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事业,犹如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一代又一代地质人前赴后继,将青春与汗水洒在祖国的山川大地。如今,接力棒交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新人手中,他们就是初为地质人的新力量。
这些初入地质行业的年轻人,或许刚从校园走出,带着对地质世界的懵懂与好奇;或许是中途转型,怀揣着对未知领域的勇气与决心。他们踏上这条路,有的源于儿时对山川岩石的痴迷,有的是被地质前辈们艰苦卓绝却意义非凡的事迹所感召。不管出于何种缘由,他们已然站在了地质事业新征程的起点。
青海分院 韩带
怀揣着对山川大地的好奇与探索未知的憧憬,我踏进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的大门,欣然奔赴青海野外一线。初入高原,强烈的高原反应与陌生环境带来的不适感如影随形。但在部门前辈的悉心关怀下,我逐步克服困难,不再畏惧野外的日晒雨淋,反而对每一次岩层露头、每一组地质数据充满好奇。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我对这份“与岩石对话、与山河为伴”的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也在实践中收获了成长与感悟。
从“纸上谈兵”到“脚下求真”
野外是地质人的“主战场”,也是我认知转变最大的地方。置身野外实际工作中,我发现理论与实践完全不同,在校期间学习的地质构造、岩石矿物等知识,总停留在课本与实验室的标本中,而真正走进野外,面对连绵的群山、复杂的地层露头,我却一时不知如何下手。幸运的是,前辈们总能耐心指导,带教师傅会蹲在岩石旁,手把手教我识别矿物的解理与光泽,不同的矿物呈现出什么样的形态,以及取样时地质锤敲打的力度。前辈们分享他们多年积累的野外经验,比如根据植被分布判断岩层走向,在复杂的地形中保护设备与自身安全,让我明白“地质数据源于脚下”,地质工作的核心是“脚下沾泥、手中见真章”。前辈们毫无保留地帮助,像一盏灯照亮了我探索的路,也让我感受到英雄地质队大家庭的温暖。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
过去在学校,我多是被动接受知识,而踏入工作岗位后,地质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我必须主动探索、主动成长。入职这些天,我已逐渐适应了地质工作的节奏。一方面,深深折服于前辈们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另一方面,也在耳濡目染中,完成了从 “跟在后面学” 到 “试着自己做” 的转变。如今的我,已经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野外记录与标本采集任务。未来我会继续以“多问、多学、多跑”的态度,在野外实践中积累经验,在数据整理中打磨专业,努力从“新人”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地质人,用脚步丈量大地,用专业守护国家能源资源安全。
从“畏惧艰辛”到“拥抱热爱”
入职前,我对地质工作的艰辛只有模糊的认识,直到真正扎根野外,才切身感受到其中的挑战。在高海拔、强紫外线的环境下,背着20斤的工具包爬山越岭,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高原反应引发的头痛与汗水浸透衣服后结成的盐渍,都是工作的日常。但这些困难,都在一次次小成就中被化解。当和团队一起完成填图任务,当看着零散的数据拼成完整地质图,当成功采集到关键的化验样品,成就感油然而生。更难忘的是夜晚时分,大家一起边做饭边讨论工作难题,饭菜香气里满是并肩作战的温暖。如今,我不再畏惧野外的艰苦,反而对每一次勘探充满期待,真正拥抱这份“与山河为伴”的工作。地质工作的价值,正是在这样“苦”与“累”的磨砺中沉淀——每一份精准的地质资料,都可能为后续的资源勘探、工程建设提供关键依据,这份责任让“辛苦”有了更厚重的意义。
对于我们青年人来说,扎根基层,犹如沙棘扎根沙漠,基层环境虽然相对艰苦,天地却无比广阔。今后,我将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向地质前辈和地质楷模学习,将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牢记心中,把英雄地质队员“八字品格”付诸实践,努力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贡献自己的力量,让青春之花在祖国的地质事业中绚丽绽放。
(导师:王军伟)
来源:英雄地质队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