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拂过新林镇希望的田野,青春的脚步奏响乡村振兴的乐章,赤峰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学生带着求知与实践的热情,走进新林镇翔彬畜牧有限责任公司,开启了一场产学研深度融合之旅。这场高校与企业的“双向奔赴”,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更成为推动新林镇畜牧产业提质增效、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
为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与畜牧业现代化建设事业健康发展,新林镇与赤峰市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围绕乡村振兴和服务“三农”的需求,在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全面的互惠合作,发挥各自技术资源优势,搭建“校地企协同育人”平台,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就业实习、技能培训等方面加强合作交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推动农牧业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赤峰市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院长马海茹表示,在新林镇设立示范基地是学院精准对接产业与区域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学院将充分发挥院校主体作用,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提升人才供需匹配度,为全市现代畜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和质效提升贡献力量。
作为新林镇畜牧业社会化服务的核心载体,翔彬畜牧有限责任公司拥有标准化实验室、齐全的诊疗设备及规范化的诊疗流程,持续为新林镇及周边乡镇养殖户提供标准化、专业化服务,为实习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实践环境。
两名学生的到来,为公司注入新的活力。在技术员的带领下,他们深入养殖场、走访农户,亲身参与冻精冷配操作、母牛妊娠诊断、常见疫病筛查与用药指导等一线服务。
畜牧兽医专业的付浩轩仍清晰记得,第一次走进七一万头肉牛养殖园区时所带来的震撼。“我们在课堂上学过很多理论,但真正亲眼见到成千上万头牛在现代化、标准化的场区中有序饲养,那种场面还是非常冲击。”最让他难忘的,是第一次手持便携式B超仪为母牛做妊娠诊断的时刻。“当屏幕上清晰显现出小牛心跳的那一瞬间,那种喜悦难以言表。那不仅是一次专业知识的实践,更让我真切感受到科技为传统畜牧业带来的深刻变革。”
“第一次独立完成冻精解冻与灌注、第一次诊断出牛肺疫……这些都是在课本里无法获得的体验。”另一位实习生刘文建说。很多农户从一开始的观望怀疑转变为信任认可,甚至主动邀请他们上门指导。“我觉得我们不只是学生,更像是一座桥,把新技术、新理念带进了村里。”
除技术实践外,两名实习生也发挥自身优势,帮助企业完善服务记录、建立电子档案、推广无害化处理流程,推动服务过程标准化、可追溯。刘文建提到:“我们尝试用数字化工具帮助公司和养殖户系统记录母牛配种、妊娠、产犊等关键节点,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也为后期优化配种计划提供了数据支持。”
养殖户的感受是检验服务成效的重要标准。新林镇养殖大户安东辉说:“以前给牛配种、看病要到处请人,耽误时间也增加成本。现在翔彬公司带着学生直接到家里来,做的冻精冷配受胎率高,发病情况也明显少了。”不少农户也从最初“学生会不会做”的疑虑,转变为主动预约服务、邀请上门指导。
新林镇镇长孙扬在参观学生实践成果时表示:“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贴近产业实际。通过走进企业、走进乡村,学生们不仅增强了实践能力,更提升了服务社会的责任感。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产业发展,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
科技赋能,人才下沉,服务进户。新林镇以企业为枢纽、以院校为支撑、以农户为服务对象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不仅有效破解了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更初步形成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良性发展格局。未来,新林镇还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持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和服务网络建设,推动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从“有”到“优”、从“点上探索”到“全面覆盖”,为推动林西县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林经验”。
养殖户家门口迎来了“学生技术员”,牛舍里用上了“院校新成果”,传统产业正在产学研合作的催化下焕发全新活力。“产学研用”正成为推动畜牧产业现代化的一把“金钥匙”,而那群年轻的学生,也在实践中成长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用专业和热情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张学磊)
来源:赤峰市林西县委宣传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