后,是两个国家对未来世界格局的共同判断。中俄并没有高调喊口号,更没有拉帮结派对抗谁,而是用一次次“老百姓能感受到的便利”“企业能看得见的好处”,把国家间的合作根基一点点夯实。对比西方的“冷冰冰”,中俄的“暖交流”才是真正让人心安的强国范儿。
![]()
中俄能源合作的稳定,直接提升了中国的战略纵深和抗打击能力,也让俄罗斯有了对冲欧美制裁的底气。本币结算体系的完善,在亚洲金融安全上多了一层屏障。远东开发和基础设施合作,让中国的北向通道和欧亚大陆桥更通畅。人文互信的提升,为两国未来应对外部干扰提供了更牢固的民意基础。中俄不是要组什么“对抗同盟”,但他们正在共同塑造一个更有话语权、更能自我把控命运的欧亚格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