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永清是江西贵溪人。他报考黄埔军校时遇到经济困难,向叔父桂玉壶借了40银元作为盘缠。这笔钱帮助他顺利入学,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
桂永清军校毕业时,因表现出色受到教官何应钦的器重。在随后的军旅生涯中,他通过参与多场重要战役积累战功,职务从最初的营长逐步晋升为旅长。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最终被任命为海军最高指挥官,执掌海军总司令要职。
桂永清性格专横,行事作风嚣张,在军中树敌不少。同僚们对他积怨已久,多次向蒋介石举报他管理部队松散、藐视军队纪律。蒋介石曾数次撤销他的职务,但出人意料的是,他总能东山再起,再次获得重要职位。这种反复起落的情况,在当时国民党高层中颇为罕见。
桂永清长期混迹于官场,深谙逢迎讨好之道。他精通如何揣摩上级心思,擅长用各种手段博取领导欢心。在仕途生涯中,他将这套官场生存法则运用得游刃有余,成为其步步高升的重要依仗。
1932年蒋介石在南京组建复兴社期间,桂永清担任该组织训练处处长一职,跻身核心成员"十三太保"之列。这位黄埔系将领经常公开颂扬蒋介石,将其与德国元首相提并论:"正如希特勒带领德意志走向复兴,我们有蒋校长这样的领袖,只要全体同仁同心协力,中华民族的复兴指日可待。"这种言论充分展现了当时国民党内部对蒋介石的个人崇拜风气。
1935年,国民政府组织了一场特殊的童子军检阅活动。当时东北地区已被日军占领,大批流亡学生辗转来到上海。蒋介石亲自出席检阅仪式,由桂永清负责具体检阅工作。这些青少年原本是东北地区的童子军成员,在失去家园后获得国民政府安置。
桂永清在检阅满洲代表队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深受触动。这支队伍人数寥寥,孩子们个个神情萎靡,毫无生气。面对此情此景,这位将领突然情绪失控,当场放声痛哭。他泪流满面地走到队列前,向这些孩子说着鼓励的话语。受到感染,原本无精打采的孩子们也纷纷跟着哭了起来。
面对同僚的询问,桂永清解释了情绪失控的原因。他提到满洲被日军占领时的惨状,描述了东北百姓在侵略者统治下的悲惨遭遇。
听到这个消息,蒋介石眼眶泛红。桂永清心系国家安危的军人品格深深打动了他。蒋介石对身边将领感叹道:"永清不愧是黄埔军校的典范!"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英国政府向中国移交了一批退役军舰。当时担任重庆国民政府海军接收工作的桂永清,在办理交接手续时主动与英方海军将领保持密切往来。这些外交接触为他日后在军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桂永清虽然缺乏海军专业背景,却意外被任命为海军最高指挥官。面对外界质疑,他公开表态:"即便海军全军覆没,仅剩我一人,也绝不放弃抵抗。"这番言论展现出他誓死作战的决心。
1948年10月30日,东北战场战况激烈。解放军部队与国民党军刘玉章麾下的第52军展开激战。在此关键时刻,国民党海军将领桂永清接到命令,立即率领"重庆号"军舰赶赴东北海域。该舰的主要任务是提供火力支援,确保第52军部队能够安全撤离战场。
解放军部队对52军形成严密包围圈,密集炮火持续压制敌军。面对战场态势,海军司令桂永清出于保全舰队的考虑,下令所有军舰在战区外围待命,避免与解放军正面交火。这一决策使海军力量未能对被困友军提供有效支援。
刘玉章紧急发出电报质问:"舰队抵达营口已超过24小时,为何仍未靠岸?"
桂永清明确表示,军舰目前由他本人直接掌控,正在安排相关事宜准备驶入港口。
11月1日当天,重庆号军舰依然停泊在原先位置没有移动。与此同时,招商局所属的小型货轮与一艘军用登陆艇先后进入港口。
发现江面出现船只后,刘玉章立即下令部队登船撤离。此时解放军追击部队已逼近岸边,随时可能发起进攻。
52军士兵们拼命冲向渡船,动作敏捷的幸运地登上甲板,动作稍慢的立刻陷入险境。随着震耳欲聋的炮火声响起,密集的爆炸瞬间吞噬了滞留在岸边的官兵。炮弹落点附近血肉横飞,痛苦的惨叫声此起彼伏,现场到处是残缺的肢体和重伤垂死的士兵。
桂永清当时在重庆号军舰上直接指挥作战。当他发现大批人员向军舰方向移动时,立即下令开炮射击。然而事后发现,这些被炮火击中的实际上都是己方部队的士兵。
52军士兵们愤怒指责桂永清背信弃义,竟然对友军部队发动攻击。官兵们情绪激动,纷纷用"忘恩负义"等激烈言辞表达不满,认为这种同室操戈的行为完全违背了军人道义。
桂永清尚未掌握战场实情,就匆忙向杜聿明和蒋介石报告战况。他声称解放军追击极为迅猛,部队被逼退至海岸线,若非海军及时支援,52军恐怕难逃覆灭命运。这番汇报明显带有邀功性质,刻意夸大了海军在撤退中的作用。
桂永清在军事指挥中犯下严重失误,这种错误本应受到严厉惩处。然而蒋介石并未对其追责,反而继续委以海军总司令重任。这一特殊安排持续到重庆号事件爆发,才最终改变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