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9月3日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晚会通过多种形式再现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岁月,讴歌民族英雄,传递和平心声。本版刊发一组《正义必胜》文艺晚会观后感,从不同角度诠释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
![]()
9月3日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图为晚会现场。 新华社记者翟健岚 摄
和平、正义:中华民族的心声
孙大庆
这是一场意义重大、主题鲜明的专题纪念晚会,彰显新时代中华民族“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时代心声,深切缅怀抗战先烈以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英雄烈士,讴歌中华儿女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坚韧民族精神。晚会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动员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抗战、保卫家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鲜明态度,昭示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永恒真理。
晚会的编导、音乐、舞蹈、舞美等方面体现出严谨的创作态度以及较高的艺术水准,精心的艺术策划与新颖的艺术呈现紧扣主题表达,采用了叙事体戏剧形式,贯穿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重要历史节点和历史场景的主线。以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沉痛历史片段重现了中国人民曾经遭受的深重苦难,以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刘老庄八十二壮士等抗战事件展现了在战争中浴血奋战的革命先烈的英勇气概,以母亲送儿上前线、爱国青年学生奔赴抗日根据地、敌后游击战等生动场景,表现了中华儿女救亡图存之际的强烈民族意志和抗战决心。尾声的“和平之花”,以向世界宣示的姿态,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热爱和平的强大生命力和美好情感,以感人至深的舞台段落为整台晚会画上了完美的句号。综合的舞台艺术形式以音乐、舞蹈、戏剧片段等为主体,视听语汇丰富多变;舞台空间以体量巨大的台阶为主要造型,辅以分层、开合区隔灵动多变的演出空间。舞台影像的使用极大地丰富了观众的视觉感受,历史影像中的人物、场景、文献带来震撼的历史感与纪实性感受,体现出中国现当代舞台技术在创作中不断地尝试与开拓创新所收获的艺术成果。舞美手段的丰富多样,为整台晚会的艺术呈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正义必胜》书写出美丽的惊叹号
赵 忱
北京人民大会堂巍然耸立。即使最平常的日子,它也静默而庄严。每当国家迎来重大节日,它必然敞开大门。
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的观众,我再一次走进这里。上一次去,是十年前,为《胜利与和平》而去,之后写下《最后一个方阵名叫文艺》的文章。
《正义必胜》成功担起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的重任,并以其流畅的节奏和饱满的情感稳稳地成为九三阅兵活动最后一个被党和人民检阅的方阵——男女混编,老中青混编,黑白与彩色混搭,扣人心弦,荡气回肠,是祝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诗篇。
晚会带观众回到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日寇的铁蹄从东三省踏入,东方主战场的故事就从东三省讲起。杨靖宇、赵一曼们又一次“亲临”北京人民大会堂舞台,决绝地牺牲,高昂着头颅。在原有“音乐舞蹈史诗”的基础上,文艺工作者为大型主题晚会找到了“情景戏剧”的意象与手法,以便便捷地还原与再现历史,并拉近演与观的距离。
当舞台上的情境来到江苏淮阴,讲到刘老庄连时,就算我参与过第三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也深受震撼。新四军某部四连全连牺牲,刘老庄人挺身而出全员补齐组成刘老庄连,此时的舞台装置、多媒体烘托、肉身表演相得益彰,闪电般铺满整个舞台的红旗,像中国抗战精神的物理写照,刹那间成为一本鲜活的抗战教科书。
晚会为观众导赏了抗战文艺的风采。中国抗战文艺是个富矿,至今当人们热议文艺如何紧随时代时还会一再地重温抗战文艺——无论歌舞还是文学,那么接地气、通人心,朗朗上口,深入浅出。它们是号角,激励人们急流勇进,每一步走得坚定。
《正义必胜》展示了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文化追求和艺术技能。
听到不只一个朋友说,晚会从总导演周莉亚、韩真算起,平均年龄是近来担纲大型主题晚会人员中最年轻的。他们恭敬地致敬历史,谦逊地汲取经验,郑重地铭刻丰碑。
阅兵式气贯长虹。白天,人们关注北京长安街的雄伟壮观;夜晚,人们欣赏文艺晚会的跌宕起伏。《正义必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书写了一个美丽的惊叹号。
一个义勇军骑马走过他的家乡
柳含青
一位抗联的将军,一名屠杀的幸存者,一个出征的父亲,一个坚定的母亲,一双依依不舍的儿女,一群热血沸腾的青年……
这是一首雄伟的史诗,却从一个个具体又鲜活的人物讲起;是一幅壮丽的画卷,又将镜头对准了一个个生动而细微的画面。
人民立场,正是这台演出最突出的特点。宏观而言,演出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用艺术的真实描绘了历史的真实,使观众无比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重量,凸显了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微观来看,演出中一个个缀珠成链的小故事,用简洁生动的手法刻画了大时代中一个个具体的人的命运,更使得观众心为之动、情为之牵。
人民的视角,是当大幕拉开时,舞台上首先出现的一组现代人物群像,他们望向回溯的历史,倒带定格在了1931年。此刻步履沉重的群舞,具象化了民族的伤痛和悲哀,控诉着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累累罪行,此刻响起的抗联战士的歌声,犹如明亮的号角穿透阴霾,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
人民的呼唤,是一声声“还我河山”的怒吼,是“去延安!走!”的誓言。中国共产党响应、引领着这重重声浪,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前进,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
人民的形象,是《永远的番号》中化为山河大地的战士的身躯,也是一位母亲、一个村庄,奋不顾身前赴后继,让一个番号永远传承,一首深情唱起的《无名者勋章》,唱的是千万个无名英雄,更是伟大的中国人民。
当舞台上的黎明终于到来,观众的心仍然牵挂着紫金草女孩的命运,牵挂着小石头的父亲和他的战友是否吃到了枣、能不能早日回家……这些问题在一幕告慰先辈的《如你所愿》中得到了回答。
紧随其后,威武的仪仗部队登上舞台“守护正义”,更将感动的气氛又推向了一个热血沸腾的高潮。正如诗人写道“一个义勇军/骑马走过他的家乡”,千万个中国军人走过这片深爱的土地,汇成钢铁的洪流。这支在早上还行进在长安街上的堂堂之阵、正正之旗,不仅穿透了舞台的第四面墙,更是一支部队、一种精神穿透了历史的城墙,走进现在,走向未来。
演出最后更进一步,将目光从过去移向现在,唱响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民族复兴的伟业华章。尾声的一首《命运与共》,更昭示着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是这台演出乃至所有抗战主题文艺创作的不竭源泉。和平年代的我们,与抗战时期的先辈血脉相连,命运相系,心灵相通。而当艺术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历史叙事中坚守人民立场,真正触及了这份永恒的情感,就从中迸发出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也正是这台演出感染力之所在。
2025年9月9日《中国文化报》
第6版刊发特别报道
《唱响抗击侵略的英雄凯歌》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