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法韵知承”——苏南“非遗”智力成果保护与边界实证调查队踏上苏南土地,以法学青年的视角,深入非遗传承现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下乡”实践活动。他们不仅带去了法律知识,更带回了传承人的真实声音,完成了一次从课堂到田野、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在祥韵牙雕艺术馆,队员们欣赏到了展厅内陈列的苏派牙雕作品,精细雅洁的镂雕、透雕工艺展示出苏派工艺的独特魅力。从半人高的镂空摆件到指尖大小的首饰,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匠人数年的心血。
随后,队员们与丁晓芳老师展开了深入交流。针对牙雕技艺在当代面临的法律困境,如纹样权利归属、现代设计保护等,团队不仅提供了书面材料,还通过现场讲解和互动答疑,帮助传承人理解法律程序、明确维权路径。
![]()
老师还为队员们讲解了牙雕的一些基本知识,并指导队员们亲手体验牙雕刻制。尽管只是初步尝试,却深切体会到每一刀背后的技艺难度与匠心坚守。这种沉浸式体验让队员们更加理解:法律保护的必要性,不仅在于维护权利,更在于尊重和保障这份延续千年的文化表达。
![]()
此次祥韵牙雕艺术馆之行,不仅是法学与非遗的跨领域对话,更是一次从理论到实践的知识落地。团队后续将根据丁老师的反馈,进一步完善《维权指引》中关于“集体创新权利界定”和“原创设计保护”等内容,让法律真正成为非遗传承中的“护航者”。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