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报道,2016年8月28日,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正式成立,这个从航空工业集团拆分出来的“独苗”,如今已成让美俄都关注的航发巨头。
短短8年,它从被轻视的“拖油瓶”,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顶梁柱”,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独立背后有深意
很多人觉得中国航发的独立就是简单的企业拆分,其实这事儿酝酿了十多年。在原来的航空工业集团里,航发业务总是要为飞机制造让路。造飞机能很快看到成果,一架架战机下线多有成就感,但搞发动机呢?十年磨一剑都算快的。
航空发动机门槛高得惊人,不光是烧钱,还得耗上十年八年才能出成果。在集团内部竞争中,它往往比不过那些见效快的整机项目。再加上航空工业摊子大,既要造歼20、运20这样的明星机型,又要管直升机和教练机,航发项目自然很难分到充足的预算。
国家层面早就看出了问题所在。航空发动机直接关系国防安全,涉及空军、海军航空兵的装备更新换代,不能再这样"散装"下去了。特别是看到美国普惠、GE这些公司在全球市场的垄断地位,我们更加意识到必须有自己的航发产业。
2016年,中国航发迎来大动作,航发业务彻底独立,成立了专门的集团公司。国资委拿70%控股,国管中心20%,老东家航空工业只保留6%,商飞占4%。这样既保证了国家绝对控制权,也保持了与相关企业的必要联系。
单干后的爆发式增长
独立带来的变化简直是脱胎换骨。以前要和飞机项目抢预算,现在整个集团就是为航发服务的,人财物都往这一个方向倾斜。据统计,中国航发成立后研发投入强度比独立前提高了近30%,这可都是真金白银的支持。
而且,以前开个会要协调七八个部门,现在三个部门就能拍板。专业的事情专业的人干,决策链条短了,效率自然就高了。
技术路线选择也更加聚焦了。独立前航发技术发展要迁就飞机项目需求,有时候出现"削足适履"的情况。独立后可以完全按照航发技术本身的发展规律来制定长远规划,从材料学、热力学、空气动力学等基础学科开始布局。
中国航发成立后,技术人员占比从30%提升到50%以上,还从国外引进了一批顶尖专家。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让年轻工程师能够在实际项目中快速成长。
最直观的成果就是产品井喷。涡扇10"太行"系列不断改进,从最初的涡扇10A到后来的涡扇10B、涡扇10C,推力从12.5吨逐步提升到14吨以上,可靠性也大幅提升。涡扇15"峨眉"横空出世,推重比达到10以上,最大推力接近18吨,性能直追美国F119发动机。
专门给歼35设计的涡扇19"黄山"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单台推力超过10吨,推重比达到11以上。这款发动机专门针对舰载机的特殊需求进行了优化,能够承受航母起降时的巨大冲击力,耐腐蚀性能也比陆基发动机强得多。
从"万国牌"到"纯血统"
回想独立前的日子,国产航发确实挺憋屈。歼20早期用的是俄罗斯AL-31发动机,歼11系列长期靠进口货撑着,就连教练机都得用外国心脏。那会儿有人打趣说,咱们的战机就像拼凑的"万国牌"玩具车,外表光鲜但心脏全是别人家的。
涡扇10"太行"的研发史更是一把辛酸泪。从上世纪80年代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院开始搞,参考了美国CFM-56发动机的总体架构,包括9级高压压气机、1级高压涡轮、2级低压涡轮等配置。但由于对数控系统理解不够深入,加上材料工艺水平限制,一直到2006年才勉强过关,中间经历了无数次失败。
2004年那次试飞差点出大事,歼11搭载涡扇10进行测试时,左边发动机突然熄火,飞机摇摇晃晃差点失控。还有一次发生了叶片断裂事故,已经投产的歼11B不得不回炉重造,重新换回俄制AL-31F发动机。
当时很多人心里犯嘀咕:咱们真能搞出靠谱的发动机吗?国外同行的嘲笑声更是让人憋屈。但研发人员没有放弃,默默排查一个又一个问题,从材料配方到加工工艺,从设计理念到测试方法,每个环节都反复优化。
转机出现在2009年,搭载新版涡扇10的歼11B试飞取得成功,军迷们从照片中发现发动机造型与以往的俄制AL-31F完全不同。那一刻,很多人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太行发动机终于出息了"成了当时最热门的评论。
有了专门的资源投入和技术攻关,涡扇10系列迅速成熟。歼20换上涡扇15后简直判若两机,以前用俄罗斯发动机时超音速巡航总被人诟病,现在不开加力也能稳稳超音速飞行,机动性和爬升率都有了质的提升。
产业链重构的连锁反应
中国航发的独立不仅改变了自身,还带动了整个航空产业链的升级。以前国产航发产业链不完整,关键部件和材料大量依赖进口。独立后开始有意识培育国产供应链,推动了一大批专业化企业发展。
在高温合金领域,中国航发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完整产业链。现在国产高温合金性能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成本却只有进口产品的一半。供应链本土化的好处不仅是省钱,更重要是不怕被卡脖子。
智能制造方面也有突破。中国航发建设了多个数字化工厂,以前全靠老师傅手工打磨的精密零件,现在用机器精确加工。生产效率提高40%以上,产品合格率超过98%。
中国航发的崛起也打破了全球航发市场的垄断格局。以前美国GE、普惠和英国罗罗把市场分得死死的,一台发动机卖几千万美元还得看脸色。现在有了国产竞争对手,不仅价格降下来了,服务也更贴心了。
8年来的发展证明,当初的"分家"决定是完全正确的。中国航发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道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有时候分开干反而能各自精彩。
中国航发从昔日的“拖后腿”到如今的“硬担当”,这一转变不仅赢得对手尊重,也意味着中国航空工业正走向黄金时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