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资江书院 | 看见·最美潇湘

0
分享至



导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资江书院的重塑,给了新化人回望来路的思索。

资江书院源起于新化先贤对宋人周敦颐的记惦。也是宋代“开梅山”、传递儒学的象征。细嚼傩戏中的“踩九州”,既有梅山文化的原味,又有儒学的家国情怀,二者相融互叙,得法得体。

(一)

书院始建之初,立于古邑西街,谓濂溪书院,后几毁几迁,几建几更名。从宋绍圣元年(1094)的濂溪书院到明代嘉靖年间的文昌书院、清康熙年间的梅溪书院,再到乾隆年间的正谊书院,直至道光二十七年(1847)迁建承熙寺(今城关三校址),定名为资江书院。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为资江小学堂,后废弃。

现于资江之畔的向东老街择地新修,重拾走丢的牵挂和文隽,资水为之欢腾,青石古巷也邀来清幽明月,擦亮了檐阶。书院与向东老街的宗祠牌坊、明清古建、名人宅第安于一处,心性相吻,气韵相随,颇显文心鼓荡。

湖湘书院源远流长,最早写入典籍的为攸县石山书院,南北朝(南齐)司空张岊所建。而名头最大的为岳麓书院,宋真宗御笔赐书匾额,算是披上了一件皇家马褂。此后,湖湘书院如雨后春笋,蔓延拓展,虽说年代有先后,规制有大小,但依学说源起,梳理成章,还得归于濂溪一脉。

理学开篇,循道南正脉,延展湖湘学派。特别是“朱张会讲”,打破门户之见,开学派会讲先河,拉高了麓山风檐,稳屹了书院门庭地位,留下了书院史上的佳话。

秦汉雄强,擅长开疆拓土。宋代文心璀璨,宋徽宗瘦金体写得好,花鸟虫草画得活灵活现,没出几个气吞山河的皇帝,但留下了不少的好风物,除了一撂又一撂的词令,还有不少典籍可考的书院。

宋人周敦颐,亦谓濂溪先生,乃理学开山鼻祖。其《太极图说》《爱莲说》《拙赋》堪称理学经典,濂溪先生清廉为范,德配天地,历朝历代多有推崇。以濂溪为名的书院不少,至今,汝城、九江、赣州、邵州等地还各有遗痕。

濂溪先生将释家、道家拉到一块儿,共叙天理人伦,圆融通畅,无有漏痕。其理学思想穿越梅山腹地,驻脚于资江河畔,带来了朝堂心声,也带来了奉嘎山外的脚步。然而,梅山文化远比儒学来得更悠远,根深叶茂,血脉相延,可上溯万年,蚩尤的传说,张五郎倒立成神,将梅山文化转化为梅山人心中不老的图腾。

一直以来,儒学与梅山文化相携而行。直到清道光年间,海风鼓浪,掀翻了朝堂的古案,才有人放下老旧的脚本,在魏源的《海国图志》中寻找“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良方。

梅山人同样看到了自身文化的不济,忧思顿起,拓延书院,兴办新学,以应时势所需,书院中的新思想渐呈萌芽之势。据统计,清代,新化兴修书院超10所,除了资江书院,还有西团、东华、曲池、大成、田坪、大明书院等。


资江书院重修效果图。

(二)

在资江书院的名册上,留有王恒斋、周之瑞、黄联俊、游昌豫、晏德孚、谢玉芝等几位本地名宿的名字,顺此前窥,书院的文脉延承,除了在明代嘉靖年间的新化县志中有所提及,再无其他典籍可寻。

宋代乡贤捐资倡建濂溪书院时,山长姓甚名谁,与同时代的胡安国、胡宏父子,以及张栻、朱熹等是否有过交集,无从考证。而梅山文化源起于上古时代,早已转化为民俗,处处有烙痕。

看过傩戏的人都知道,刀耕火种的时代,悲壮雄浑,持弩握叉,抵御丛林侵袭。那时的奉嘎山人,从神农氏手中接过金色种子,开挖梯田,造神祈福,编写“竹篾体”,以部落聚集的方式,承受大自然洗礼。

宋代“开梅山”,改变了“梅山蛮峒”的现状,推动了梅山文化与外界的融合,原本相对封闭的梅山腹地,逐渐拆除了内心的樊篱,跳起了民族融合的舞蹈。

探讨资江书院的源起,不能完全依儒学平铺直叙,需先用梅山文化打打腹稿,再将二者捋顺到一块,更显在理。新化的史载中,书院时毁时建,其间还停办300年。可见儒学与地方文化的交织,并非谦恭相遇,好在车轮碾过的地方,总会留有岁月的印痕。

梅山文化倔强,融合瑶、苗、侗、土家等多个民族民俗风情,从自然山水中自由成长,形成了民风淳朴、重义轻利、尚武轻智的性格特性。这种从蚩尤传说中延展出来的蛮劲,揉入家国情怀中,稍加捋理,便转化为不畏生死、勇往直前的力量。书院文化的到来,启迪了新化人心智,也抚平了梅山人心中的焦灼和不安。

基于此,资江书院有别于其他湖湘书院,以何种方式陈展更为妥帖?量体裁衣的人,应心持主流,心系文脉。其中,离不开新老儒学来叙怀,还得兼顾梅山文化的感知。


《文史博览·人物》2025年第8期 《资江书院》

(三)

正在新修的资江书院,体量适中,占地三亩,青砖黛瓦,三进庭院,主轴上为宅门、讲堂、藏书房,两厢为文化陈展室,书院风檐乍现,新化鸿儒弹冠相庆,向东老街终于接回了一个走丢的老儒生。

然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资江书院的复建,捋清了一段史实,表达了一份牵挂。至于学理上的认知,古人讲得透彻,后人又作了无数的诠释,无需再作研考。

从雪峰山走出来的梅山人,心中装着张五郎,个个坚毅勇猛,力能扛鼎。又借着资江的月光,读过不少圣贤书,梅山人的血性,和资江书院的读书声混到一起,化为声若洪钟的呐喊。

清光绪二十一年(1905),陈天华就读资江书院,其博览中西史志,吸纳民权思想,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倡导自由平等,愤世嫉俗,引领时流。其与同学曾继辉倡办“不裹足会”,破除三寸金莲陋俗,解放天下妇女。抨击曾国藩愚忠朝廷,滥杀黎民,维系晚清腐朽,而置国人苦难于不顾。

在那个腐朽没落的时代,其思想的激进和勇毅,犹如春雷滚滚,带来了冬后的生机。更如一把匕首,刺入了晚清的心窝,让那些还在之乎者也中捶胸顿足的老学究,止步于书院的旧檐阶。

为唤醒国人,陈天华编写《猛回头》《警世钟》,最后,不惜投海殉国,其性之烈,志之猛,如惊涛骇浪,掀过晚清的堤坝,撞响了警世危钟,引领了一个时代的觉醒。

除了陈天华,晚清民国初期,新化参加同盟会的会员和参加辛亥革命者多达55人。

其中,在资江岸畔受过思想熏陶的就有30多位。从此,新化人从吃得苦、霸得蛮的本性本真中走出来,展露出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特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资江书院的重塑,给了新化人回望来路的思索,不一定找得回宋人的身影,但紫鹊界上清风朗月,资水岸畔星语流连,借此捎回一点奉嘎山人的记惦和叮咛,不失为千年雅颂。

文 | 骆志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力量湖南 incentive-icons
力量湖南
力量湖南微信公众号
3617文章数 212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