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道德经》“第一章”仅81字,却被称为“万经之首”?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先生,这区区八十一字,当真胜过孔圣三千弟子所学?"

函谷关下,关令尹喜手持竹简,目光中满含疑惑。眼前这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正是那位被后世尊为"太上老君"的李耳。此时的他,刚刚完成了那部震古烁今的《道德经》。

老子轻抚胡须,淡然一笑:"尹喜啊,你可知《易经》有言'大道至简'?天下最深奥的道理,往往藏在最朴素的语言里。"

这话并非虚言。史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离别时感叹:"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老子,其犹龙邪!"连至圣先师都如此推崇的智慧,究竟藏在哪里?

答案就在《道德经》开篇那八十一个字中。历代修道之人都知道一个秘密:这八十一字包含了整部五千言的精髓,甚至可以说是整个道家思想的基因密码。王弼注、河上公解、马王堆帛书,无数版本的《道德经》传世,可这开篇八十一字却从未有过一字之差。

为何区区八十一字,能让后世无数圣贤奉为"万经之首"?其中到底隐藏着怎样惊天动地的秘密?



话说那日,老子正在函谷关下的一处茅舍中静坐。关令尹喜恭敬地跪在一旁,手中捧着刚刚抄录完成的竹简。他小心翼翼地将竹简展开,目光落在开篇的八十一个字上,眉头微蹙。

"先生,"尹喜轻声问道,"弟子愚钝,这开篇之语,似乎与后文相比,过于简略。您老人家为何要将如此深奥的道理,压缩在这短短数语之中?"

老子缓缓睁眼,目光如深潭般宁静。他伸手抚摸着胡须,淡然一笑:"尹喜啊,你可知道,天地之间最简单的,往往也是最复杂的?"

尹喜不解,只得摇头。

老子起身,走到窗前,望向远山。"你看那远山,从这里望去,不过是一道青色的轮廓。可若你真正走近,却发现山中有谷,谷中有溪,溪畔有花,花间有蝶。一山之中,包罗万象。"

"可是先生,"尹喜仍有疑惑,"这八十一字,如何能包含整部道德经的精髓?"

老子转身,目光深邃:"尹喜,你且细听。这八十一字,如同一粒种子,看似渺小,却能长成参天大树。种子虽小,却已包含了整棵树的全部信息。"

他重新坐下,指着竹简上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你可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尹喜沉吟片刻:"先生是说,能够用言语表达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不错。"老子点头,"世人总想用语言文字来定义万事万物,却不知语言文字本身就是有限的。真正的道,超越了一切言语概念。我用这第一句,就已经为整部经文定下了基调——凡是能说出来的,都不是真正的道。"

说到这里,老子忽然停下,望向窗外。只见一只蝴蝶正在花间飞舞,时而停留,时而起飞,自由自在。

"你看那蝴蝶,"老子指着窗外,"它可曾思考过什么是飞翔?它可曾定义过什么是美丽?它只是按照自己的本性在生活,这就是道。可一旦我们说'蝴蝶在飞',这个'飞'字就已经把蝴蝶的自由给束缚了。"

尹喜恍然大悟:"所以先生说'道可道,非常道',是在告诫我们不要被语言文字所迷惑?"

"正是如此。"老子满意地点头,"可你又要问了,既然道不可说,我为何还要著述五千言?"

尹喜确实正想问这个问题,没想到被老子提前说出。



老子哈哈大笑:"正因为道不可说,所以才要说。正因为道不可名,所以才要名。这看似矛盾,实则是大智慧。"

他起身走到墙边,那里悬挂着一幅太极图。"你看这阴阳鱼,黑中有白,白中有黑。有和无,说和不说,都是相对而生的。我说道不可说,这本身就是在说道。这就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含义。"

尹喜眼中闪过一道光芒:"先生的意思是,这八十一字不仅仅是在讲道理,更是在展示一种思维方式?"

"孺子可教。"老子欣慰地看着他,"这八十一字,就像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无数扇门。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无穷的意味。"

此时,茅舍外传来阵阵鸟鸣。老子侧耳倾听,若有所思。

"听,"老子轻声说道,"那鸟儿的叫声,是在说什么?是在表达快乐?还是在传递信息?亦或是在呼朋引伴?"

尹喜仔细聆听,却不知如何回答。

"你听不懂,对吧?"老子笑道,"可是鸟儿之间却能够彼此理解。这就说明,真正的交流不需要复杂的语言。大道亦是如此,它的语言是天地万物共同的语言,不需要人为的定义和解释。"

他重新坐下,继续讲解:"'名可名,非常名。'这第二句,是在告诉世人,一切概念、定义、标签,都是相对的、有限的。真正的实相,超越了一切名相。"

"你看这茅舍,我们叫它'茅舍'。可在鸟儿眼中,它可能是个障碍物;在蚂蚁眼中,它可能是座大山;在风眼中,它可能是个阻挡。哪一个才是它的真名?"

尹喜思考着:"先生是说,万物本来没有固定的名称?"

"万物本来没有名称,名称都是人赋予的。而人的认知又是有限的,所以这些名称也必然是有限的。"老子深深地看着尹喜,"可是世人往往被这些名称所迷惑,以为名称就是事物本身。"

"就像这竹简上的'道'字,它只是一个符号,真正的道,岂是这个符号能够包含的?可是人们看到'道'字,就以为自己理解了道。这就是'名可名,非常名'要破除的迷执。"

尹喜若有所悟,但仍有困惑:"那么先生,既然名称都是虚妄的,我们为何还要使用它们?"

老子微笑着反问:"你现在不是正在使用名称与我对话吗?没有'先生'这个称呼,没有'困惑'这个词汇,你如何表达你的疑问?"

"这就是名称的妙用。虽然它们不是真实,但它们是必要的工具。就像渡河需要船只,船只不是目的地,但没有船只就无法到达彼岸。"



"关键在于,用完船只要懂得舍弃。执着于名称,就像抱着船不肯下来一样。"

老子起身,在室内缓缓踱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两句,道出了宇宙生成的根本秘密。"

"在天地生成之前,一切都处于无名的状态。那时没有分别,没有对立,没有你我,没有是非。这就是'无名天地之始'。可是一旦天地生成,万物分化,各种名称就产生了。山叫山,水叫水,天叫天,地叫地。这就是'有名万物之母'。"

尹喜听得入神,仿佛看到了宇宙初开时的景象:"那么先生,这'无名'和'有名',哪一个更重要?"

"都重要,也都不重要。"老子的回答让尹喜更加困惑,"无名是根,有名是用。没有根,就没有用;没有用,根也就失去了意义。"

"就像这棵树,"老子指着窗外的一棵古槐,"它的根深埋在土中,看不见,摸不着,可以说是'无名'的。可是正因为有了根,才有了枝叶花果,才有了我们看得见的树。根和树,你能说哪个更重要吗?"

"同样,道在无名的状态下是根本,在有名的状态下是显现。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尹喜渐渐明白:"所以这两句话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要同时把握无和有两个层面?"

"正是如此。"老子欣慰地点头,"这就引出了下面的修行方法:'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里的'欲',不是指普通的欲望,而是指有所求、有所执的心态。'无欲'就是无所求、无所执的心态;'有欲'就是有所求、有所执的心态。"

"'常无欲,以观其妙',是在教导修行者如何进入虚无的境界。在无欲的状态下,心如明镜,能够观察到道的微妙运作。这种微妙,不是用眼睛看到的,不是用耳朵听到的,而是用心灵感受到的。"

老子走到一盆清水前,轻轻地将手指伸入水中:"你看这水,平静的时候,能够清楚地映照万物。可一旦有了波动,影像就变得模糊。人心也是如此,只有在无欲的状态下,才能清楚地观察到道的真面目。"

"'常有欲,以观其徼',则是教导修行者如何在有为中把握无为。'徼'是边际、界限的意思。在有欲的状态下,可以观察到道的边际,也就是道在现象界中的显现。"

"这并不是说要沉沦于欲望,而是说要在参与世事的同时,保持对道的觉察。不离世间,不住世间。这是真正的大乘之道,既不逃避现实,也不被现实所束缚。"

尹喜深深吸了一口气:"先生的意思是,修道者既要能够超越,也要能够入世?"

"超越而不脱离,入世而不沉沦。"老子的声音变得更加深沉,"这就是道的中道精神。不走极端,不偏不倚,在动态中保持平衡。"

"你看那太极图,阴阳鱼在不停地旋转,可整个图形却保持着完美的平衡。这就是道的运行方式——在变化中保持不变,在不变中蕴含变化。"

黄昏时分,茅舍内的光线变得柔和。老子重新坐下,目光落在竹简的最后一句上: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最后一句,是对前面所有内容的总结。'此两者',指的是有和无,有名和无名,有欲和无欲。虽然它们表面上是对立的,名称也不同,但实际上都来源于同一个根本。"

"这个根本,我们称之为'玄'。玄是什么?玄就是深远、幽深、奥妙的意思。它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既不是有名,也不是无名;既不是有欲,也不是无欲。它超越了一切对立,包含了一切可能。"



老子的声音变得更加神秘:"'玄之又玄',是说这种玄奥还有更深层的玄奥。就像剥洋葱一样,剥掉一层还有一层,永远剥不完。这不是说道有多么复杂,而是说道的深度是无限的。"

"'众妙之门',是说这种玄奥是一切奥妙的入口。掌握了这个入口,就能够理解一切现象的本质。这就像掌握了数学的基本公理,就能够推导出所有的数学定理一样。"

尹喜眼中满含敬畏:"先生,您这八十一字,真是包罗万象,无所不含。"

老子摇头:"不是包罗万象,而是指向了万象的源头。这八十一字本身什么都不是,它们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重要的不是手指,而是月亮。"

"可是,"老子的语气忽然变得深沉,"这八十一字为何能够指向那个源头?为何能够成为众妙之门?这其中还有更深层的奥秘。"

窗外,夕阳西下,茅舍内被染成一片金黄。尹喜静静地消化着这些话语,忽然问道:"先生,这八十一字当真含了如此深奥的智慧?"

老子点点头,目光望向远方:"尹喜啊,你现在所领悟的,不过是冰山一角。这八十一字的真正奥秘,远比你想象的要深远得多。"

他缓缓转过身来,神情变得格外凝重,似乎要说出什么极为重要的话语。

"尹喜,你可知这八十一字为何能被后世尊为'万经之首'?"老子忽然站起身来,目光深邃如古井,"世间经典浩如烟海,《周易》六十四卦,《诗经》三百零五篇,佛经八万四千法门,为何独独这八十一字能够统领群经?"

尹喜屏息凝神,他感觉即将听到一个惊天秘密。

老子的声音变得庄重而神秘:"其中有三重天机,历代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参透。第一重关乎..."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