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映山河:关山月的艺术人生与时代担当
文\张占峰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关山月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他以笔为剑、以墨为锋,在近一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用一幅幅气象恢宏的画作,不仅传承并革新了岭南画派的艺术精神,更记录了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为中国画的现代转型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从广东阳江的寒门少年到享誉中外的国画大师,关山月的人生轨迹,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坚韧与追求的艺术史诗。
1944年西北写生结束后回到成都的关山月
1912年,关山月出生于广东阳江一个没落的书香之家,原名关泽霈。彼时的中国,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动荡年代,家道中落让他的童年充满了困顿与艰辛。然而,书香门第的文化基因,却在他心中埋下了艺术的种子。自幼,关山月便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田间的稻浪、村口的古榕、江上的渔舟,都是他笔下最初的创作素材。只是,贫寒的家境让他的艺术之路举步维艰,买不起纸笔,他便以树枝为笔、以沙地为纸,日复一日地描摹着眼中的世界,这份对绘画近乎执拗的热爱,成为他日后克服重重困难的精神支柱。
少年时代,家变的打击接踵而至,生活的重压几乎将他压垮,但他对绘画的初心始终未改。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革新求变的艺术理念,如一束光照亮了关山月的艺术视野。他得知高剑父主张“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反对墨守成规,主张以国画为基础,吸收西方绘画的光影、色彩技巧,让传统国画焕发生机。这份艺术追求与关山月内心的渴望不谋而合,他开始暗自以高剑父为师,四处搜集高剑父的画作与理论著作,夜以继日地临摹。没有老师指点,他便对着画作反复揣摩笔触、色彩与构图,哪怕是一幅残破的画稿,他也视若珍宝,从中汲取艺术养分。
这份执着与毅力,最终为他赢得了命运的垂青。一次偶然的机会,高剑父看到了关山月的临摹作品,被其中蕴含的灵气与扎实的功底所打动。彼时的高剑父已是画坛名家,却并未轻视这个出身寒门的青年,反而破格将他收为入室弟子,让关山月得以正式迈进中国画创作领域,也为他的艺术人生开启了全新的篇章。在“春睡画院”随高剑父学画的日子里,关山月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艺术知识,不仅系统学习了国画的传统技法,更深刻领悟了高剑父“艺术为人生、为社会”的创作理念,这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如果说“春睡画院”的学习为关山月打下了艺术根基,那么时代的洪流则让他的作品有了更厚重的家国情怀。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国家危难之际,关山月没有选择躲在画室中逃避现实,而是拿起画笔,以画为戈,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1941年,他在桂林举办第二次画展,随后又赴成都、重庆、贵阳等地举办“抗战画展”。在这些展览中,他的作品不再是传统文人画中孤高清逸的山水,而是充满了对民族苦难的同情、对侵略者的愤慨以及对家国的热爱。
《漓江百里图》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这幅画作以漓江为背景,却并非单纯描绘山水之美,而是通过对漓江两岸人民生活的刻画,展现了战争阴影下百姓的坚韧与抗争。画面中,渔舟不再是闲逸的象征,而是承载着生计与希望的载体;山峦不再是孤立的风景,而是与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家园。这幅画不仅在艺术上展现了关山月对岭南画派技法的娴熟运用,更在思想上突破了传统山水画的局限,将个人情感与民族命运融入其中,让国画成为传递时代声音的载体。
1946年,关山月在广东文献馆举行“西南西北纪游画展”,其作品《祁连放牧》更是代表中国参加了联合国在巴黎举行的教育展览。这幅画以西北祁连山为背景,描绘了牧民在草原上放牧的场景,画面开阔雄浑,色彩浓郁鲜明,既展现了中国西北独特的自然风光,也传递了中国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这幅画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国画的艺术魅力,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在历经战乱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新中国的成立,为关山月的艺术创作开辟了全新的天地。他深知,时代变了,艺术也必须随之革新,要以笔墨描绘新中国的建设风貌,展现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与精神面貌。1950年,他任华南文艺学院教授、美术部副部长,创作了《新开发的公路》《山村跃进图》《进攻海南岛》等作品。这些作品题材新颖,充满了时代气息,打破了传统国画题材的局限,将工业建设、农业发展、革命历史等全新内容纳入国画创作范畴。
《新开发的公路》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幅画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公路建设为主题,画面中,蜿蜒的公路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工人们正在紧张地施工,远处的山村炊烟袅袅,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建设景象。在技法上,关山月将传统山水画的皴法与西方绘画的透视、光影技巧相结合,让画面既有传统国画的意境,又具备了现代绘画的写实感,生动地再现了新中国建设的火热场景,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
1959年5月,是关山月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与傅抱石受国务院委托,在人民大会堂合作创作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高5.5米、宽9米,是中国美术史上罕见的巨作。创作过程中,两位大师充分发挥各自的艺术特长,傅抱石擅长画山水的氤氲之气,关山月则擅长描绘山水的雄浑与厚重,两人相得益彰,将长城、黄河、长江、泰山等中国标志性的山水元素融为一体,画面气势磅礴,色彩绚丽辉煌,既展现了中国山河的壮丽多姿,又象征着新中国的繁荣昌盛与民族团结。这幅画不仅成为人民大会堂的标志性作品,更成为新中国美术的象征,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中国人的爱国情怀。
关山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更是一位优秀的美术教育家。他深知,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承,只有培养更多的年轻艺术家,才能让国画艺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1958年,他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国画系主任、教授,在教学中,他始终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既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技法功底,又鼓励学生突破创新,关注时代、关注生活。
他常常带领学生深入生活,到农村、工厂、矿山写生,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他告诉学生:“艺术不是空中楼阁,只有扎根生活,才能创作出有温度、有力量的作品。”在他的影响下,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美术人才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力量,为岭南画派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978年,关山月任广东画院院长,期间创作了《井冈山罗浮水库》《红土育新苗》《革命摇篮井冈山》《雨后山更青》等作品,并参加“广东画院习作展览”。这些作品延续了他“笔墨随时代”的创作理念,以井冈山等革命圣地为背景,既缅怀了革命历史,又展现了新时代革命老区的发展变化,让红色文化通过国画艺术得以传承与弘扬。
1996年1月,关山月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委员,此时的他虽已年过八旬,却依然没有停下艺术创作的脚步。他始终认为,艺术是没有止境的,只要生命还在,就要为国画艺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直到2000年7月3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他的一生都在为国画艺术的传承与革新而奋斗。
关山月的一生,是与时代同行的一生,是为艺术献身的一生。他从寒门少年成长为国画大师,用坚韧与执着书写了个人的艺术传奇;他以笔墨为武器,在民族危难之际传递家国情怀,让国画成为时代的号角;他紧跟时代步伐,在新中国建设中不断革新创作题材与技法,为中国画的现代转型开辟了道路;他投身美术教育,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让岭南画派的精神薪火相传。
如今,关山月虽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作品依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他的艺术精神依然激励着无数美术工作者。从《江山如此多娇》的雄浑壮阔到《绿色长城》的生机盎然,从《新开发的公路》的时代气息到《革命摇篮井冈山》的红色情怀,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对时代的记录,都是对生命的赞美,都是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关山月用一生诠释了“艺术为人民、为时代”的深刻内涵,他的艺术人生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法,更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时代担当。在今天,当我们回望关山月的艺术之路,不仅是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国画大师,更是为了从他的艺术精神中汲取力量,让中国画艺术在新时代继续焕发生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书写更加壮丽的艺术篇章。
张占峰 2025年8月于京华云海轩
作者;张占峰
张占峰,生于北京,现任北京走近画家编辑部主编,是中国书画艺术领域颇具影响力的资深编辑与研究者。多年来,他在美术评论领域颇有建树。他深耕此域,笔耕不辍,曾为诸多美术名家撰写评论文章,篇数颇丰。其评论既具专业洞察,又能精准捕捉作品特质,在业内积累了一定影响,是美术评论界值得关注的研究者。 以专业视角与深厚积淀,在艺术出版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风格与行业影响力。其职业生涯以艺术出版为核心阵地,深耕细作多年。
期间,他主编和编著了《传承-中国书画精品》《走近画家》《大家风范》《中国当代画坛精品集》等系列画集,以及《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中国当代名家画集》等多部精装画集。 这些作品均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荣宝斋出版社等国内顶尖艺术出版机构出版,累计编辑及主编艺术著作、画集逾百部,发行总量近一百多万册。 所编著的作品涵盖中国书画理论研究、名家作品集、美术评论等多元范畴,既注重学术深度的挖掘,又兼顾艺术表现力的呈现,实现了专业性与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因其编著作品突出的文化价值与广泛的艺术影响力,多部被中国国家图书馆列为馆藏图书,成为研究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文献资源,为推动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承、研究与传播作出了切实而深远的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