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才发现,小时候粘着妈妈的和不粘着的小孩,长大后截然不同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妈,你为什么从来不理解我?"

15岁的林轩愤怒地摔门而出,留下林慧敏一个人呆立在客厅里。

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次母子大战了。作为资深心理咨询师的林慧敏,能够轻松处理各种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却在自己儿子面前屡屡败下阵来。

林慧敏望着墙上那张童年照片——照片里,3岁的她独自站在一旁,而5岁的慧婷正紧紧抱着母亲的腿。

那一刻,她突然意识到一个被忽略了四十多年的真相...



林慧敏拿起手机,翻到和妹妹的聊天记录。她的手指在屏幕上停留了很久,脑海中回想着刚才和林轩的争吵。

起因很简单——林轩想和同学去看演唱会,她觉得时间太晚不安全,建议他选择下午场次。结果儿子一听就炸了,说她永远不理解他,永远只会用大人的逻辑来要求他。

"我就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吗?你总是觉得你是对的!"林轩当时红着脸喊道。

林慧敏试图解释她的担心,但林轩根本不听,直接摔门走了。

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周都要上演一次。有时候是因为学习,有时候是因为交友,有时候甚至只是因为吃什么早餐这样的小事。

林慧敏不明白,自己明明是为了儿子好,为什么总是换来他的抵触?

她想起上周末的家庭聚会。

那天,妹妹林慧婷带着12岁的儿子小宇过来。一进门,小宇就主动和每个人打招呼,然后乖巧地帮忙摆碗筷,还贴心地给奶奶捶背。

"小宇真懂事。"母亲周玉兰笑得合不拢嘴。

而林轩呢?从进门到吃饭结束,全程低头玩手机。林慧敏叫他帮忙,他头也不抬地说:"等一下。"等一下变成了一直等,最后还是小宇主动过来帮忙。

最让林慧敏尴尬的是,吃饭时小宇主动给每个人夹菜,还会观察大家的表情,适时地调节气氛。而林轩除了埋头吃饭,几乎不参与任何交流。

"轩轩,你怎么不说话?"周玉兰关心地问。

"没什么好说的。"林轩依然盯着手机。

林慧敏当时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作为心理咨询师,她太清楚青春期孩子的特点了,但这种理论知识在面对自己儿子时似乎完全失效。

饭后,林慧敏忍不住向慧婷请教:"你是怎么教育小宇的?他怎么这么懂事?"

慧婷正在厨房洗碗,听到这个问题笑了:"姐,其实我也没什么特别的方法,就是从小陪伴多一些,有什么事情我们都会好好聊聊。"

"聊聊?"林慧敏有些不解,"聊什么?"

"什么都聊啊。他在学校遇到的开心事、烦心事,喜欢的明星,讨厌的老师,甚至包括他对我和他爸的看法。"慧婷一边洗碗一边说,"前两天他告诉我,班里有个女同学很漂亮,他有点喜欢,还问我该怎么办呢。"

林慧敏愣住了:"他连这种事都跟你说?"

"为什么不能说?"慧婷回过头看着姐姐,"喜欢一个人是很正常的事情啊。我告诉他,喜欢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这样才配得上对方。"

"然后呢?"

"然后他就更努力学习了,还报了个书法班,说要培养点才艺。"慧婷的语气里满是骄傲。

林慧敏心中五味杂陈。她想起上个月林轩因为早恋问题被班主任叫家长的事。当时她试图和儿子沟通,想了解他的想法。

"轩轩,妈妈想和你聊聊关于恋爱的事。"她当时小心翼翼地开口。

林轩立刻警惕起来:"你想说什么?"

"我想了解你的想法,看看妈妈能帮你什么。"

"你不懂。"林轩冷冷地说了三个字,然后就回房间了。

现在想起这个对比,林慧敏内心充满了挫败感。同样是母亲,为什么慧婷能和儿子无话不谈,而她却被排除在外?

她开始回想自己和慧婷的童年。

记忆中,慧婷确实从小就很黏母亲。不管母亲去哪里,慧婷都要跟着,像个小尾巴一样。即使到了上学年龄,慧婷也总是拉着母亲的手不肯松开。

林慧敏还记得慧婷第一天上幼儿园的情景。那个小丫头抱着母亲的腿哭得撕心裂肺,说什么都不肯进教室。最后还是母亲在幼儿园陪了半天,慧婷才勉强同意。

而自己呢?同样是第一天上幼儿园,她主动松开母亲的手,背着小书包就走进了教室。老师还夸她勇敢独立。

当时大人们都说她比妹妹懂事,比妹妹坚强。林慧敏也一直为此感到骄傲。

但现在,当她看到慧婷和小宇之间那种自然而亲密的母子关系时,内心深处却涌起一种说不出的酸涩。

林慧敏走到书房,翻出了一些童年的照片。

一张张翻看着,她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几乎所有的合照中,慧婷都是贴着母亲的,而她总是站得稍微远一些。

有一张照片特别明显——那是她们6岁和4岁时在公园拍的。慧婷紧紧抱着母亲的胳膊,小脸贴在母亲的怀里,而她则站在旁边,双手背在身后,表情虽然在笑,但眼神中有种说不出的疏离感。

还有一张是她们生病时的照片。慧婷发烧躺在床上,母亲坐在床边喂她喝水,那个画面温馨极了。而她生病的照片呢?她独自坐在床上看书,母亲只是站在门口,两人之间隔着好几米的距离。

这些细节她以前从来没有注意过,现在看来却格外刺眼。

林慧敏想起自己做母亲后的情景。

林轩还是婴儿时,她对育儿书籍倒背如流,严格按照科学方法喂养。孩子哭闹时,她会理性分析是饿了、困了还是需要换尿布,然后采取相应措施。

她很少单纯地抱着孩子,享受那种肌肤相亲的温暖。即使抱着,也总是有目的性的——要么是为了哄睡,要么是为了喂奶。

她记得林轩刚学会走路时,摔倒了会看向她。但她的第一反应不是立刻跑过去抱起来,而是鼓励他:"轩轩真棒,自己站起来!"

林轩确实会自己站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继续玩。当时她还为儿子的坚强感到骄傲。

但现在想想,那个小小的孩子,在摔倒的瞬间,真正需要的可能不是鼓励,而是妈妈的拥抱和安慰。

再看慧婷,她当初带小宇时完全是另一种状态。她喜欢长时间地抱着孩子,对着他唱歌说话,即使孩子听不懂。她会因为孩子的一个微笑而激动不已,会因为孩子的不舒服而焦虑得睡不着觉。

小宇摔倒时,慧婷总是第一时间跑过去,先抱抱安慰,再检查有没有受伤。那种全身心的投入和情感连接,林慧敏从来没有体验过。

林慧敏放下照片,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作为心理咨询师,她当然知道依恋理论。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婴儿期的依恋关系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人际关系模式。

依恋类型分为四种: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和混乱型。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与照顾者的互动中得到稳定的回应,长大后更容易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常常因为照顾者的情感不可得或拒绝而学会自我保护,表面上看起来很独立,但内心深处害怕亲密。

从专业角度分析,慧婷明显是安全型依恋,而她自己...很可能是回避型依恋。

这个认知让林慧敏心情复杂。一方面,她为自己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而感到释然;另一方面,她也为自己可能在无意中对林轩造成同样的影响而感到内疚。

她想起林轩小时候的一些细节。

3岁时,林轩从楼梯上摔下来,膝盖破了皮,血流不止。但他没有哭,只是安静地坐在地上看着自己的伤口。



林慧敏当时还夸他勇敢,现在想来,一个3岁的孩子摔得那么严重却不哭,这正常吗?

5岁时,林轩发高烧,她要带他去医院。林轩坚持说自己能走,拒绝让她抱。结果走到半路就晕倒了。

当时她以为儿子只是性格坚强,现在才明白,这种过度的"独立",恰恰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林慧敏突然想到,自己在处理来访者问题时,经常会追溯他们的童年经历,分析早期依恋关系对其成年后心理状态的影响。但她从来没有用同样的视角审视过自己。

专业上的盲区,往往出现在最接近自己的地方。

就在这时,林轩推门进来了。他看到母亲还坐在客厅里,表情有些意外。

"妈,你还没睡?"

"轩轩,过来坐一下,我想和你聊聊。"林慧敏努力让自己的语气温和一些。

林轩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过来。不过他选择坐在离母亲较远的单人沙发上。

"你对我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吗?"林慧敏直接问道。

"没有啊。"林轩低着头,手指无意识地摆弄着沙发套,"就是觉得...你总是像个心理医生一样跟我说话。"

这句话让林慧敏心中一痛。

"什么叫像心理医生一样?"

"就是...很理性,很客观。"林轩抬起头看着她,眼神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委屈,"你总是在分析我的行为,告诉我应该怎么做,但从来不问我想要什么。"

林慧敏愣住了。她回想起平时和儿子的对话,确实如此。

当林轩告诉她学校的烦心事时,她的第一反应是分析问题的原因,然后给出解决方案。

当林轩表达某种情绪时,她习惯性地从心理学角度解释这种情绪的成因和意义。

她以为这样的沟通方式很专业,很有效,却没想到在儿子眼中,这种方式冷冰冰的,缺乏情感温度。

"那你希望我怎么跟你说话?"林慧敏小心翼翼地问。

"我也不知道。"林轩想了想,"就是...能不能像小宇妈妈那样?她总是会抱抱小宇,会关心他今天开不开心,而不是只问学习怎么样。"

林慧敏的心被狠狠地撞击了一下。

"轩轩,如果我现在抱抱你,你会觉得奇怪吗?"

林轩脸红了,但还是点点头:"会有点。"

"为什么?"

"因为你从来不这样做。"

这句话如当头棒喝。林慧敏突然意识到,她正在重复着自己童年的模式——疏离、理性、缺少情感表达。

而这种模式,正在传递给下一代。

"轩轩,妈妈想跟你道歉。"林慧敏的声音有些颤抖。

"道歉什么?"

"道歉我没有给你足够的拥抱,没有充分地关心你的感受。"林慧敏看着儿子,"我一直以为用理性的方式教育你是对的,却忽略了你情感上的需求。"

林轩看着母亲,眼中闪过一丝意外。这是他第一次看到母亲如此真诚地承认错误。

"妈妈,其实...我也有问题。"林轩犹豫地说,"我有时候也不知道该怎么跟你表达我的想法。"

"为什么?"

"因为我觉得你可能不会理解。"

"那现在呢?你愿意试着告诉我吗?"

林轩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慢慢开口:

"其实我今天想去那个演唱会,不只是因为喜欢那个歌手。主要是因为我暗恋的那个女孩也会去,我想...想找机会和她说话。"



林慧敏的心跳加速了。这是林轩第一次主动跟她分享内心的秘密。

"能跟我说说那个女孩吗?"她努力控制着声音中的激动。

"她叫陈思雨,很温柔,学习也很好。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跟她说话。"林轩的脸越来越红,"我怕她觉得我很笨。"

"为什么觉得自己笨?"

"因为每次见到她,我就紧张得说不出话来。上次她问我借笔,我紧张得连笔都找不到了。"

看着儿子羞涩的表情,林慧敏心中涌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母性温柔。

"轩轩,你知道吗?喜欢一个人会紧张是很正常的。这说明你很在乎她。"

"真的吗?"

"当然。妈妈年轻时喜欢你爸爸,也是这样紧张。"林慧敏想起自己青春期时的羞涩,"你想要妈妈教你怎么和女孩子相处吗?"

林轩眼睛一亮:"你愿意教我?"

"当然愿意。"

那一刻,林慧敏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儿子终于愿意向她求助了,愿意和她分享内心的秘密了。

她想起慧婷曾经说过的话:小宇有什么心事都愿意跟她说。

现在,她也拥有了这样的时刻。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母子俩聊了很多。林轩告诉她学校里的趣事,同学之间的小矛盾,还有对未来的一些想法。

林慧敏惊讶地发现,当她不再用心理医生的身份去分析和指导,而是单纯地倾听和理解时,儿子变得格外健谈。

"妈妈,我们为什么以前不这样聊天?"临睡前,林轩问道。

"因为妈妈以前不知道该怎么聊。"林慧敏诚实地回答,"但是从今天开始,我们可以经常这样聊,好吗?"

"好。"林轩点点头,然后有些腼腆地说,"妈妈,我可以抱抱你吗?"

林慧敏的眼泪瞬间涌了出来。她张开双臂,紧紧地抱住了儿子。

这是她们母子之间最真挚的一次拥抱。

第二天,林慧敏的内心依然被昨晚的对话深深震撼着。她开始反思自己的童年,想要找出问题的根源。

中午时分,她鼓起勇气拨通了母亲的电话。

"妈,我想问你一些关于我们小时候的事情。"

电话那头的周玉兰沉默了几秒,"怎么突然问这个?"

"轩轩最近的状况让我想起很多事。妈,我记得小时候慧婷总是黏着你,而我..."

"你啊,从小就独立。"周玉兰的声音里带着一丝苦涩,"你三岁就不愿意我抱,总是说'妈妈忙,我自己来'。"

林慧敏心头一震。她想起那些模糊的记忆片段——母亲总是很忙,父亲常年出差,而她总是一个人在角落里玩积木。

"可是慧婷不一样,她..."

"慧婷是老二,我那时候已经不那么忙了。"周玉兰的声音越来越小,"而且..."

"而且什么?"

电话里传来一阵长长的沉默。林慧敏能听到母亲急促的呼吸声,仿佛在犹豫要不要说下去。

"妈?"

"慧敏,有些事情我一直没跟你说..."周玉兰的声音开始颤抖,"你小时候,我其实..."

就在这时,电话里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妈妈,我来了!"是慧婷的声音。

"妈?发生什么事了?"林慧敏紧张地问。

"慧敏,我...我得先挂了,慧婷来了。改天我们再聊。"

"妈,你别挂!你刚才要说什么?"林慧敏的声音变得急切。

嘟嘟嘟——电话被挂断了。

林慧敏握着手机,心跳如鼓。母亲刚才欲言又止的话让她感到不安。什么事情母亲隐瞒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提到她小时候,母亲的语气变得如此古怪?

她快速在脑海中搜索着童年的记忆碎片。突然,一个被遗忘已久的画面闪过——那是她四岁生日那天,母亲抱着慧婷在厨房忙碌,而她独自坐在客厅的小椅子上,手里拿着一块小小的生日蛋糕...



那一天,发生了什么?

林慧敏的手开始颤抖。作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她太了解童年创伤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了。如果母亲真的隐瞒了什么...

手机突然响起,是慧婷打来的。

"姐,你刚才给妈打电话了?她现在情绪很不对劲,一直在客厅里走来走去,嘴里念叨着什么'当年的事'..."

林慧敏的血液瞬间凝固了。

"慧婷,妈妈到底在说什么?"

"我也听不清楚,但是...姐,她刚才提到了一个名字。"

"什么名字?"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