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乌克兰驻菲律宾大使尤利娅·费迪夫向菲律宾媒体表示,两国之间正在进行国防合作协议的谈判,这将为乌克兰对菲律宾分享其无人机技术能力铺平道路。
«——【·战场手艺的“外销路”·】——»
9月8日的马尼拉,正午阳光把总统府前的椰子叶晒得打蔫,乌克兰驻菲大使尤利娅・费迪夫对着镜头整理衣领时,嘴角的笑意藏都藏不住。
她凑向围拢的菲律宾记者,抖出了个实在的消息:本国国防部已经把国防合作协议草案递到菲方手里,一份备忘录眼看就要签,而无人机联合生产的事儿,正悄悄在马尼拉湾的暮色里搭架子。
这话听着是技术合作,骨子里却是基辅把俄乌战场的炮火经验熬成了外交筹码,也是马尼拉在南海军事化的钢丝上,又往前挪了步险棋。
乌克兰敢在马尼拉谈无人机合作,腰杆硬的底气全是从俄乌战场的泥水里泡出来的。顿巴斯的堑壕里,乌军士兵把普通商用无人机拆了又装,给塑料机身焊上炸药,硬生生把几千美元的“玩具”改成了能追着坦克炸的自杀式家伙。
这招“用硅片耗炮弹”的打法,创下了用小钱换大钱的离谱性价比——一架无人机换390万美元的防空导弹,账算下来基辅比谁都明白。等战场真刀真枪验了货,他们立马回过神:这些在炮火里磨出来的改装窍门、操作手册,能当“硬通货”换钱。
驻菲大使嘴里的“技术能力分享”,说穿了就是把这些战场试错的家底打包,装成“高端合作”的样子往外卖。菲律宾这边早就等得心急。这些年它卯着劲搞军备,从韩国买了3200吨级的护卫舰,从以色列弄来导弹技术,还拉着美军教士兵玩无人舰艇,可偏偏卡在了无人机这道坎上——没有空中眼睛指引,那些刚从法国接回来的40艘快速反应艇,在南海的风浪里跟“睁眼瞎”没两样。
乌克兰带着现成的战场方案找上门时,菲防长办公室的咖啡都续了三回。乌方武官上门会谈那天,两人从午后聊到掌灯,临走时菲防长拍着对方肩膀说“这事有戏”,那股子迫切劲儿藏都藏不住——基辅要资金撑军工,马尼拉要技术补短板,两边的心思早凑到了一块儿。
合作的节奏越赶越紧。乌克兰国防部已经拍板,要派代表去10月的马尼拉无人机战峰会,尤利娅・费迪夫直言“这是把口头承诺钉成白纸黑字的好机会”。
基辅的急不可耐里全是现实压力:仗打了这么久,本国军工产能快顶不住了,芯片、零件越用越缺,不找海外合作拉一把,连无人机的生产线都要停。而菲律宾能给的不只是订单,更是个绕开西方出口限制的“落脚点”——乌克兰无人机依赖的民用组件,在菲律宾组装能省不少麻烦,这笔账双方都算得门清。
«——【·苏比克湾的新动静·】——»
苏比克湾的码头工人们最近天天连轴转,起重机的轰鸣声从早响到晚。这个曾被美军占了近百年、后来又被俄军短暂租用的地方,正赶着扩建海军设施:180米长的新码头能停下万吨级舰艇,更扎眼的是刚浇筑好的无人机起降坪——混凝土还没干透,边缘就画好了白色的引导线。
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喊了大半年的“纳巴桑海军基地”计划,这下和乌菲的无人机合作对上了榫:前者搭好硬件架子,后者就往里面填技术内核。
乌克兰要卖的绝不是能拍风景的民用无人机。俄乌战场上那些让俄军头疼的“真家伙”——能绕开电子干扰的FPV改装机、不用联网也能定位的离线AI导航、甚至用民用4G信号躲侦察的土办法,全是经过炮火检验的硬手艺。
这些技术要是落到菲律宾手里,南海争议海域的监控网会密得像筛子。菲军现有的T-12 MANTAS无人艇再配上乌军无人机,就能从空中到海面织出一张“侦察网”,正好补上他们“南海防御计划”里缺的那块短板。
真正让人心里打鼓的,是美军那若隐若现的影子。按美菲防务协议,苏比克湾早就对美军重新开放了,而乌克兰无人机的核心零件——从GPS模块到图像传感器,十有八九是美国给的。
这条技术链藏着个危险的循环:美国把零件给乌克兰,乌克兰再把组装好的技术卖给菲律宾,最后美军借着菲基地用这些装备,等于变相把力量插进了南海。去年美军特遣队还在巴拉望省的丛林里教菲军玩无人机,现在有了乌克兰的“战场经验包”,两边的协同作战能力只会越来越强。
«——【·中方态度·】——»
中国外交部的回应就八个字加一句话:“国与国合作,应利于地区和平稳定。”这话听着温和,却点破了要害——乌菲这桩合作,很可能把南海的力量平衡搅乱。
比起美韩动不动就喊“联合开发无人机”的大张旗鼓,中方的表态更像在冷静观察,既没把话说死激化矛盾,也明着划出了底线。 这份克制背后藏着三层考量。
技术上,乌克兰无人机的“心脏”大多是西方零件,联合生产难免牵扯第三方技术转移,谁也说不准最后会流出什么敏感东西。法律上,菲律宾在争议海域摆进攻性装备,本身就踩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红线。
安全上,中国专家早提醒过“菲律宾建基地可能被外人借去用”,现在加个无人机合作,等于给这种风险又添了把火。可光有克制不够。这些年中国在南海岛礁建防御设施,是对各种军事化行为的回应,但面对乌菲这种“曲线搞军事化”的新花样,一句“应利于和平”的分量还是太轻。
乌克兰拿战场技术换钱,菲律宾借合作壮胆,外部势力趁机掺一脚——这三股力量拧在一起,单靠外交辞令根本镇不住。想想洛克希德・马丁就算开足马力,一年也就能造600枚拦截弹,在俄乌战场都不够耗的,要是南海也飞来成群的低成本无人机,防御压力得多大?
马尼拉湾的渔船还在黄昏里撒网,苏比克湾的无人机坪已经亮起了测试灯。当顿巴斯的硝烟味顺着电路图飘到南海,一句轻飘飘的“应利于和平”,挡不住那些想把这片海变成“新战场”的心思。
中国的克制从来不是软弱,只是在等一个清楚的答案:谁在守护渔船上的炊烟,谁又在悄悄擦亮无人机上的炸药引信。但现在看来,光等不够,该说的话得更重些,该做的准备得更足些——这片养活了千万渔民的南海,可经不起这样的军事化折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