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教育部启动了“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以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为战略方向,全面开启教育数字化发展新征程。
原文 :《借传播实现教育与技术的协作》
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杨雅 赵志琪
图片 |网络
2024年12月,教育部部署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明确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人工智能引领构建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生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技术、社会的关系,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25年5 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提出“技术赋能教育,而非替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形成“体验—认知—创新”的进阶路径,通过伦理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发展与规范并重。
数字教育已至,做传播创新与未来教育的“绘图师”与人机协作育人的“领航员”。数智时代,从“AI学伴”“未来课堂”到“培养能驾驭技术的新一代公民”,教育领域正在开启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的核心,不仅是工具的迭代和效率的提升,更是教育传播路径、知识组织结构、师生互动逻辑,乃至教育意义的重塑。回顾既往,在人类教育传播的进程中,从口语传播时代的口述传统,到印刷术支持下的教材教学,再到数字化技术支撑的多媒体课堂,传播技术的每一次变迁都深刻影响着教、学、研、评的模式变革。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正推动教育与学习方式进入人机共生与人机协作的全新阶段。
![]()
目前的课堂传播方式大多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嵌入,可以辅助教师提供更多量身定制式的知识推送、多轮对话式的答疑辅导,以及即时陪伴式的反馈模拟,促进信息的流动方式向多元互动式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教育赋能创新要素,虽然其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可能会带来大模型幻觉、噪音信息传播、数字不平等、双重偶然性等风险,但这些都是技术使用和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阶段,也更加需要加强人机的协同与合作,即从信息组织到理解生成、从传播媒介到评价标准的重新匹配,以及教育传播机制本身的系统性重构。
因此,数字教育的目标在于做传播创新与未来教育的“绘图师”,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更要致力于培养难以为人工智能所替代的人才,以及那些可以创造性地驾驭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才;同时,还要做人机协作育人的“领航员”,守住教育的温度与初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师-生-机”共建课堂:重构情感与信任的关系基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课堂共建,师生之间的二元互动模式进而转向“师-生-机”的三元协作格局。智能大模型融入学习场域之中,在课程设计、讲解辅导,甚至模拟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成为教学链条上的角色参与者和新的“传播节点”,构建出动态知识传输的协作网络。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师生的交互形式,也是基于日常学习场景、面向特定问题、指引实践行动的提问与对话过程。
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转型中,教育者与学习者主体能动性的重要价值日益彰显。教师肩负知识讲授者、信息整合者、人格塑造者、价值导航者的复合身份;学生也从知识接受的客体转变为信息交互的主体,在教师的启发和与技术的互动中,逐步形成自身的独立问题意识、自主学习路径和创新思维方式。二者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中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
“师-生-机”共建智慧课堂的本质,不仅是知识与信息的高效传播,还是情感与信任关系的建构。真实的校园互动、温暖的人文关怀、共创的项目协作、积极的面对面交流,是技术模拟难以还原的。当前境况下,要让教育传播真正发挥作用,需要在强化信息流动的同时,重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情感与信任联结,“把机器的能力充分放权给机器,把人类的能力充分赋能于人类”。只有当学生在“师-生-机”的协作场中,仍能感受到被关爱、被看见、被回应,教育的温度才不会被工具的冰冷所遮蔽。
智慧教育的前提是智慧传播:构建传播伦理的基础设施“把关人”。真正意义上的智慧教育,并不仅是基于技术能力的堆叠,而是一套完整的传播逻辑与伦理机制,其中教育内容的表达方式、流通规则和价值边界同样关键。传播伦理如数据使用的边界、算法推荐的逻辑和透明度,以及学习反馈的批判思维路径,是保障教育公正性、可信度与可持续性的制度根基。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教育的使命在于全纳、公平和全民终身学习,给每个人公平的机会。
技术提供的是可能性,而教育决定的是方向。当前,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逐步嵌入,需要继续在STEM学科的基础上,强化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的教育理念。同时,也应以传播的视角看待教育变革的协作可能,让技术融合教育,让教育引导技术,让智慧在传播中生长,也让教育在协作中前行。让智慧教育与数智技术协作共赢,在传播中实现共育,从而实现数字平等、教育公平,建立传播清晰、伦理清楚、方向明确、信任触达的教育共同体,共同推动建设有温度,崇尚科学与人文精神、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62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潘 颜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