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声明:本文基于明朝历史资料改编,采用文学叙事手法,部分对话和细节为合理想象,旨在还原历史人物的智慧与情感。
"陛下,臣有一事不明。"姚广孝缓缓放下手中茶盏。
朱棣眉头微皱:"何事?"
"陛下今日为何如此焦虑?"
"朕..."朱棣停顿片刻,"朕只是在想,这江山日后该交给谁。"
姚广孝眼中闪过一丝深意:"陛下是在考验臣吗?"
"考验?"朱棣冷笑,"朕是真的困惑。太子仁厚,次子英武,三子聪慧...他们都像朕,又都不像朕。"
姚广孝微微一笑,那笑容中似乎藏着什么秘密:"陛下,臣不敢妄言太子之事。"
"那你说,哪个最像朕?"
姚广孝沉默了。这沉默,让整个御书房的空气都凝固了。
![]()
01
永乐十年的冬夜,紫禁城笼罩在深沉的夜色中。御书房内,烛火摇曳,将朱棣的身影投射在墙上,忽明忽暗。
这位开创永乐盛世的皇帝,此刻却显得格外疲惫。他站在巨大的地图前,目光游移在大明江山的版图上,心事重重。
外面雪花纷飞,寒风呼啸。朱棣披着一件紫色的龙袍,但仍感到阵阵寒意从骨子里透出来。
"陛下,您又失眠了?"
熟悉的声音从门外传来。朱棣没有回头,他知道来的是谁。
"进来吧,广孝。"
姚广孝缓步走进御书房,他穿着一身简朴的僧袍,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尽管已经年过六旬,但他的眼神依然锐利如刀。
"这么晚了,你怎么还没休息?"朱棣转过身来,看着这位跟随自己多年的老友。
"臣见陛下的寝宫依然灯火通明,便知道陛下心中有事。"姚广孝在朱棣对面的椅子上坐下,"陛下,您在想什么?"
朱棣叹了一口气,在椅子上坐下:"朕在想当年。"
"当年?"
"当年朕起兵靖难的时候。"朱棣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那时候朕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夺回属于朕的皇位。朕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也会面临当年建文帝的困扰。"
姚广孝默默地给朱棣倒了一杯茶:"陛下是在为储君之事忧心?"
"是啊。"朱棣端起茶杯,却没有喝,只是看着杯中的茶水,"朕有三个儿子,个个都有才能,个个都有缺点。朕真的不知道该选择谁。"
姚广孝静静地听着,没有立即回答。他知道,此时的朱棣需要的不是建议,而是倾诉。
"太子高炽,仁厚宽容,深得朝臣爱戴。但他身体羸弱,性格软弱,朕担心他镇不住那些桀骜不驯的武将。"朱棣皱着眉头,"次子高煦,英武果敢,有朕当年的风范。但他性情暴烈,做事冲动,朕担心他会重蹈朕的覆辙,兄弟相残。"
"那三子呢?"姚广孝轻声问道。
"高燧聪明机敏,善于察言观色,很有政治天赋。但朕总觉得他心机太深,城府太重,朕担心他会成为一个残忍的君主。"
![]()
朱棣放下茶杯,站起身来,在房间里踱步:"广孝,你说朕该怎么办?朕到底该选择谁?"
姚广孝看着朱棣焦虑的神情,心中暗自叹息。他跟随朱棣这么多年,深知这位皇帝的性格。朱棣是一个矛盾的人,他既渴望有人能够继承他的雄才大略,又担心历史重演,兄弟相争。
"陛下,您觉得一个好的继承人应该具备什么品质?"姚广孝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
朱棣停下脚步,思考了一会儿:"仁慈,但不能软弱;果断,但不能残暴;聪明,但不能阴险。"
"这样的人,世上有吗?"
朱棣苦笑:"朕也知道这样的要求过于苛刻。但朕就是矛盾。朕既希望继承人有朕的魄力和手段,又不希望他们重复朕的错误。"
"陛下的错误?"姚广孝眼中闪过一丝疑问。
朱棣沉默了片刻,才缓缓开口:"朕杀了侄儿,夺了他的皇位。朕知道这在很多人眼中是大逆不道的。朕不希望朕的儿子们也走上这条路。"
姚广孝点了点头:"陛下能有这样的觉悟,实在难得。"
"但朕又担心,如果继承人太过仁慈,会不会被其他人欺负?会不会守不住这大明江山?"朱棣的声音中带着深深的忧虑,"朕一生征战,好不容易打下这片江山,绝不能在朕的子孙手中丢失。"
姚广孝站起身来,走到朱棣身边:"陛下,您还记得当年起兵时,臣对您说过的话吗?"
"你说什么?"
"臣说过,成大事者,必须要有舍得的智慧。"姚广孝看着朱棣,"当时您舍弃了藩王的安逸生活,才换来了今日的皇位。现在,您也需要舍弃一些东西。"
"舍弃什么?"
"舍弃对完美的幻想。"姚广孝的声音很轻,但很坚定,"这世上没有完美的继承人,只有最合适的继承人。"
朱棣陷入了沉思。确实,他一直在追求一个完美的继承人,但这样的人真的存在吗?
"广孝,朕想听听你的意见。你觉得朕的三个儿子中,谁最适合做皇帝?"
姚广孝摇了摇头:"陛下,臣不能给您答案。"
"为什么?"朱棣有些急了,"朕把你当做最信任的人,你为什么不愿意给朕建议?"
"不是不愿意,而是不能。"姚广孝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储君之选,关系到国家的命运,臣不敢妄言。而且,这个选择只能由陛下自己做出,别人的意见都只能是参考。"
朱棣失望地摇了摇头:"朕以为你会给朕一个明确的答案。"
"陛下,臣虽然不能给您直接的答案,但臣可以陪您一起分析。"姚广孝重新坐下,"您不妨详细说说三位皇子的情况,我们一起梳理一下。"
朱棣点了点头,重新坐下:"那就从太子说起吧。"
02
"太子高炽,今年已经三十六岁了。"朱棣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复杂的情感,"他从小就体弱多病,但性情温和,深得朕的喜爱。"
姚广孝静静地听着,偶尔点头。
"高炽虽然身体不好,但头脑聪明,学问很好。他熟读经史,善于治理政务。这些年朕出征在外,朝中的很多事务都是他在处理,做得还不错。"朱棣顿了顿,"但朕总觉得他太过仁慈,缺乏魄力。"
"您能举个例子吗?"姚广孝问道。
"去年有一个贪官被抓,按律当斩。但高炽却为他求情,说他家中有八十岁的老母,希望能够从轻发落。"朱棣摇了摇头,"朕知道高炽是出于仁慈,但做皇帝的,有时候必须要狠心。"
"那次陛下是怎么处理的?"
"朕还是杀了那个贪官。"朱棣的声音很冷,"国法不可违,否则人人都会找借口开脱。"
姚广孝点了点头:"太子的仁慈确实可能成为他的弱点。那次子呢?"
朱棣的眼中闪过一丝光芒:"高煦就不一样了。他今年三十三岁,身材高大,武艺精湛,很有朕当年的风范。"
"陛下很喜欢他?"
![]()
"是的。"朱棣毫不掩饰自己的偏爱,"高煦跟随朕征战多年,立下了许多战功。他勇敢果断,深得将士们的拥戴。朕有时候觉得,他最像朕。"
"但是?"姚广孝听出了朱棣话中的转折。
"但是他性格太过暴烈,做事冲动。"朱棣皱起了眉头,"有一次,一个下属因为小事顶撞了他,他竟然当场把人打死了。朕知道后大发雷霆,狠狠训斥了他一顿。"
"他有悔改吗?"
"表面上是有的,但朕觉得他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朱棣叹了一口气,"朕担心如果他做了皇帝,会成为一个暴君。"
姚广孝沉默了一会儿,才问道:"那三子呢?"
朱棣的表情变得更加复杂:"高燧是最聪明的一个,也是最让朕捉摸不透的一个。"
"怎么说?"
"他今年二十九岁,是三个儿子中最年轻的。但他的政治嗅觉最敏锐,最善于察言观色。"朱棣停顿了一下,"有时候朕觉得,他比朕还要聪明。"
"这不是好事吗?"
"聪明是好事,但太聪明就不一定了。"朱棣摇了摇头,"朕总觉得他心机太深,城府太重。有时候朕都猜不透他在想什么。"
姚广孝若有所思:"陛下觉得他不够真诚?"
"不是不够真诚,而是太过精明。"朱棣站起身来,又开始踱步,"做皇帝确实需要心机和手段,但如果心机太深,就容易失去人心。而且朕担心,他会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您有什么具体的担心吗?"
朱棣停下脚步,看着姚广孝:"朕担心他会害死他的兄弟们。"
这句话说出来,整个房间都安静了下来。姚广孝知道,朱棣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历史上,兄弟相争的例子太多了,而朱棣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
"陛下,您觉得三位皇子中,谁最有帝王之相?"姚广孝换了个角度问道。
朱棣思考了一会儿:"如果单论帝王之相,高煦最像。他有朕的勇武,有朕的魄力。但朕又担心他太像朕了。"
"太像了?"
"朕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冲动,这样暴烈。"朱棣的声音中带着一丝自嘲,"朕为了皇位,杀了侄儿,杀了忠臣,手上沾满了鲜血。朕不希望朕的儿子也走上这条路。"
姚广孝点了点头:"那太子呢?"
"太子有治国的才能,有仁慈的品德,但缺乏威严。"朱棣皱着眉头,"朕担心那些武将不会服他。毕竟,这个江山是朕打下来的,那些跟随朕征战的将军们,更愿意追随一个像朕一样勇武的君主。"
"三子呢?"
"高燧最聪明,最有政治手腕。如果他能够收敛一些心机,专心治国,或许会是一个好皇帝。"朱棣停顿了一下,"但朕就是担心他的心机太深。"
姚广孝静静地听着朱棣的分析,心中暗自叹息。他知道,朱棣的担心都是有道理的。太子确实过于仁慈,次子确实过于暴烈,三子确实心机太深。但问题是,这世上哪有完美的人呢?
"陛下,您觉得自己是一个好皇帝吗?"姚广孝突然问道。
朱棣愣了一下:"你这是什么意思?"
"臣只是想知道,您对自己的评价如何。"
![]()
朱棣沉思了一会儿:"朕觉得自己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但不是一个完美的皇帝。朕有功绩,也有过错。朕开疆拓土,建立了永乐盛世,但朕也杀戮过重,手段过于残忍。"
"那您希望您的继承人是一个完美的皇帝吗?"
"朕..."朱棣突然明白了姚广孝的意思,"你是说,朕对继承人的要求太高了?"
"臣不敢这样说。"姚广孝摇了摇头,"臣只是觉得,也许陛下应该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什么角度?"
"不要问哪个儿子最像您,而要问哪个儿子最适合这个时代。"姚广孝的声音很轻,但很有力量,"每个时代都需要不同的君主。开创时代需要雄主,守成时代需要仁主,变革时代需要明主。"
朱棣若有所思:"你的意思是,朕应该根据时代的需要来选择继承人?"
"正是如此。"姚广孝点了点头,"陛下开创了永乐盛世,现在的大明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这样的大明,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守成的君主,而不是一个继续征战的君主。"
朱棣陷入了深思。姚广孝的话有道理,但他心中还是有疑虑。
03
"广孝,朕有时候真的很羡慕你。"朱棣突然说道。
姚广孝愣了一下:"陛下羡慕臣?"
"是的。"朱棣苦笑,"你虽然帮朕夺得了天下,但你始终保持着一颗出家人的心。你看透了世事,却不为世事所累。而朕呢?朕得到了天下,却失去了内心的平静。"
姚广孝摇了摇头:"陛下言重了。臣虽然是出家人,但自从追随陛下以来,早已是红尘中人。臣的心中也有烦恼,也有困惑。"
"你有什么烦恼?"朱棣好奇地问道。
姚广孝沉默了一会儿,才缓缓开口:"臣的烦恼,就是看着陛下烦恼。"
![]()
朱棣被这句话深深触动了。他知道,姚广孝说的是真心话。这位老友跟随自己这么多年,始终忠心耿耿,从未有过二心。
"广孝,朕有时候想,如果当年朕没有起兵,如果朕安心做一个藩王,现在会不会更快乐?"
"陛下后悔了?"
"不是后悔,只是有时候会想。"朱棣摇了摇头,"朕知道朕走的路是对的。建文帝确实不适合做皇帝,如果朕不起兵,大明江山早晚会毁在他手里。"
姚广孝点了点头:"陛下的判断是正确的。建文帝虽然有才德,但缺乏治国的经验和魄力。而且,他对藩王的政策过于激进,如果继续下去,必然会引起更大的动乱。"
"但朕有时候还是会想,朕是不是太残忍了?"朱棣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痛苦,"朕杀了那么多人,包括一些忠臣良将。朕知道他们是忠于建文帝的,但朕还是杀了他们。"
"陛下,成大事者,必须要有所取舍。"姚广孝的声音很平静,"如果当时陛下心慈手软,现在坐在这里的就不是您了。"
"朕知道,但朕还是会想。"朱棣叹了一口气,"朕不希望朕的儿子们也经历这样的痛苦。"
姚广孝看着朱棣痛苦的表情,心中暗自叹息。他知道,朱棣虽然是一个铁血皇帝,但内心深处还是有柔软的一面。这种柔软,既是朱棣的人性光辉,也是他的痛苦来源。
"陛下,您还记得当年臣为什么要帮助您吗?"姚广孝突然问道。
朱棣想了想:"因为你觉得朕有帝王之相?"
"不仅仅如此。"姚广孝摇了摇头,"臣之所以帮助陛下,是因为臣觉得陛下有一颗为天下苍生着想的心。"
"为天下苍生?"朱棣有些疑惑。
"是的。"姚广孝点了点头,"当年建文帝削藩,表面上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际上是在制造动乱。如果让他继续下去,必然会天下大乱,百姓遭殃。陛下起兵,虽然是为了保护自己,但客观上也是为了天下的稳定。"
朱棣陷入了沉思。姚广孝的话让他想起了当年的情景。确实,建文帝的削藩政策过于激进,已经引起了很多藩王的不满。如果不是自己起兵,其他藩王迟早也会起兵,到时候天下大乱,受苦的还是百姓。
"广孝,你觉得朕这些年做得怎么样?"朱棣问道。
"陛下开创了永乐盛世,这是有目共睹的。"姚广孝的声音中带着敬佩,"陛下不仅稳定了国内的局势,还开疆拓土,让大明的疆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更重要的是,陛下修建了紫禁城,迁都北京,让大明有了一个真正的政治中心。"
"但朕也犯了很多错误。"朱棣摇了摇头,"朕杀戮过重,劳民伤财。"
"任何一个皇帝都会犯错误,重要的是要能够纠正错误。"姚广孝安慰道,"而且,陛下的功绩远远大于过错。"
朱棣点了点头,但心中还是有些不安:"广孝,朕有时候担心,朕的儿子们会不会也像朕一样,为了皇位兄弟相争?"
这个问题触及了朱棣内心最深的恐惧。他虽然得到了皇位,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重蹈覆辙。
"陛下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姚广孝承认,"但陛下也要相信,您的儿子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都知道手足相残的可怕后果。"
"但朕还是担心。"朱棣摇了摇头,"朕知道权力的诱惑有多大。为了皇位,亲情算什么?朕当年不也是杀了侄儿吗?"
姚广孝沉默了一会儿,才说道:"陛下,也许您应该更相信您的儿子们。他们虽然各有缺点,但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都有人性的光辉。"
"人性的光辉?"朱棣苦笑,"在皇位面前,人性往往是最不可靠的。"
"那陛下觉得什么是可靠的?"
朱棣想了想:"制度?法律?"
"这些都是外在的约束,最可靠的还是内心的道德。"姚广孝的声音很坚定,"如果一个人内心有道德的约束,他就不会做出违背人性的事情。"
![]()
"但朕担心,朕的儿子们没有这样的道德约束。"
"陛下为什么会这样想?"
朱棣沉默了一会儿,才说道:"因为朕自己就没有。朕为了皇位,什么事都做过。朕担心朕的儿子们会像朕一样。"
姚广孝看着朱棣痛苦的表情,心中很不是滋味。他知道,朱棣虽然是一个成功的皇帝,但内心深处一直在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痛苦。
"陛下,您觉得您没有道德约束吗?"姚广孝反问。
"朕..."朱棣愣了一下,"朕不知道。"
"如果陛下没有道德约束,为什么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痛苦?为什么会担心儿子们重蹈覆辙?"姚广孝的声音很轻,但很有力量,"陛下的痛苦,恰恰说明陛下是有道德约束的。"
朱棣被姚广孝的话深深震撼了。确实,如果自己真的没有道德约束,为什么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痛苦呢?
"广孝,你总是能够一语中的。"朱棣感激地看着姚广孝,"朕有时候真的觉得,没有你,朕早就迷失了方向。"
"陛下言重了。"姚广孝摇了摇头,"臣只是在陛下迷茫的时候,提醒陛下一些道理而已。真正做决定的,还是陛下自己。"
朱棣点了点头,然后又想起了最初的问题:"广孝,朕还是想知道,你觉得朕的三个儿子中,谁最适合做皇帝?"
姚广孝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反问道:"陛下,您觉得什么样的皇帝才算是好皇帝?"
"这个..."朱棣想了想,"能够治理好国家,能够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皇帝,就是好皇帝。"
"那您觉得,要成为这样的皇帝,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朱棣思考了一会儿:"仁慈?果断?聪明?"
"都对,但都不是最重要的。"姚广孝摇了摇头,"臣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民的心。"
"爱民的心?"
"是的。"姚广孝点了点头,"如果一个皇帝真心爱护百姓,即使他有缺点,也会努力改正。如果一个皇帝不爱护百姓,即使他再聪明再有能力,也不会是一个好皇帝。"
朱棣若有所思:"你的意思是,朕应该选择最有爱民之心的儿子?"
"臣不敢给陛下建议,只是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姚广孝谦逊地说道。
朱棣陷入了深思。按照姚广孝的标准,太子高炽似乎是最符合的。他确实是最仁慈的,最关心百姓疾苦的。但他身体羸弱,性格软弱,真的能够胜任皇帝这个艰难的职责吗?
04
"陛下,您在想什么?"姚广孝看出了朱棣的犹豫。
"朕在想太子。"朱棣如实回答,"按照你刚才的标准,太子确实是最有爱民之心的。但朕还是担心他的能力。"
"陛下具体担心什么?"
"朕担心他镇不住那些武将。"朱棣皱着眉头,"这个江山是朕打下来的,那些跟随朕征战的将军们,个个都是桀骜不驯的主。他们服朕,是因为朕有能力,有威严。但太子..."
"太子怎么了?"
"太子身体羸弱,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争。那些武将会服他吗?"朱棣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如果太子镇不住武将,这个江山还能稳固吗?"
姚广孝点了点头:"陛下的担心有道理。但陛下有没有想过,也许现在的大明,已经不需要一个武力强盛的皇帝了?"
"什么意思?"
"陛下开疆拓土,建立了强大的军队,制定了完善的制度。现在的大明,需要的是稳定和发展,而不是继续征战。"姚广孝的声音很平静,"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仁慈的皇帝,可能比一个勇武的皇帝更适合。"
朱棣陷入了沉思。姚广孝的话有道理,但他心中还是有疑虑。
"但朕还是担心,如果遇到外敌入侵,太子能够应对吗?"
"陛下,您觉得现在还有哪个国家敢入侵大明?"姚广孝反问。
朱棣想了想,确实如此。经过自己这些年的征战,周边的国家要么被征服,要么被震慑,确实没有哪个国家敢轻易招惹大明。
"但朕还是担心内部的问题。"朱棣换了个角度,"如果有人造反,太子能够平定叛乱吗?"
"陛下,您觉得现在还有谁敢造反?"姚广孝再次反问。
朱棣又想了想,确实,经过自己这些年的治理,大明内部已经相对稳定,确实没有造反的土壤。
"广孝,听你这么一分析,朕觉得太子确实比较适合现在的大明。"朱棣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松弛,"但朕还是有一个担心。"
"什么担心?"
"朕担心次子和三子不服太子。"朱棣的声音中带着深深的忧虑,"如果他们不服太子,会不会起兵造反?"
这个问题触及了朱棣内心最深的恐惧。他自己就是因为不服建文帝而起兵的,他担心历史会重演。
姚广孝沉默了一会儿,才说道:"陛下,您觉得次子和三子为什么会不服太子?"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更有能力。"朱棣直言不讳,"朕知道,高煦一直觉得自己比太子更适合做皇帝。高燧虽然没有明说,但朕能感觉到他的野心。"
"那陛下觉得应该怎么办?"
朱棣沉思了一会儿:"朕想过很多办法。比如给他们封王,让他们离开京城。或者给他们重要的职务,让他们没有时间胡思乱想。"
"这些方法您觉得有用吗?"
![]()
朱棣摇了摇头:"朕觉得治标不治本。如果他们真的有造反的心思,这些方法都阻止不了他们。"
"那什么方法才能治本?"
朱棣想了想:"也许只有让他们真心服太子,才能根本解决问题。"
"那您觉得怎样才能让他们真心服太子?"
朱棣苦笑:"这就是朕的困惑所在。朕不知道怎样才能让他们真心服太子。"
姚广孝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道:"陛下,也许问题不在于怎样让他们服太子,而在于怎样让太子有让人服的能力。"
"你是说,太子需要证明自己?"
"正是如此。"姚广孝点了点头,"如果太子能够在某些方面展现出超过其他皇子的能力,自然就能让人信服。"
朱棣眼前一亮:"你的意思是,朕应该给太子更多的机会,让他证明自己?"
"臣觉得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姚广孝赞同道,"陛下可以让太子处理一些重要的政务,让他展现自己的治国能力。如果他做得好,自然会赢得大家的认可。"
朱棣点了点头,但很快又皱起了眉头:"但朕担心,如果太子做得不好,反而会损害他的声誉。"
"那就要看陛下怎么安排了。"姚广孝笑了笑,"陛下可以选择一些太子擅长的领域,让他有发挥的空间。"
"太子擅长什么?"
"太子学问很好,善于治理政务,性格仁慈。"姚广孝分析道,"陛下可以让他处理一些民政方面的事务,比如赈灾、治河、减税等等。这些事务既能展现太子的能力,又能赢得民心。"
朱棣若有所思:"你这个建议不错。朕确实应该给太子更多的机会。"
"而且,陛下还可以让次子和三子协助太子。"姚广孝补充道,"这样既能让他们看到太子的能力,又能培养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
朱棣眼中闪过一丝光芒:"这个主意很好。如果他们能够合作共事,就不会兄弟相争了。"
"正是如此。"姚广孝点了点头,"而且,如果次子和三子能够看到太子的优点,也许会真心拥护太子。"
朱棣站起身来,在房间里踱步:"广孝,和你聊了这么久,朕心中的困惑似乎有了答案。"
"陛下想明白了?"
"朕想明白了一些事情。"朱棣停下脚步,看着姚广孝,"朕之前总是纠结于哪个儿子最像朕,但朕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什么问题?"
"朕忽略了时代的变化。"朱棣的声音变得坚定起来,"朕生活在一个需要征战的时代,所以朕需要勇武和魄力。但朕的儿子们生活在一个需要守成的时代,所以他们需要的是仁慈和智慧。"
姚广孝赞许地点了点头:"陛下能够想到这一点,实在难得。"
"朕现在明白了,太子虽然不像朕,但他可能是最适合下一个时代的皇帝。"朱棣的语气中带着一丝释然,"朕应该相信太子,给他机会证明自己。"
"陛下圣明。"姚广孝躬身道。
但朱棣很快又皱起了眉头:"不过,朕还是想听听你的意见。你觉得朕的判断对吗?"
姚广孝没有立即回答,而是看着朱棣,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陛下,臣还是那句话,储君之选,只能由陛下自己决定。臣不能给陛下直接的建议。"
朱棣有些失望:"你就不能破例一次吗?朕真的很想知道你的看法。"
姚广孝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慢慢开口:"陛下,如果您真的想知道臣的看法,臣可以告诉您。但臣有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朱棣立即问道。
"陛下必须先回答臣的一个问题。"
朱棣毫不犹豫地点头:"好,你问吧。"
姚广孝看着朱棣,眼中闪烁着神秘的光芒:"陛下,您真的想知道哪个儿子最像您吗?"
朱棣愣了一下:"当然想知道。"
"那好。"姚广孝微微一笑,"臣不会直接告诉陛下答案,但臣会问陛下三个问题。如果陛下能够诚实地回答这三个问题,自然就知道答案了。"
朱棣来了兴趣:"什么问题?"
卡点
"朕问你,哪个儿子最像朕?"朱棣再次追问。
姚广孝依然微笑着,但这次,他慢慢站起身来。
"陛下,臣不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
"为何?"
"因为臣有三个问题要问陛下。"姚广孝的声音变得异常平静,"如果陛下能回答这三个问题,自然就知道答案了。"
朱棣愣住了。这么多年来,还没有人敢这样对他说话,即使是姚广孝。
"什么问题?"
姚广孝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走到窗前,望着深沉的夜色。他的背影在烛光中显得格外神秘。
雪花依然在飘洒,寒风呼啸。整个紫禁城都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气氛中。
![]()
姚广孝伸手推开窗户,一阵冷风吹进房间,烛火摇曳得更加剧烈。他的僧袍在风中轻摆,整个人显得超脱而神秘。
"陛下,您看这雪花。"姚广孝指着窗外飞舞的雪花,"每一片雪花都不相同,但它们都是雪。您的三个儿子,也是如此。"
朱棣缓缓走到姚广孝身边,看着窗外的雪景:"你想说什么?"
"臣想说,也许陛下问错了问题。"姚广孝转过身来,眼中闪烁着一种朱棣从未见过的光芒,"陛下一直在问哪个儿子最像您,但陛下有没有想过,也许真正的问题不是他们像不像您,而是您像不像您自己。"
朱棣被这句话震惊了。他从未想过这个问题。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陛下,您准备好听这三个问题了吗?"姚广孝没有回答朱棣的疑问,而是再次问道。
朱棣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他预感到,姚广孝接下来要问的问题,将会触及他内心最深处的秘密。
"你问吧。"朱棣深吸一口气。
姚广孝点了点头,然后慢慢开口:"第一个问题..."
但就在这时,他突然停住了,眼中闪过一丝犹豫。
"怎么了?"朱棣急切地问道。
"陛下,这三个问题,可能会让您感到不舒服。"姚广孝的声音变得更加谨慎,"因为这三个问题,将会揭示一些您可能不愿意面对的真相。"
朱棣的心跳加速了。他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但同时又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
"朕不怕真相。"朱棣尽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你问吧。"
姚广孝深深地看了朱棣一眼,然后点了点头:"那好,臣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