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号那天,俄罗斯突然动手,超800架无人机和13枚导弹,一顿狂轰滥炸,对乌克兰多地展开突袭,听说基辅都被炸了,从未遭到过袭击的乌克兰政府大楼,此次突袭中也首次遭到袭击。
乌克兰方面称,从使用的无人机和导弹数量,以及覆盖范围来看,这是3年来俄军对基辅和乌克兰各地最大一次空袭。
此前26个国家达成共识,等俄乌停火或签和平协议后,就会派陆海空三军进乌克兰。而普京在得知消息以后,直接放话:“哪个国家敢派兵去乌克兰,就是俄军的正式打击目标!”这不是外交辞令,是明明白白的军事警告。面对双方释放的强硬言论,不少人都在为俄罗斯感到担忧,毕竟双方所涉及的国家数量比例差距显著。
此次突袭行动结束后,局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反转。在先前高调宣称要向乌克兰派兵的26个国家尚未采取任何实际行动之际,普京已果断出击,运用无人机与导弹协同作战,一举摧毁了乌克兰的空中防御体系,使其遭受重创。
就在众人仍沉浸在震惊之中时,乌克兰方面又传出一则震撼消息:乌方证实,在此次行动中,美国“爱国者”防空系统的首席军事顾问丹尼斯·萨昆中校不幸在导弹袭击中丧生。连军事专家都未能幸免,足见俄罗斯此次打击力度之强、范围之广,毫不留情且一视同仁。
面对如此态势,北约是否还敢继续向乌克兰派遣人员呢?
7日凌晨俄军突袭,表面看与以往空袭无异,仍用无人机和导弹高强度打击乌境内目标。但此次袭击目标有根本变化,以往多攻乌静态目标,此次却直指“爱国者导弹系统操作核心”,引发国际震动。
一时间,各种说法甚嚣尘上,人们对于俄军此次突袭背后的真实意图,也纷纷有了新的猜测与构想。或许不少读者并不清楚,丹尼斯·萨昆尽管表面上看只是一名中校,但在俄乌冲突这场战事中,他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爱国者导弹系统拦截能力强但操作维护难度大,需专家驾驭。乌克兰缺乏此类人才,依赖美国专家指导,萨昆是少数精通者之一,是乌方该系统发挥作用的核心保障。俄军经长期观察,认为打击系统“大脑”——操作维护专家,比破坏发射架更有效。
俄军骤然发动突袭行动,出其不意地派出800多架无人机径直闯入乌克兰的防空区域,紧接着13枚导弹紧随其后呼啸而来。乍一看,俄军这种作战方式似乎杂乱无章,实则暗藏章法、有条不紊。
美国的“爱国者”导弹性能固然强大,然而在面对俄军大量投入的廉价无人机时,却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要知道,一架无人机的造价与一发拦截弹相比,远远低廉得多。而且,无人机飞行轨迹毫无规律可循,这使得拦截的成功率大打折扣。除此之外,“爱国者”拦截弹的年产量仅仅只有600枚,乌克兰方面根本无法毫无顾忌、不计成本地随意开火拦截。
在这样的局势下,俄军无人机成功突破了乌克兰的空中防线,随后13枚导弹抓住时机,迅速突入,精准地直捣预定目标。萨昆当时正在对设备进行维护,被导弹击中后当场身亡。
俄军5月就已使用这种战法并效果不错,“匕首”导弹打掉不少乌导弹发射装置。此次更是命中爱国者防空系统要害,炸死其首席军事专家丹尼斯·萨昆中校。
萨昆的离世给乌克兰带来了双重重创:乌克兰不仅痛失了一位能够熟练操作“爱国者”系统的关键人才,更凸显出整个系统对美国技术专家的深度依赖。从系统的日常操作、弹药的有效管理,到雷达的精准启用、战术的科学部署,每一环节都离不开专业人员的现场指导。
倘若操作过程中出现任何差错,“爱国者”系统便极易沦为毫无用处的摆设。
但情况已变,丹尼斯·萨昆阵亡表明,俄军既能获悉导弹专家位置,也有远程打击实力。且普京曾表示,所有进入乌克兰的部队,未来都将成为俄军合法打击目标。
在当下这般局势之中,美国那些导弹领域的专家,怎会轻易就踏入乌克兰这片是非之地呢?
就算专家个人有前往的念头,美国政府高层又怎会忍心让这些极为珍贵的军事专业人才,去乌克兰承担如此巨大的风险呢?
普京此次发起的突袭行动,不仅让之前大张旗鼓宣称要增兵的欧洲国家有所顾虑,不敢轻举妄动,还无情地撕下了西方国家“暗中参战”的虚假面纱,让乌克兰的军事防御体系出现了明显的破绽。
要是乌克兰不能尽快填补这一漏洞,一旦失去了爱国者导弹专家的助力,其爱国者系统的防空效能将会大幅降低。到那时,像此次这样的突袭行动恐怕会毫无阻碍地再次上演,泽连斯基又该拿出怎样的办法来应对这一棘手的局面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