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州日报)
转自:湖州日报
记者 邢诗瑶
“玉屑三瓯烹嫩蕊,青旗一叶碾新芽。”从琅琅诗句到湖州西塞山前度假村一隅小院的玉磨声,近千年的碾磨至今依然温热。
循着香气,记者推门而入,眼前是一张木几、一架玉磨、两只竹筛,桌上玻璃瓶里装着茶叶与本草原料,瓶口贴着手写标签。湖州玉墨茶香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雅婷挽起袖口,指腹按在玉磨把手上,缓缓推进——磨盘发出细细的“沙沙”声。她把湖州本土名茶“西塞白”和沉香、檀香等原料分次投下:“先碾一遍,再过筛,再碾一遍,让纤维断得更细,香才更透。”她语速不紧不慢,手上始终不停。紧接着,她把几味香料拌匀入器,按压成莲花纹样,点燃后烟缕细直,木韵托着茶气,在小院里缓缓铺开。
“我最喜欢的还是待在作坊里。”她笑着说,如今40岁的她,自“以茶识香”入门已耕耘20年,仍坚持按四时取材:春识花木、夏采草本、秋择木香、冬取根茎。她把流程拆得非常细,16道工序环环相扣。“像艾草这样的草本,一周就能做好;沉香这类木本就得慢慢等。”节令与工序彼此扣合,耐心与慢工便成了手艺的底色。
从案头回望源头,湖州自古与茶香同脉。赵雅婷介绍,她的先祖原本生活在江南一带,经宋元朝代更迭,后又应“移民实滇”远赴云南,地理辗转而茶香记忆未断。为探究渊源、复兴技艺,她于2015年重返湖州,把这门手艺落回其重要发源地之一。
这些年,她一直努力把这缕香“请回日常”。在坚守“以茶为骨、以香为魂”的前提下,她对传统配比做了小幅微调:适度提高沉香、檀香等优质木本比例,形成“先木香、后茶香”的层次。“这样更顺口鼻,留香更久,也更贴近当下的嗅觉偏好。同样的原料,比例不同,香味就不一样。”她说。
然而,要让香真正走进日常,仅有配方还不够。为确保原料稳定,她常年往返妙西、安吉、长兴,与茶农、本草种植户建立清单式质量评估:哪块山地光照更匀、哪片茶园叶片更薄更适合入香,都逐条记录在册,形成可追溯的原料台账。
在供给稳定之后,观念同样需要被点亮。她提起早年的一段经历:“出国交流时,背着原料过安检,常要一遍遍解释。后来他们闻了成品,才发现这就是干净的生活气味,是温和的中国味道。”8年时间,她把香带进书房、入茶席,也带进校园、社区与市集。展陈与讲习并行,让更多人“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
传承也随之铺展。她进一步把课堂拆成识材—择材—和泥—醒泥—搓制—燥藏等模块,让学徒的嗅觉、味觉与触感同时参与。“上课第一件事,我会让大家看山看水看土。”她说,做手艺不能只盯着作坊里的工作,还要看看田间地头。如今,她在全国各地已有30名徒弟,湖州就有3名,传承谱系日渐清晰。
谈及未来,她依旧把目光落在山野与田畴:“希望以手艺反哺农业,助力乡村振兴。”如今,她筹划着3件事:其一,建立“香草+茶叶”生态种植合作,带动妙西周边乡村;其二,搭“共享作坊+原料标准仓”,统一原料标准,降低新人入门成本;其三,做“非遗+文旅+研学”:上午上山识材,午后作坊制香,傍晚茶汤围炉,“让来湖州的人,都能把一缕玉磨茶香带回家。”她笑言。日色将晚,风穿小院。赵雅婷点起新作,青烟细直,木香托着茶香依旧铺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