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科技之光耀方寸”邮票展厅里,不少以钢铁工业为主题的邮票静静地述说着一段波澜壮阔的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这些方寸之间的画面,不仅记录了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足迹,更见证了中国从“一穷二白”到“钢铁大国”的惊人跨越。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冶炼铁的国家之一,早在2500至2600年前,中国就掌握了炼铁技术。新中国成立前,钢铁工业十分落后。1949年全国的钢产量只有15.8万吨,还不到世界钢产量的千分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钢铁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01
20世纪50年代:邮票见证钢铁工业起步之路
在新中国工业建设的起步阶段,钢铁被视为国家现代化的基石。中国邮政于1954年国庆和年底发行了两套特种邮票:《无缝钢管厂及大型轧钢厂》和《技术革新》。
特10邮票《无缝钢管厂及大型轧钢厂》的发行记录了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鞍钢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第七号自动化炼铁炉,它们于1953年12月26日建成并开工生产。该套2枚邮票呈现的是苏联专家与中国工人共同站在设备前,观察机器的生产情况的场景。
特11《技术革新》邮票记录了鞍钢工人的两项重要发明:1952年,鞍钢工人张明山成功研制出轧钢机自动喂钢装置“反围盘”,取代危险的人工操作,使生产效率提升40%,工伤事故大幅减少。1953年,鞍钢工人王崇伦发明“万能工具胎”,通过创新设计实现零件成摞加工,将单件耗时从2.5小时缩短至45分钟,效率提高6倍以上,产品均达一等品标准。
1957年,中国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工农业总产值达1241亿元;同年,中国钢产量上升至世界第9位,钢铁工业摆脱“一穷二白”的初始状态,开始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1959年2月15日邮电部发行了“一九五八年钢铁生产大跃进”纪念邮票,表现了“大跃进”运动时期全民大炼钢铁的主题,邮票设计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出我国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实现钢铁产量从十万吨级到数百万吨级的跃迁。
0
2
20世纪60-70年代:邮票见证钢铁工业起步之路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钢铁工业开始稳步发展。20世纪60至70年代,中国钢铁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提供了关键原材料支撑。
1978年发行的《T.26 钢铁工业》特种邮票,一套共五枚,分别展现了“炼焦”“炼铁”“炼钢”“轧钢”和“成品”的生产流程。这套采用写实风格设计的邮票,不仅展现了钢铁工业的完整产业链,更标志着我国钢铁生产开始走向规范化、现代化。
0
3
20世纪90年代:跃居世界第一产钢大国
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成为实实在在的世界第一产钢大国,基本满足本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钢材需求,是中国乃至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的里程碑。这一成就的背后,是无数冶金科技工作者和产业工人的辛勤付出,是他们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实现了从“量”到“质”的转变。
1997年11月25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钢产量突破一亿吨》邮票,全套2枚,分别为“中国古代冶金”和“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一亿吨”。
0
4
21世纪:高质量发展与全球引领
2024年:中国粗钢产量达10.05亿吨,占全球产量的53.3%,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产量相当于印度的6.7倍、日本的12倍。尽管产量同比微降,却是国家推动钢铁业高质量发展、主动调控产能的结果,标志中国钢铁工业逐步摆脱“大而不强”的旧貌 。
这一枚枚邮票,就像一扇扇观察历史的窗口,让我们看到中国如何用七十多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道路。从当年的“全民炼钢”到今天的“智能制造”,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创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崛起之路,正是中国科技进步和工业化进程的生动缩影。
当我们驻足在这些邮票前,看到的不仅是色彩和图案,更是一代代钢铁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一批批科研人员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这些方寸之间的画面,共同勾勒出中国作为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坚定步伐,见证着中国工业从弱到强的辉煌历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