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教师教育学院的学子们踏足红色沃土,赴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之约。在八路军豫西抗日纪念馆的展柜前,指尖轻触那泛黄的战报、磨出毛边的军帽,烽火岁月里豫西儿女的呐喊似在耳畔回响——他们于沟壑间与敌周旋,在后方织就补给长链,以鲜血与坚守,让 "军民同心" 的信仰在这片土地深深扎根。队员们以剪纸为笔,将井冈山的星火、红军的坚毅、群众的热忱细细勾勒,那 "星星之火可燎原" 的力量便在红纸之上重焕光芒。这段追寻红色足迹的历程,是对历史的凝望,更是对初心的叩问。他们将所见所感凝于字里行间,只为让那段浸满勇气与温情的记忆永不褪色,让革命薪火在时光长河中永续传承。
探抗馆忆抗战,承革命薪火
队员们驻足八路军豫西抗日纪念馆内,指尖拂过展柜里的旧物,河南豫西的抗日画卷便在他们眼前缓缓铺展。曾几何时,这片沃土被战火侵扰,豫西儿女却从未低头——他们或拿起武器奔赴前线,在沟壑间与敌人周旋;或扎根后方支援抗战,用双手织就补给的生命线。从最初的零星抵抗到后来的联防联控,从根据地的艰难开辟到一次次战斗的奋勇突围,每一段事迹都浸透着鲜血与勇气,每一步历程都镌刻着坚韧与担当,让这片土地的抗日记忆,既有金戈铁马的壮烈,更有军民同心的温情。
循着展馆的脉络继续前行,从局部抗战的浴血坚守到全民族抗战的磅礴力量,从战略防御的步步为营到战略反攻的号角吹响,走向胜利的伟大征程愈发清晰。那些泛黄的战报、磨损的军帽、定格的影像,无声诉说着先辈们如何在绝境中坚守、在黑暗中寻路,让"胜利"二字不再是遥远的期盼,而是用无数生命与信念浇灌出的希望之花。
最令队员们动容的莫过于与抗日英雄合影的瞬间。当英雄的身影与自己同框,看着他眼角镌刻的岁月痕迹、眼中依旧明亮的坚毅光芒,他们心中的崇敬与感恩难以言表。这张合影,不仅是一次参观的纪念,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它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今日的和平来之不易,是英雄们用青春与热血换来的岁月静好。
作为后辈,学生们应当铭记这段历史,传承英雄精神,让豫西大地上的抗日荣光,永远照亮前行的道路。
纸载山河记忆,剪承爱国情怀
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刻,队员们怀着崇敬之情开展了"纸载山河记忆,剪承爱国情怀"主题红色文创设计活动,以剪纸艺术为载体,深情缅怀革命先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此次文创设计,他们聚焦于毛主席领导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一伟大历史题材。在创作中再现井冈山时期的壮丽场景:毛主席那高瞻远瞩的神情、红军战士们坚定前行的步伐、根据地群众支援革命的热烈场面,都在剪刀下逐渐呈现。那一张张剪纸,仿佛是时光的隧道,让队员们穿越历史的风云,亲身感受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伟大力量,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精神。
新时代的青年肩负着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的重任。学生们要以此次主题红色文创设计活动为契机,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革命先辈们致敬,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此次 "三下乡" 社会实践,对队员们而言不仅是一次与抗战历史的深度对话,更是一场唤醒青年担当的精神洗礼。青年学子们深刻认识到,乡村街巷里的抗战故事、老兵口中的峥嵘岁月,是远比课本更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深刻领悟到,红色纪念馆里的旧物、村民世代守护的记忆,是党和人民在烽火中铸就的精神丰碑;深刻体会到,新时代青年的爱国情怀,绝非空泛的口号,而是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对先辈的缅怀之情、对强国使命的自觉担当。
接下来,教师教育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纽带,推动青年学子把实践感悟转化为成长动力,持续从抗战精神中汲取信仰力量,从乡村红色传承中涵养责任意识。引导学子们把对历史的尊崇、对祖国的热爱,融入专业学习与未来实践,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求知路上的韧劲、服务社会的热忱,主动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伟业相连,以扎实学识、坚定信念,成长为能传承红色薪火、助力时代发展的新时代青年,用青春行动书写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