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佛家云:"一念之差,错过万劫;一世之缘,延续千生。"
为人父母,最心碎的莫过于孩子口出恶言,顶撞反抗,令人寒心。
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法会上慈悲开示:"世间父母皆苦,不知叛逆之子多带宿命。与你争吵最凶的孩子,或是累世护你最深的魂灵。"
"那些让你泪流不止的顶撞,往往是前世未了的深情回响。"在场信众,触动心弦。
世人常道,棍棒之下出孝子。却少有人想,那些逆子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前世悲壮?
元末至正年间,乱世纷争。苏州城中有一户姓林的富商之家。林家夫人宋氏,容貌贤淑,育有一子名曰志远,年方十四。
志远生得一副好相貌,聪慧过人,却性情乖张,惯与母亲争执不休。宋氏待他极好,却总得不到一句暖心的话语。林家老爷常年在外经商,家中大小事务皆由宋氏打理,志远的教养也落在她一人身上。
志远五岁时,有一件奇事。一日,宋氏正在庭院中绣花,突然感到头晕目眩,险些昏厥。恰巧志远在旁,这个往日顽皮不堪的孩子忽然变得异常镇定,连忙取来药草捣碎敷在母亲太阳穴上。宋氏惊讶地问他如何知道这药方,志远只是淡淡回答:"梦中学的。"说完便恢复了往日的任性模样。
七岁那年,志远开始有了一个怪异的习惯——半夜起来撒盐。每到子时,他会悄悄起床,在宋氏的房门口和窗下撒一圈细盐,然后又若无其事地回去睡觉。宋氏发现后责问,志远却倔强地说:"盐能挡煞,娘亲不懂。"任凭宋氏如何教训,他始终我行我素。
九岁时,志远更是变本加厉。他开始与母亲顶撞,稍有不如意便大发脾气。宋氏让他读书,他偏要习武;宋氏希望他交友广结善缘,他却独来独往;宋氏盼他成家立业,他却立志要远游天下。每每谈及未来,母子便要争得面红耳赤。
邻里常劝宋氏:"孩子大了,该严加管教。"宋氏又心疼又无奈,既不忍责打,又难以沟通。她常常在深夜独自垂泪,不知这孩子为何如此与自己对着干。
十二岁那年冬天,志远生了一场怪病。他整日高烧不退,说着旁人听不懂的古怪语言。最奇怪的是,他时而称宋氏为"将军",时而又唤她"师父",全然不似平日里对母亲的称呼。
宋氏延请名医诊治,却查不出病因。无计可施之际,有一位老僧人路过林家,见志远后说出一番惊人之语:"此子前世因缘深厚,今生带业而来。他口中的胡话,是前世记忆在作祟。"
老僧给志远诵经作法,志远的烧才慢慢退了下来。醒来后,志远对那场高热似乎毫无记忆,但从那以后,他看母亲的眼神中多了一丝复杂的情绪,既像是不舍,又似是愧疚。
十四岁那年,志远的叛逆达到了顶峰。他公然与母亲争执,有一次竟因一句责备而将家中的瓷器摔得粉碎。宋氏心痛不已,那些瓷器是先夫生前珍藏之物。志远见母亲伤心,不但不认错,反而冷冷地说:"娘亲只在乎这些身外之物,却不知何为真谓正重要。"
当晚,宋氏泪洒枕畔,不知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养出这样一个好像恨她入骨的儿子。然而令她不解的是,每当她真正遇到危险时,志远却又表现得异常护短。
去年清明,宋氏去郊外祭祖,归途中遇上歹人拦路。眼看无法脱身,突然从树林中窜出一个身影——正是偷偷跟随的志远。他虽年纪尚小,却凶猛异常,硬是吓退了那伙歹人。事后宋氏问他为何跟来,志远只是嘟囔一句:"总觉得你会遇到麻烦。"
今日清晨,宋氏收到家仆送来的一封信,是远在杭州的丈夫托人带回的口信,说近日将回家省亲。宋氏喜不自胜,急忙吩咐下人准备。志远得知此事,却突然面色大变,拦住宋氏道:"娘亲不可迎接父亲回来。"
宋氏不解,责问其故。志远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固执地重复:"不能让父亲进家门,会有大祸。"宋氏气急,训斥道:"你这逆子,连爹爹都不认了吗?"
志远面对母亲的怒斥,倔强地站在院中,竟然说出一句更叛逆的话:"若父亲踏入家门一步,我便离家出走,此生不归!"
宋氏气得浑身发抖,挥手打了志远一记耳光:"你这孽障,简直丧心病狂!给我滚出去!"
志远捂着脸,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转身便走。宋氏本以为他只是出去消气,谁知入夜后志远仍未归家。派人寻找,却发现他已收拾细软,不知去向。
宋氏心如刀割,又急又怒又心疼。正当她绝望之际,门外传来一阵铃声。一位身披袈裟的高僧立在门前,自称五台山文殊院住持。
高僧道:"施主勿忧,志远并未走远。他此去是为你断一段前缘,了一世心愿。"
宋氏惊讶:"大师何出此言?小儿不过是个逆子,与我作对罢了。"
文殊菩萨慈悲地摇摇头:"你可知道,志远为何总与你争执不休?为何表面与你针锋相对,背地里却在保护你?为何他那样坚决地阻止你丈夫回家?"
"这一切,源于七段前世姻缘,七次舍命相救。今生的每一次争吵,都是他在尝试打破这个轮回。"文殊菩萨的声音如洪钟般震撼人心。
宋氏双手颤抖:"什么姻缘?什么轮回?"
"七世前,一场决定生死的抉择;五世前,一次刀山火海的相救;三世前,一个难以兑现的承诺。"文殊菩萨目光深邃,"宋氏,你可愿听我道来,那个表面叛逆的孩子,如何在七世轮回中,一次次为你舍弃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