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于东北关爱抗战老兵志愿团)
作者简介:高文阁,抗战老兵李亚魂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做高中语文教师时教的学生,现居辽宁昌图。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2015年被关爱抗战老兵辽宁志愿团发展为志愿者,具体负责对李亚魂的关爱服务。李亚魂2016年1月10日去世后,接着对其遗孀贾玉梅关爱服务,一直到贾玉梅2025年8月14日去世。
2015年9月3日我代表辽宁团队送来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的抗战胜利70周年慰问礼包
从被抗战老兵李亚魂先生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主动接近他、尽可能地帮助他,到被“关爱抗战老兵辽宁志愿团”吸收为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我与李亚魂先生及其家人、与志愿者们牵手行动了四十多年,期间有许多感动,也有许多感悟,还有诸多惆怅和欣慰,我把其中的一些记录下来,权作“岁月有痕”吧。
一、照顾老师带给我接触志愿者团队的机缘
我能走进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是因为我的老师李亚魂先生是抗战老兵;我最初关心照顾李亚魂先生,不是因为他是抗战老兵,而因为他是我最爱戴的老师。
双庙子中学高中二年文科班合影留念1986、7、11
后数第二排右五是李亚魂,后排右三是我
我认识李亚魂先生,是1984暑期开学。当时我刚上高一,李亚魂先生是退休后被学校返聘回来做我们的语文老师。被学校返聘之前,李亚魂先生被双庙子粮库返聘给职工补席语文课,每个月给60元报酬,学校返聘只给47元报酬,可是李亚魂先生更在乎学苗,为顾全大局宁愿少挣钱多吃累,重新回到校园来教我们的高中语文课——这些都是我后来才知道的。
当时我只知道李亚魂先生的课讲得好,批改作文的字数多,从课堂内外的言谈中,不经意地就显现出扎实的文学功底和雄厚的文史知识储备量,因此他深受同学们爱戴,我这个偏爱语文的“偏科生”尤其对李亚魂先生发自内心地崇拜。我至今还记得李亚魂先生给我们讲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的情形,先生刻意画了一张地图,古今地名都注上,然后他一面朗诵和讲解课文,一面指点着地图,这种集语文、地理、历史于一体的讲法,不仅把文天祥过零丁洋逃难奔走的路线一目了然地展现给我们,还把“人生自古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不仅仅教会了学生们文化知识,更让同学们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李亚魂先生教了我们两年语文课,给我们当了一年的班主任,他当时身体很不好,一到严冬,就会患肺感染,咳嗽不止,痰在嗓子眼儿呼噜,上不来气,浑身无力,严重时上不了课,我到家里去看望他,看见他自己给自己打屁股针,注射青霉素,我就问他:“你怎么会自己给自己打针呢?”,他说“特殊历史时期,一个人在农村过了16年,期间患过肺结核,没有条件找医生,就试探着自己打针,注射‘雷米封’,算是捡回来一条命”。
我又问他为什么身体这么不好,是不是南方人到东北不适应?他用他那摆脱不了的四川口音告诉我:是因为身体受到过磨难。四川话把磨难说成“磨烂”。当时我还猜测,什么样的“磨”能够达到“烂”的程度?我没有继续问,他也没有继续说。
同学们与李亚魂先生课里课外相处了两年时间,他几乎没有和大家提起过他参加远征军出国抗日的事,也没有讲过特殊历史时期被强行劳改的那些事。即便在现在,当年那些和我一起听过他语文课的同学们,也鲜有人知道他参加远征军、过野人山所受到的磨难,以及建国后他在特殊历史时期所受到的磨难。同学们只知道他这位干巴瘦的老教师在十冬腊月常常起早到教室替同学们引炉子(用豆根引燃火炉,再添加煤块,让教室暖和起来),而不知道他的那些“磨难”——李亚魂先生的那些逆境,在逆境中他遭的那些罪,大多是我被吸收为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以后才了解到的。
因为李亚魂先生身体健康状况很不好,教学业务却特别好,他又特别关心学生——爱生如子,所以,我从那所中学毕业之后一直牵念着他,经常去看望他,尽力帮他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还没有转移支付政策,乡镇公职人员的工资归乡镇财政包干,当时我们这类经济欠发达地区,被拖欠工资现象很普遍。李亚魂先生没有什么积蓄,不及时开工资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那一次我去看他,他和我说:“已经半年没有吃上肉了。” 我回家后做了两件事,一是嘱咐妻子把单位分的一吨煤送给李亚魂先生(我妻子的单位距离李亚魂先生家很近),二是给15名有固定工作的同学写了一封同样的信——希望每个同学每年资助李亚魂先生20元钱,让先生每个月至少吃上一顿肉。
到了2011年11月中旬,我再去看望李亚魂先生时,他的精神状态比以前好多了。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我,重庆的关爱老兵志愿者邓果来家里住了好几天,他说邓果是一位记者,已经把他参加远征军抗战的事写到网上发表了!我立刻表示“希望见一见这位有记者身份的志愿者”,他说“将来有机会遇到”。后来我再次去看望李亚魂先生,他又告诉我:“沈阳也来志愿者了,给予他很多关怀”,还告诉我:“已经把你的名字告诉一个名叫朱洪海的志愿者了,他是个作家,正好你也挺爱好写作的,你们一定有机会见面的……”
时光挪移到2015年1月15日,我大约有一个多月没去看望李亚魂先生了,心里牵挂,就打他家的座机,没人接——原来李亚魂先生因重病住院了,就住在离我家很近的县医院!我跑到病房去看他,才知道他的家人们正为医疗费发愁。
2015年1月16日,我把李亚魂先生重病住在昌图县医院的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希望我的同学们知道这个消息,能来帮老师一把。没有想到除了我的那些同学之外,竟有那么多陌生人伸出援手。有一对恋爱中的年轻人,找到李亚魂先生的病房,扔下300元钱,不留姓名。隔一天,又有一位现役军人,走进病房,给李亚魂先生行个军礼,扔下二百块钱后,也是转身就走。由于这两份捐款的人在进病房之前都打我的电话确认过“情况是否属实”,过后我当然回电话问他们的姓名,但他们电话都不接了,人家真是不图名不图利不求回报地帮忙。
到2015年1月29日晚上,我的同学赵丽艳(也是李亚魂先生的学生)陪同原昌图县政协副主席董仁、昌图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陈莹、昌图县作家协会主席刘学飞等来病房看望李亚魂先生,给了李亚魂先生极大的精神安慰。过了一会儿,昌图县城“首席府邸”楼盘的开发商王丽颖走进病房,拿出3000元钱递给李亚魂先生,并表示还将带单位的员工来捐款。第二天,她果然带单位的员工们又捐了6000多元。
之后,我又接到辽宁志愿者团队吴双(刘银辉)的电话,问“老兵李亚魂的情况及医疗费情况”,我如实回答。辽宁志愿团又组织志愿者捐款,多方筹措资金给予援助,让李亚魂先生渡过了这次住院医疗费不足的难关,也让我见证了大家纷纷慷慨解囊的壮举,心里往外感动。
彼时,我心里产生了与志愿者见面的强烈愿望,甚至盼望着哪一天能与志愿者在李亚魂先生家“偶遇”。但那时,我对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队伍的情况还没有很深入了解,以为他们都像天使一样,离我还很遥远,特别是我的住处与李亚魂先生的家不在一个地方,两地相距三十五公里,我哪那么容易与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们在李亚魂家里“偶遇”呢?
二、走进志愿者团队了解到更多的赤诚
2015年秋季里的一天,我接到关爱抗战老兵辽宁志愿团负责人吴双的电话,她作了一番自称介绍后,问我:“你愿意加入我们的队伍吗?听说你经常去看望、也没少关爱你的老师李亚魂老先生,李老是一位可敬的抗战老兵,你加入我们团队吧,今后逢年过节,你就代表辽宁及全国的志愿者们,把慰问金、慰问品送给李老,做李老的责任志愿者”。吴双在电话里还诚恳地说:“你如果加入我们团队的话,我们就不用每一次慰问都从沈阳往昌图跑了,省时省力,而且我们又发展了一个当地志愿者……”我欣然同意。
加入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之后,我感到自己进一步走进了抗战老兵李亚魂先生的内心世界,进一步了解到他博大的胸襟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加入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之后,我也认识了许多同路人、先行者,看到了志愿者们为了关爱抗战老兵所做的一系列事情,他们的无私奉献,他们的纯洁和善良,使我的心灵得到洗礼,使我的灵魂得到进一步净化,也使我的生命旅程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充实。
以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的身份来到李亚魂先生的家,在先生的眼里,我不只是他教过的学生了,不再是小他四十多岁的小孩子,而是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派出的天使,他感到有责任向我交待当年他参加远征军抗战的那些事,以及之后,因为他参加了远征军而受牵连的一些事。可以说,做了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尤如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抗战老兵精神世界里的那份对祖国的赤诚。
李亚魂老先生告诉我,他的老家是四川乐山,他12岁时亲身经历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乐山,看到了被轰炸后的那种惨状,心灵深处埋下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种子。1942年国民政府在乐山招兵的时候,他就瞒着家里报名参军,远赴印度、缅甸,去保卫盟军对华援助补给线,坐飞机飞越“驼峰航线”的时候,飞机遇到寒流,不受控制地颠簸,三个飞行员有两个跳伞下去用小探照灯指路,才避免空难。
之后,李亚魂先生参加蓝姆迦整训,雷多森林战特训,然后开赴前线,参加了孟关战役,参加了奇袭瓦鲁班,参加了坚布山、高鲁阳、沙都渣、孟拱、八莫等战役,6次遇险。李亚魂先生亲手干掉了一名日本军官,缴获了一把日本军刀。
李亚魂先生告诉我,印缅战场遭受的磨难不只是战场上的浴血奋战,还要承受蚊子、蚂蟥、蚂蚁和雨季的困扰。印、缅属于热带地区,那里的蚊子比国内的大得多,被盯上就会患疟疾;蚂蟥随时都能钻进衣服;负重伤的战士倒在森林里,很快就会被大个的蚂蚁群啃食成一副白骨;连绵的大雨把战士的衣服都浇烂了……面对这些威胁,远征军的抗日战士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打退破坏“援华抗日补给线”的日军,李亚魂先生还在回忆中提到,在印度,遇到一位中医相中了他,想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做妻子,然后留他在印度继承祖业。李亚魂婉言拒绝了,他不能贪图个人安乐,因为他的信念是“打回国去!”他心心念念着祖国,心心念念着侵略者铁蹄践踏下受苦受难的同胞们。
回国后,李亚魂随部队增援湖南战场。抗日战争胜利后,李亚魂参加了接收南京,后来随部队开进东北。李亚魂先生因为反对内战,于1946年冬退伍,考进长春青年中学读高中,之后受战事影响,不得不辗转南行求学,在沈阳考了辽东学院,又因为战事南移,在沈阳读不下去了;便又前往北京,考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读书,在校期间参加了开国大典,毕业后本着“祖国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信念,到辽宁省昌图县金家小学教书。
正当李亚魂先生准备把一腔热忱献给祖国教育事业的时候,他受到了冲击,被扣上一顶“帽子”,然后又被判处劳动教养。劳动教养结束后给安排到昌图后窑当农民,再然后经申请获准回到四川,却被强迫下乡,晚上独自住在一度谁也不敢住的破房子里,白天和农民一起下地插秧、锄草、收割……因肩扛灌溉用的铁管累吐了血,期间还得了肺结核,肺部严重受损,以至于十多年以后被“摘帽”,再次回到东北工作的时候,受不了冬天的冷,一到冬天就犯肺感染。
尽管在抗战时期九死一生,在特殊时期又被错扣了“帽子”受到迫害,被劳动教养3年,又被遣送到农村当了16年多的农民,但李亚魂先生对祖国和人民的那份赤诚却痴心不改。那年我在省城读书,快要临近毕业的时候,正赶上闹雪潮,我弄不清那是怎么回事,就坐火车回到我读高中的小镇,找李亚魂先生请教。李亚魂先生和我说:“你不要参与,你要拥护中国共产党!在当今的中国,没有任何一支政治力量能够代替中国共产党来带领全国人民与西方列强抗衡。你是不知道啊,当亡国奴的滋味,不好受啊!”一席话,斩钉截铁,语重心长,拨云见日。
他如此点拨他的学生,他自己对党,对国家,对人民亦是赤胆忠心。即使是他在被拖欠工资、“半年都吃不上一顿肉”的时候,赶上一次带领学生参加“统考”,一些有头有脸的陪考家长约请他上饭店,他坚决拒绝。回家吃咸菜、高粱米饭。老伴和他说:“要请你吃饭店的学生家长,饭费都能报销的,你还不吃?”李亚魂先生说:“他能报销我更不吃,我不吃就给国家省点钱啊!”
有一次我和李亚魂先生聊起他为了给国家省钱不吃饭店的事,我说,您可真认真啊!他说,不属于自己的,一分钱的便宜都不能占。他和我讲:抗战胜利后,他随部队接收南京,当时,国军大小将领流行“五子登科”,搜刮“金子、票子、房子、车子、女子,他们争抢着去接收大城市,然后捞好处。上行下效,一些下级军官和士兵,或是在站岗守卫的仓库里顺手牵羊,监守自盗,或是直接把仓库里的东西卖给拿金条去“购买”的商人们,直接收获金条。李亚魂当时是一名“准尉”,也负责带几个士兵看守日商留下的仓库,仓库里好多东西,有自行车、怀表等许多值钱的洋货,但他既不拿,也不卖,以至于四川老家的父母写信来问他:“如今抗战胜利了,别的当兵的都往家里邮了不少钱不少东西,你为什么一点儿都没往家邮呢?”当时李亚魂先生的父母还以为自己这个当兵的儿子出事了。李亚魂先生给家里回信写了他们祖上留下来的家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吃亏是福,忍让为高”。家里收到他的信,也就不再有疑问了。
淡泊名利,是李亚魂先生一生的操守。1978年拨乱反正,给他恢复了教师工作,却没给补发一分钱的工资。我问他“为什么没有补发工资?”他只是淡淡一笑:“给恢复工作就不错了”。2015年他重病住院,需要钱,老伴和女儿主张上访,希望能把该补发的工资要出来,但李亚魂先生坚决制止,还批评了老伴。
2016年5月3号,李亚魂老师去世后我去慰问师母贾玉梅
虽然李亚魂先生如此清高,但毕竟他每个月的退休金只有2200元,难以应对住院治疗费用。因此,我当然愿意看到他能得到更多爱心人士的帮助。我也真是看到了前文介绍过的那些让我感动的场面。并且,感人的事情还在继续着。
我把那么多陌生人给李亚魂先生捐款解决其医疗费的事说给我们单位的领导和同事,我们单位的一把手张宇辰立即向同志们发出了为抗战老兵李亚魂献爱心的号召,我们单位的同志们共捐了3500元钱,那个时候李亚魂先生已经出院了,我们单位就派人把钱送到双庙子镇李亚魂先生家中。
以后,逢年过节,或者抗战胜利纪念日来临之际,我总能接到辽宁志愿团布置的慰问任务,把“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龙越—深圳市龙越前头基金会”“川军团”“辽宁志愿团”给老兵的慰问金、慰问品送到李亚魂家中。这些慰问品都经过精心设计,用心良苦。比如给抗战老兵的挂历,上面印的那些老照片,钩沉着历史的风云,发人深思;再比如那些礼盒的包装,都印上“抗战老兵民族脊梁”“关注历史 关爱老兵”的字样,体现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老兵丰功伟绩的念念不忘。我也在与志愿者团队的沟通中,进一步了解了团队的小伙伴,了解了几家基金会,知道了全国各地有那么多爱心人士在关爱着抗战老兵。好多爱心人士让我打心眼里敬佩。
2025年端午前,我代表辽宁团队送来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的抗战胜利80周年礼包和慰问红包、辽宁团队的端午慰问礼物、川军团队的慰问礼包
吴双,辽宁志愿团的负责人,我每次执行慰问任务,她都嘱咐得特别到位,她强调既要对老兵负责,把温暖送到老兵的家里,又要对提供爱心的基金会有交代,一定要拍好照片,及时、清晰、全面地报告慰问情况。后来我到沈阳见到了电话里沟通多次的吴双,她柔和的语言表达方式背后密切相关的道德修养,让我感到加入志愿者队伍真是幸运的事,也由此认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
自由飞翔(卢国亮),既是志愿者,也是抗战老兵的后裔,多年来,她既承担了关爱辽宁老兵遗孀的组织工作,又要护理家中的高龄父母,她了解到我父亲卧床之后患上了褥疮,就向我传授护理经验,还给我邮来了疗效非常好的外用药水,帮我把父亲的褥疮治好了。
朱洪海,就是他最先把我介绍给辽宁志愿团的负责人的,他既是志愿者,还是一位作家。我和他是在他来昌图县双庙子镇采访李亚魂先生的时候见面的,我和他交谈中了解到许多当年远征军的抗战史,后来他把他写的两本远征军抗日题材的书邮赠给我。
特别要说一下的是“一弓先生”,到现在,他的真实姓名我也不知道,只知道每年的重要节日或者老兵(或老兵遗孀)生日,他都以“一弓”的名义给老兵或老兵遗孀捐款,并且捐款的数量不少,记忆中,李亚魂先生遗孀就1000元或2000元的,得到过好几次。2020年10月17日,辽宁志愿团护送99岁的抗战老兵吴江先生来昌图县拜谒外公程道元的雕像并参观外公当年创建的榆城公园时,我见到了一弓先生,他低调内敛不苟言词,只做不说,这种不图名不图利甘当幕后英雄的精神,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此外,还有绫目冰(曲狄)、余坚以及网名叫小丸子(关丽群)、大副(王晶磊)等诸多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他们都很年轻,但做起事来都特别热情,而且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上门走访、邮寄礼品、收集回执……都程序严谨、环环相接,让人敬佩。
当然,在慰问老兵、老兵遗孀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困扰,也会遇到想法不一致时的情形。比如我没有车,也不会开车,只好求车,有的时候甚至会求到老兵家属--这个时候就会觉得特别不好意思;再比如,有的时候,一些有特别纪念意义的礼物老兵家人并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但却是辽宁团队或基金会精心设计的,这些认知上的差别心里就会特别遗憾。
三、往昔的志愿行动将成为美好的记忆
年华似水,逝者如斯。老兵们陆陆续续的在归队,老兵遗孀也相继离去,2025年8月14日,我的师母——抗战老兵李亚魂先生的遗孀贾玉梅老人与世长辞,享年93岁。我的心一下子变得空落落的,我感到我的生命内容失去了一大块——为抗战老兵及其遗孀服务,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抗战老兵不在了,抗战老兵遗孀也不在了,我引以为自豪的志愿者工作也将不再,那么我和辽宁志愿团的同仁们还会常联系吗?我仿佛看见春去了花谢了彩云散了太阳落山了……我又劝自己,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会在内心里留住那些美好,记住那些关爱抗战老兵志愿服务的过程,记住曾经与仁者同行,一起做过一件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都有意义的事。
感恩遇见我的老师,感恩遇见我的同学及朋友,感恩遇见辽宁团队的志愿者,有幸一起致敬一个值得被尊崇的群体,我付出,同时也收获了温暖,这份温暖将陪伴着我,直至老去。
以下为家人整理老师遗物,我收藏的李亚魂老师的照片
1944年4月4日李亚魂(右上)在长春青年中学与同学高震东、赵世五合影
1967年春节文艺演出留念(前排左三是李亚魂)
1988年9月29日李亚魂(右侧)在双庙子中学送别同事孟庆福(也曾是他的学生)荣转到铁岭
李亚魂青年时代与母亲和家人合影
上世纪八十年代李亚魂与儿子、儿媳、孙子合影
上世纪八十年代李亚魂与儿子、儿媳、孙子回乐山老家合影
李亚魂(左)与从台湾来大陆讲学的老同学高震东(教育家)在清华大学合影
2000年李亚魂(右)与从台湾来大陆讲学的老同学高震东(教育家)在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合影
清河行
-一九八八年八月三日游开原清河水乐有感
三十年前列"右册”,
驱修水库赴清河。
层层沙石耸平地,
滴滴血汗染堤坡。
肩挑大坝断流水,
手锁巨龙化青波。
鬓白重游抚坝石,
苦乐参半笑蹉跎!
用李亚魂先生1988年游览他当初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时修建过的清河水库所作的一首诗《清河行》作为这篇文章的收尾吧,以深切缅怀我敬爱的老师、抗战老兵李亚魂先生。
2025年9月5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