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王大爷,您身体这么好,平时都怎么保养的?”年轻的医生一边在病历上写着什么,一边像是闲聊般问道。
“我?”老人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他咧开嘴,露出被岁月和烟草染黄的牙,“我这把老骨头,结实着呢。就是最近……有点懒。”
医生停下笔,抬起头,目光温和却带着一丝探究。
“您先别急着说自己懒,”他轻声说,“我们先看看这个报告。您……最近有没有觉得哪里特别不舒服?”
01
王大爷叫王立德,六十八岁。
在海南这个遍地都是候鸟老人的地方,王立德是土著。
他的皮肤是深棕色的,那是大海和太阳常年累月留下的印记。
皱纹像晒干的渔网,深刻地铺在他的脸上,但眼神总是亮的,中气也足。
街坊邻里都说,王大爷不像快七十的人,走路带风,说话像打雷。
他是那一带公认的“健康老人”。
这个称号,王立德自己也颇为得意。
他每天清晨五点准时起床,去海边的公园里打一套太极拳,然后沿着海岸线慢跑一个小时。
汗水湿透了那件洗得发白的背心,他才心满意足地回家。
老伴把早餐摆上桌,一碗白粥,两个馒头,一碟咸菜。
![]()
他吃得呼呼作响,像是年轻时在渔船上干了一夜的活。
生活就像他门前那片海,日复一日,平静而有规律。
直到两个月前,这片平静的海面下,开始涌动起一股他看不见的暗流。
起初是低烧。
体温总是在三十七度五左右徘徊,不高,但缠绵不休。
他觉得自己是受了凉,海南的夏天,空调房里进进出出,一冷一热最容易感冒。
他没去医院。
他觉得那是年轻人和体弱多病的人才去的地方。
他去药店,买了些感冒药,自己吃了两天。
烧没退。
他又觉得是前几天吃了不干净的海鲜,闹了肠胃。
他又去药店,买了些治肠胃的药。
还是没用。
那股挥之不去的燥热,像一条湿漉漉的毛巾,捂住了他的身体。
接着,体重开始往下掉。
王立德年轻时是个壮汉,老了虽然瘦了些,但骨架子还在,体重一直稳稳地在一百四十斤。
可那段时间,他眼看着自己裤腰带的扣子,一格一格地往里收。
脸颊凹陷下去,颧骨显得格外突出。
老伴心疼地给他炖各种补汤,猪蹄、老鸭、大骨。
他闻着香,却吃不下几口。
胃里像是堵了一块石头。
“老头子,你到底怎么了?”老伴坐在床边,忧心忡忡地看着他。
“没事,”他摆摆手,声音却有些虚弱,“就是天热,没胃口。”
他还是不肯去医院。
他觉得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扛一扛就过去了。
直到有一天,他在洗澡时,无意中摸到自己脖子上、腋下,长出了一些硬硬的疙瘩。
不痛,不痒,就那么安静地待在他的皮肤下面。
像是一颗颗埋藏的石子。
这一次,他心里真的有点慌了。
02
第二天,老伴硬是拖着他,走进了市人民医院的大门。
医院里那股消毒水的味道,让他皱起了眉头。
他讨厌这个味道。
它闻起来像是衰败和病痛的集合。
接诊的是一位姓陈的年轻医生,三十多岁,戴着一副金丝眼镜,看起来斯斯文文。
陈医生很耐心,详细地问了他的症状。
“低烧,两个月。”
“体重下降了多少?”
“大概……有二十斤。”王立德自己说出这个数字时,也吓了一跳。
“淋巴结肿大。”陈医生用手指轻轻按压着他脖子上的肿块,眉头微微蹙起。
初步的检查一项项做下来。
血常规、胸片、B超。
结果出来了,排除了最常见的感冒和肺炎。
器官也没有明显的病变。
陈医生看着那些报告单,陷入了沉思。
王立德的症状很典型,却又很模糊。
像是很多种病的集合体,又无法明确指向任何一种。
“大爷,您先回去休息,吃点清淡的。过两天再来复查。”陈医生开了些药,但语气里带着一丝不确定。
王立德和老伴回了家。
日子照旧过,但心里的那块石头,越来越沉。
他的症状没有丝毫好转,反而愈发严重。
他开始盗汗,每天晚上,睡衣都能拧出水来。
人也变得愈发虚弱,以前能一口气爬五楼,现在走两步就喘。
复查那天,陈医生看到他,眼神变得凝重起来。
![]()
“大爷,您的情况……有点复杂。”陈医生让他坐下,语气严肃。
“医生,你直说,我到底得了什么病?是不是……不好的病?”王立德的声音有些颤抖。
他想到了癌症。
这个词像一条毒蛇,盘踞在他心头。
陈医生沉默了片刻。
他看着眼前这位曾经硬朗的老人,如今形容枯槁,眼神里充满了恐惧和迷茫。
他知道,接下来的话,可能会彻底击垮他。
“王大爷,”陈医生斟酌着词句,“根据您的症状,特别是长期的低热、体重下降和全身性的淋巴结肿大,我有一个建议。”
“什么建议?”
“我建议您……做一个HIV抗体检测。”
“HIV?”王立德愣住了,这个词他听过,在电视上,在报纸上。
但他从来没想过,这个词会和自己产生任何联系。
“那是什么?”他旁边的老伴一脸茫然地问。
陈医生顿了顿,用最通俗的话解释道:“就是……艾滋病。”
“艾滋病?!”
王立德像是被雷劈中了一样,猛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他的老伴也惊得张大了嘴,半天说不出话。
“不可能!医生,你是不是搞错了?”王立德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变得尖利,“那种病……那种病是年轻人乱搞才得的!我这辈子规规矩矩,怎么可能得那种病!”
他觉得这是对他一生的侮辱。
他是一个本分的人,一个干净的人。
“大爷,您先别激动。”陈医生示意他坐下,“HIV的传播途径有很多种,不只是您想的那样。这只是一种可能性,为了排除这个可能,我们才需要做这个检查。”
“我不做!”王立德斩钉截铁地拒绝,“我没病!我不可能得那种脏病!”
他拉着老伴,头也不回地走出了诊室。
03
那天下午,王立德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谁也不见。
老伴在门外哭着劝他,他一言不发。
他的脑子里乱成一团。
愤怒、羞耻、恐惧,像无数只蚂蚁,啃噬着他的理智。
他想不通。
他一辈子没做过一件出格的事。
他和老伴是少年夫妻,风风雨雨五十年,感情一直很好。
他不去娱乐场所,不沾染任何不良嗜好。
他的生活简单得像一杯白开水。
怎么会是艾滋病?
这不可能。
绝对不可能。
可是,医生那凝重的眼神,和自己身体一天天衰败下去的现实,又让他无法完全否定。
他在房间里坐了一天一夜。
第二天早上,他打开房门,双眼布满血丝,对老伴说:“我们去……抽血。”
他想证明自己是清白的。
他想用一份阴性的报告,狠狠地打那个年轻医生的脸。
抽血的过程很快。
但等待结果的日子,却无比漫长。
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
王立德吃不下,睡不着。
他整天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望着远处那片一成不变的海。
海还是那片海,但他的心,已经乱了。
三天后,医院打来电话,让家属去取报告。
王立德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他不敢去,让老伴一个人去了。
一个小时后,老伴回来了。
她没有哭,也没有说话。
她只是把一张薄薄的化验单,放在了王立德面前。
王立德的手颤抖着,伸向那张纸。
他看不懂上面那些复杂的医学术语和数据。
![]()
他只看到了最下面一行,用黑色粗体字打印出的结论:
HIV抗体:阳性(+)。
阳性。
这两个字,像两颗烧红的钉子,狠狠地钉进了他的眼睛里。
晴天霹雳。
王立德只觉得眼前一黑,整个世界都在旋转。
他手里的那张纸,变得有千斤重,他再也拿不住,任由它飘落在地。
他瘫坐在藤椅上,张着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怎么会?
怎么会……是我?
04
确诊的消息,像一颗炸弹,在王立德平静的家庭里炸开了锅。
子女们从各地赶回来,围在病床前,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震惊和不解。
他们无法相信,也无法接受。
自己的父亲,一个生活朴素、洁身自好的老人,怎么会和“艾滋病”这三个字扯上关系。
“爸,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红着眼眶,声音嘶哑地问。
王立德躺在病床上,目光呆滞地望着天花板。
他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曾经炯炯有神的眼睛,如今只剩下灰败的空洞。
他不说话。
他不知道该说什么。
他自己也是一团迷雾。
市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很快介入了。
还是那位陈医生,带着一位同事,来进行流行病学史的调查。
这是一个标准流程。
为了控制传染病的蔓延,必须找到感染的源头,切断传播的链条。
调查在一个单独的房间里进行。
房间很安静,只有空调出风口轻微的嗡嗡声。
陈医生打开一个本子,拿出一支笔。
他的态度依旧温和,但问题却像手术刀一样,精准而锐利。
“王大爷,您放轻松,我们只是了解一些情况。您想一想,最近几年,有没有输过血,或者使用过血液制品?”
这是最常见的血液传播途径之一。
王立德摇了摇头。
“没有。”他的声音像砂纸摩擦过木头,“我这辈子身体好,连医院都很少进,更别说输血了。”
“那……有没有做过大的手术?”
“没有。”
“有没有去过不正规的诊所拔牙、看病?”
“没有,我牙口好得很。”
陈医生的笔尖在本子上停顿了一下。
他换了一个方向。
“那……我们聊一些比较私人的问题。您和您爱人,夫妻生活和谐吗?”
王立德的脸瞬间涨红了。
“医生,你这是什么意思?”他激动地坐直了身体,“我都快七十的人了!我跟我老伴五十年了!你怀疑我?”
“大爷,您别误会。”陈医生连忙解释,“我们只是按规定询问所有可能性。在老年感染者中,性传播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我没有!”王立德几乎是吼出来的,“我这辈子,就我老伴一个女人!我从不去那些乱七八糟的地方!你们可以去打听!我王立德做人,一辈子都是清清白白的!”
![]()
他的胸口剧烈地起伏着,因为激动而不住地咳嗽。
旁边的老伴赶紧给他拍背顺气,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医生,他说的都是真的。”老伴哽咽着说,“我们老两口一辈子本本分分,他不是那样的人。”
调查陷入了僵局。
所有典型的高危行为,都被王立德一一否认。
他的生活圈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每天就是家、公园、菜市场三点一线。
05
接触的人,也都是几十年的老街坊、老朋友。
感染的源头,成了一个巨大的谜团。
陈医生看着面前这对徬徨无助的老人,心里也感到一阵无力。
他见过很多艾滋病感染者。
有的是因为无知,有的是因为放纵,有的是因为意外。
但像王立德这样的情况,他还是第一次遇到。
一个如此“干净”的病人。
病毒究竟是从何而来的?
接下来的几天,陈医生反复研究王立德的病例。
他意识到,对于老年感染者,不能仅仅局限于那些典型的、教科书式的传播途径。
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年轻人有着巨大的差异。
或许,线索就藏在那些被所有人都忽略的,看似最不可能的日常细节里。
他决定转变调查思路。
他不再把王立德当成一个“病例”,而是当成一个普通的老人去了解。
他要去他的生活里,寻找答案。
陈医生再次来到医院。
这一次,他没有带本子和笔。
他搬了张椅子,坐在王立德的病床边,像个晚辈一样,陪他拉家常。
“王大爷,今天感觉怎么样?”
“就那样。”王立德的态度依旧冷淡。
“海南的夏天就是这样,闷热,人容易不舒服。”陈医生自顾自地说着,“我老家在北方,刚来的时候也受不了。”
他聊天气,聊饮食,聊海南的风土人情。
王立德起初不怎么搭理他。
但陈医生很有耐心,就那么不紧不慢地聊着。
慢慢地,王立德紧绷的神经,有了一丝松动。
他已经很久没有和人这么说过话了。
自从确诊后,亲人看他的眼神里,都带着一丝小心翼翼的同情和恐惧。
只有这个年轻的医生,还像以前一样,把他当个正常人。
“大爷,听说您以前是渔民?”陈医生问。
提到过去,王立德的眼睛里,终于有了一点光彩。
“是啊,”他开口了,“十六岁就下海了,在船上待了三十年。”
话匣子一旦打开,就有些收不住了。
王立德聊起了年轻时跟风浪搏斗的故事,聊起了哪片海域的鱼最多,聊起了亲手织过的最大的那张渔网。
06
陈医生静静地听着,时不时点点头,或者问一两个问题。
气氛变得轻松起来。
“现在老了,出不了海了。”王立德叹了口气,“就剩下点兴趣爱好了。”
“哦?您有什么兴趣爱好?”陈医生顺势问道。
“也没什么,就是喜欢拍点东西。”王立德来了兴致,“我孙子给我买了个智能手机,能拍照,能录像,我天天瞎鼓捣。”
“是吗?那您都拍了些什么?能给我看看吗?”陈医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有什么不能看的。”
王立德来了精神,挣扎着想去拿床头柜上的手机。
老伴赶紧把手机递给他。
那是一部有些年头的国产智能手机,边缘已经磨损得露出了塑料的底色。
王立德戴上老花镜,用指关节笨拙地在屏幕上划拉着。
“你看,这是我拍的日出。”他把手机递到陈医生面前。
屏幕上是一段有些晃动的视频,太阳从海平面上缓缓升起,把云彩和海面染成一片金色。
“拍得真好。”陈医生由衷地赞叹。
“那是。”王立-德-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带着一丝孩子气的得意。
他兴致勃勃地向陈医生展示着自己的“作品”。
有他在公园里和老友们打太极的。
有他在茶馆里喝早茶,看人下棋的。
有他给老伴拍的,在海边散步的背影。
还有他给家里的那只老猫拍的特写。
这些视频和照片,构成了一个普通海南老人简单而又鲜活的日常生活。
陈医生一边看,一边听着王立德的讲解。
他的表情很专注,像是在欣赏一部有趣的纪录片。
王立德讲得眉飞色舞,仿佛又变回了那个健康、开朗的老人。
“你看这个,这个是我最得意的。”
王立德点开了一个新的视频。
病房里很安静。
只有手机里传出的嘈杂背景音。
陈医生的脸色,变得异常严肃。
甚至,可以说是凝重。
他反复播放着那几秒钟的画面,像是要把它刻进自己的眼睛里。
王立德终于察觉到了不对劲。
他停下了讲解,一脸茫然地看着陈医生。
“医生,怎么了?这个……有什么问题吗?”
陈医生没有立刻回答他。
他关掉了视频,把手机放在床头柜上。
动作很慢,很轻。
然后,他抬起头,看着王立德。
他的目光,不再是之前的温和,而是一种复杂到难以言喻的情绪。
有震惊,有惋惜,还有一丝终于找到答案的沉重。
病房里的空气,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
王立德被他看得心里发毛。
“医生……你……你别这么看着我,我害怕。”
陈医生深吸了一口气,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他缓缓地,一字一顿地,开口说了一句话。
医生的下一句话,吓得王大爷“咚”地一声瘫坐在地上,手机也从手中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