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阅兵刚结束,第一个找中方合作的西方大国来了,一句表态令人侧目

0
分享至

93阅兵过后,很多西方国家对待中方的态度已经开始发生转变了,而第一个将态度摆上台面来说的应该就是英国了。

当地时间9月7日,英国多家媒体报道称,英国商务与贸易大臣彼得·凯尔即将启程访华,预计于9月9日前后抵达北京,与中方举行高级别经贸工作会议。



凯尔

消息传出后,英国多家主流媒体第一时间跟进报道,《泰晤士报》称这是“一个象征性但重要的动作”,《卫报》则直言“中英关系的冰层终于出现裂缝”,对国际社会来说,这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外交行程,而是长达七年冷淡之后的首次高级别经贸对话。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细节”?因为在国际外交中,很多时候,微小的动作就足以释放出巨大的信号,凯尔的访华,意味着英国政府在对华政策上的实际转向,它不仅表明伦敦正在重新评估与中国的关系,也传递出一个信息:西方阵营内部,至少已经有一个重量级国家决定调整步伐。



七年里,英国先后在华为5G、香港事务、涉台言论等问题上与中国交锋,双方高层交流几乎中断,合作项目被搁置,如今一次部长级访问,就像是在冰封的湖面上投下一块石头,虽然不能立刻融化厚冰,但已经让外界看到了变化的可能性。

外交学者普遍认为,这类“细节”往往比官方声明更能体现战略转变,因为它们涉及实质性的接触,而非停留在口头层面。

要知道,在过去十年,英国的对华政策几乎完全打上了“美国烙印”。自2016年脱欧公投后,英国陷入“身份焦虑”,失去欧盟内部的便利市场后,伦敦迫切需要在全球寻找新的战略定位,于是,“特殊关系”被再次强调,美国成了英国外交政策的唯一锚点。



在美国的推动下,英国对华态度急转直下,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所谓的“印太战略”,虽然英国与亚太地区本无直接的安全冲突,但伦敦却在美国的推动下,不惜将有限的防务力量“东移”,在南海、台海问题上屡屡发声,甚至派出军舰穿越敏感海域。

这些举动并没有给英国带来实际利益,却让其与中国的关系急剧恶化,而事实上英国并没有能力长期承受与中国的对抗成本。

过去七年,伦敦在对华政策上“头破血流”:贸易额下降、投资环境恶化、企业市场受限,经济发展受到明显影响,英国政界逐渐意识到,继续走“零和博弈”的路线只会砸到自己的脚,从表面看,这些举措让英国维持了与美国的紧密联系,但代价也随之而来。



英国对华出口在近几年出现明显下滑,尤其是机械设备、金融服务和教育产业,中国留学生数量减少,给英国高校带来巨大压力,英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投资项目也因政治因素而受阻。

而且将英国将有限的军事资源投入到遥远的亚太,这不仅分散了对本土和欧洲的关注,还让自己陷入“既得罪中国,又无法真正改变局势”的尴尬境地。结果是两头不讨好:既没有在美国那里获得额外利益,也失去了与中国合作的机会。

正因如此,英国政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这种完全跟随美国的路线,真的符合英国自身利益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当然,英国政坛内部仍然存在分歧,部分强硬派仍主张保持对华高压态势,媒体和舆论中也不乏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凯尔的访华之行更像是一个“试探”,能否推动真正的政策转变,还有待观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趣文说娱 incentive-icons
趣文说娱
很难想象,在抗战年代,先烈们拥有着怎样的毅力和信念,才能在艰难困苦中取得胜利!
3617文章数 72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