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赐众臣一个西瓜,但不让用刀切,刘伯温一招让他拍案叫好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和文字均不涉及真实人物和事件。

"朕今日要与众爱卿分享这个西瓜,但有一个条件。"朱元璋的声音在太和殿内回荡,众臣不禁面面相觑。

龙案上那个硕大的西瓜翠绿诱人,散发着阵阵清香,在这炎炎夏日里格外引人注目。

"不许用刀,不许用任何利器,还要让在场每个人都能品尝到。"皇帝的话音刚落,殿内便陷入了死寂般的宁静。

这看似简单的要求,背后隐藏着什么玄机?



01

大明王朝建立的第七个年头,京城正值酷暑难耐的时节。

太阳像个火球一样悬在半空,连风都是热的。

皇宫里的石板被晒得滚烫,就连那些平时威风凛凛的禁卫军,此时也是汗如雨下。

御书房内,朱元璋正伏案批阅奏章。

他穿着一件薄薄的龙袍,额头上也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这位开国皇帝的脸色并不好看,眉头紧锁,时不时发出几声冷哼。

桌案上堆积如山的奏章让朱元璋心烦意乱。

有的是各地官员汇报政务,有的是边境将领请求增兵,还有的是各部尚书奏请调度钱粮。

每一份奏章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什么猫腻。

"这些人,一个个都在打什么算盘?"朱元璋放下手中的奏折,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创业容易守业难,这句话他现在体会得格外深刻。

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那些兄弟,如今个个都成了封疆大吏,手握重兵。

虽说君臣名分已定,可人心这东西,谁又能完全看透呢?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太监王福贵的声音:"皇上,刘大人求见。"

朱元璋眼中闪过一道精光。

刘伯温,这个当初帮他夺得天下的首席谋士,如今已年过六十,满头白发,可那双眼睛依然深邃如海。

这个人的智慧让朱元璋既敬佩又忌惮。

"宣他进来。"

刘伯温步履稳健地走进御书房,对着龙椅深深一拜:"老臣参见皇上。"

"刘爱卿请起。"朱元璋的语气听起来很和气,可刘伯温却从中听出了一丝微妙的变化。

他在朝中浸淫多年,对皇帝的脾气摸得一清二楚。

"皇上可是为边境军务烦心?"刘伯温直入主题。

朱元璋点点头,却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仔细打量着这位老臣。

刘伯温虽然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那双眼睛依然锐利如鹰。

只是,这双眼睛里到底在想什么,朱元璋有些看不透了。

"北方蒙古部落近日颇有异动,南边几个土司也不太安分。"朱元璋缓缓开口,"朕在想,是不是该调动一些兵马。"

刘伯温思索片刻,道:"依老臣之见,北方确实需要重点防范。蒙古人擅长骑兵,一旦大举南下,边境各城恐难抵挡。不过..."

"不过什么?"朱元璋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试探。

"老臣以为,用兵之道,在于知己知彼。敌情虚实尚未明了,贸然调兵,恐怕会打草惊蛇。"刘伯温说得很谨慎,每个字都经过深思熟虑。

朱元璋听了,心中暗暗点头。

这老家伙确实还是那么精明,不管什么事都要考虑得周全。

可正是这份精明,让朱元璋有些不安。

"刘爱卿说得有理。"朱元璋站起身来,走到窗边,"只是,朕最近总觉得心神不宁。你说,这是为什么呢?"

这话问得很突然,刘伯温心中一紧。

他知道,皇帝这是在套话。

作为一个经历过无数政治风浪的老狐狸,刘伯温深知此时不能说错一个字。

"皇上日理万机,操劳过度,自然会有些疲惫。"刘伯温的回答很巧妙,既表达了关心,又避开了敏感话题。

朱元璋转过身来,目光如炬地盯着刘伯温:"朕是在担心,这朝中是否还有朕信得过的人。"

这句话如雷鸣般在御书房里炸响,刘伯温的心跳瞬间加速。

他明白了,皇帝这是在敲打他,在试探他的忠诚度。

"皇上言重了。"刘伯温跪了下去,"老臣虽然年迈,但对皇上的忠心,天日可鉴。"

朱元璋没有让他起来,而是继续盯着他看了很久。

空气仿佛凝固了,只有外面知了的叫声显得格外刺耳。

良久,朱元璋才开口:"朕知道你忠心。只是,这人心啊,有时候连自己都看不透,何况别人呢?"

刘伯温跪在地上,后背已经湿透了。

他知道,皇帝今天召见他,绝不仅仅是为了讨论边境军务这么简单。

"这样吧,午时三刻,太和殿议事,你通知各部尚书,都来参加。"朱元璋突然换了个话题,"朕要和大家商量一下用兵之策。"

"是,老臣这就去办。"刘伯温如释重负,总算可以起身了。

可是,就在他即将退出御书房的时候,朱元璋又叫住了他:"对了,刘爱卿。"

"皇上还有什么吩咐?"

朱元璋的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午时议事,朕有个小小的节目,你们会喜欢的。"

刘伯温心中一沉,他太了解这位皇帝了。

每当朱元璋露出这种笑容的时候,就意味着又有人要倒霉了。

走出御书房,刘伯温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夏日的热风扑面而来,可他却感觉后背发凉。



他知道,一场暴风雨正在酝酿,而他能否安然度过,就要看今天午时的表现了。

02

午时三刻,太和殿内庄严肃穆。

巨大的龙柱直通殿顶,金碧辉煌的装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文武百官按品级高低,分列两侧,个个神情严肃。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身着明黄色龙袍,头戴冕冠,威严无比。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殿下的群臣,每个人被他看到时,都不由自主地低下了头。

在龙案的一侧,赫然摆着一个硕大的西瓜。

这个西瓜足有两尺来长,碧绿的瓜皮上带着深绿色的条纹,看起来新鲜诱人。在这酷热的天气里,光是看着就让人生津。

群臣们都注意到了这个西瓜,可谁也不敢多看,更不敢询问。

大家心里都清楚,皇帝做任何事都有他的深意。

"各位爱卿,今日召集大家,是要商议边境军务。"

朱元璋的声音在大殿里回荡,"北方蒙古部落蠢蠢欲动,南边几个土司也有异心。朕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兵部尚书陈武略第一个出列:"启禀皇上,臣以为应当立即调兵遣将,先发制人。"

陈武略是个武将出身,说话直来直去,从不拐弯抹角。

他身材魁梧,声音洪亮,站在那里就像一座铁塔。

"哦?陈爱卿有何具体建议?"朱元璋问道。

"臣请求率领三万精兵,直捣蒙古老巢。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陈武略说得慷慨激昂。

吏部尚书张文渊却持不同意见:"皇上,臣以为此事还需从长计议。轻启战端,恐怕会劳民伤财。"

张文渊是个文人,做事谨慎持重,和陈武略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他身材瘦削,说话时总是先思考半天,每个字都要斟酌再三。

"那依张爱卿之见,该如何应对?"朱元璋继续问道。

"臣以为,可先遣使者前往交涉,探明虚实再做定夺。"张文渊说得很保守。

礼部尚书孙礼仁也出列道:"皇上,依礼制而言,我大明乃泱泱大国,当以德服人。若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岂不更好?"

孙礼仁是个标准的儒生,凡事都要讲个礼制规矩。他年纪不小,留着长须,看起来颇有几分仙风道骨的样子。

工部尚书李工巧则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皇上,若要用兵,粮草器械的供给是个大问题。臣需要时间筹备。"

李工巧是个实务派,考虑问题很周全,总能从技术层面提出中肯的建议。他平时话不多,但每句话都很有分量。

朱元璋听着大家的议论,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他的目光时不时地瞥向那个大西瓜,仿佛在思考什么。

刘伯温站在群臣之中,一直没有开口。

他在观察皇帝的表情,试图猜测这场议事的真正目的。以他对朱元璋的了解,今天这场戏绝不会这么简单就结束。

果然,就在大家讨论正酣的时候,朱元璋突然抬起手来,示意大家安静。

"各位爱卿的建议,朕都听到了。"朱元璋缓缓开口,"不过,今天天气炎热,大家在这里商议国事也是辛苦了。"

他指了指案上的西瓜:"这是南疆进贡的蜜瓜,据说甘甜无比。朕想与众卿共享,消消暑气。"

群臣们面面相觑,不知道皇帝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按说,皇帝赐瓜本是好事,可大家都感觉事情没这么简单。

"只是,朕有个小小的要求。"朱元璋的语气突然变得严肃起来,"这瓜不准用刀切,也不准用任何利器。"

这话一出,殿内瞬间安静下来。大家都傻眼了,不用刀怎么切瓜?这么大的一个西瓜,难道要用手掰开不成?

"另外,"朱元璋继续说道,"要让在场的每个人都能品尝到。谁能做到这一点,朕有重赏。"

群臣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这哪里是分瓜,分明就是在出题考验大家。

而且,这个题目看起来根本就无解。

朱元璋看着众人困惑的表情,心中暗暗得意。

他今天就是要给这些大臣们一个下马威,看看他们面对难题时的反应。

更重要的是,他要通过这个看似荒诞的测试,来判断谁是真正可以信任的人。

"怎么?各位爱卿都不说话了?"朱元璋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危险的味道,"莫非这个小小的要求,就把大家难住了?"

陈武略第一个忍不住了:"皇上,这瓜这么大,不用刀怎么分啊?除非..."

"除非什么?"朱元璋目光如剑般射向陈武略。

"除非用手掰开。"陈武略硬着头皮说完,自己都觉得这个主意很荒谬。

"那你试试。"朱元璋淡淡地说道。

陈武略硬着头皮走到龙案前,双手抱着那个大西瓜,用尽全力想要掰开。

可是,成熟的西瓜虽然里面是软的,外皮却很坚韧,任凭他怎么用力,西瓜依然完好无损。

尝试了几分钟后,陈武略满头大汗,只好放弃了。他尴尬地回到原位,脸色通红。

朱元璋冷笑一声:"堂堂兵部尚书,连个瓜都对付不了?"

这话说得很重,陈武略羞愧难当,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李爱卿,你有什么办法吗?"朱元璋又点了工部尚书李工巧的名。

李工巧思索片刻,道:"皇上,臣以为可以用钝石敲击瓜的中部,利用震动使其开裂。"

"钝石也算工具。"朱元璋摇摇头,"朕说了,不准用任何工具。"

李工巧也败下阵来。

孙礼仁被逼无奈,提出了一个更加荒谬的建议:"皇上,不如用牙齿咬开?"

朱元璋听了,差点笑出声来:"孙爱卿,你的牙口这么好吗?要不你试试?"

孙礼仁脸色煞白,连连摆手:"臣不敢,臣不敢。"

张文渊也想了几个办法,但都被朱元璋一一否决。

很快,能想到的办法都被试过了,可那个西瓜依然完好无损地摆在那里,仿佛在嘲笑着在场的所有人。

殿内的气氛越来越紧张,大家都意识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游戏。

皇帝的表情越来越阴沉,谁都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看来各位爱卿都是无能之辈啊。"朱元璋的话如寒冰一般,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打了个寒颤。

就在这时,他的目光落在了一直沉默不语的刘伯温身上。

"刘爱卿,你向来足智多谋,今日怎么也哑了?"

03

面对皇帝的逼问,刘伯温知道自己已经退无可退。

他缓缓出列,对着朱元璋深深一拜。

"皇上,老臣愚钝,请容老臣仔细观察一下这个瓜。"

朱元璋点点头:"准了。"

刘伯温走到龙案前,围着那个大西瓜仔细端详起来。

他时而俯身细看,时而轻轻抚摸瓜皮,时而把耳朵贴近瓜表面,仿佛在听什么声音。

其他大臣们都紧张地看着他,希望这位首席谋士能想出什么妙招来。

大家心里都清楚,如果连刘伯温都解决不了这个难题,那今天恐怕谁都别想好过。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饶有兴趣地看着刘伯温的表演。

他很想知道,这个号称"诸葛再世"的老狐狸,到底能不能破解这个看似无解的难题。

刘伯温观察了很久,心中已经有了几分把握。

他发现这个西瓜已经完全成熟,瓜皮上有几道天然的细纹,顺着这些纹路,也许能找到突破口。

"皇上,老臣有一个问题。"刘伯温站直身子,恭敬地问道。

"说。"

"皇上说不准用工具,那么殿内现有的物品可以使用吗?"

朱元璋思考了一下:"只要不是专门的工具,可以。"

刘伯温心中一喜,他的计策有了眉目。

可是,表面上他依然很谨慎,继续问道:"那么,老臣是否可以请几位大人协助?"

"可以。"朱元璋答得很干脆,他想看看刘伯温到底要玩什么花样。

刘伯温重新回到西瓜前,这次他的动作更加轻柔。他先是轻轻敲击瓜皮,听着里面发出的闷响声,判断瓜的成熟度和内部结构。

"陈大人,请你过来帮个忙。"刘伯温招呼陈武略。

陈武略虽然不知道要干什么,但还是走了过来。刘伯温指着西瓜的一端说:"请你双手托住这一头。"

"李大人,你托住另一头。"刘伯温又叫来了李工巧。

两个大臣按照刘伯温的指示,小心翼翼地托起了西瓜。

这时,刘伯温找到了瓜皮上一道最明显的天然纹路,那道纹路绕着瓜的腰部一圈,正好把西瓜分成上下两部分。

"各位请看,这道纹路是天然形成的。"刘伯温指着那道纹路说道。

"成熟的西瓜,内部结构比较松散,只要找准位置,轻轻用力,就能沿着纹理自然分开。"

说着,他用双手的大拇指,沿着那道纹路轻轻按压。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西瓜竟然真的沿着纹路出现了裂缝。

随着轻微的"咔嚓"声,整个西瓜分成了两半。鲜红的瓜瓤露了出来,甘甜的香味瞬间充满了整个大殿。

"好!"朱元璋忍不住拍案叫好,"刘爱卿真是妙手回春!"

群臣们也都松了一口气,纷纷赞叹刘伯温的智慧。

可是,大家很快就意识到,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西瓜虽然分成了两半,但要让在场这么多人都品尝到,还需要进一步分割。

刘伯温显然早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

他让人把西瓜的两半分别放在两个大盘子里,然后用同样的方法,继续沿着天然的纹理分割。

成熟的西瓜内部有很多天然的分割线,只要掌握技巧,完全可以用手分成许多小块。

刘伯温的动作很熟练,不一会儿就把两半西瓜分成了几十小块,足够在场的所有人品尝。

"皇上,西瓜已经分好了。"刘伯温恭敬地报告。

朱元璋非常满意,他站起身来,走到西瓜前,拿起一块品尝了一下。

果然甘甜无比,瓜汁清香。



"好瓜!各位爱卿也都尝尝吧。"朱元璋大手一挥。

群臣们这才敢上前品尝。

每个人都分到了一块西瓜,大家边吃边赞美刘伯温的智慧。

可是,刘伯温心中却没有丝毫轻松的感觉。

他知道,皇帝今天的考验绝不会这么轻易就结束。果然,就在大家品尝西瓜的时候,朱元璋又开口了。

"刘爱卿,你刚才分瓜的手法很巧妙,朕很欣赏。不过,朕还有个问题想问你。"

"皇上请讲。"刘伯温心中一紧。

"你说,这分瓜之道,和治国之道有什么相通之处?"

这个问题问得很深,刘伯温知道这是皇帝在考验他的政治智慧。

他思索片刻,恭敬地回答道:

"回皇上,老臣以为,分瓜如治国,都需要因势利导。这西瓜有天然的纹理,顺着纹理分割,事半功倍。治国也是如此,要顺应民心,因势利导,方能天下太平。"

"还有呢?"朱元璋继续追问。

"还有就是,分瓜要让每个人都能品尝到,治国也要让百姓都能安居乐业。君王如这瓜,臣民如这瓜瓤,只有君臣一心,才能国泰民安。"

刘伯温的回答很巧妙,既表达了治国理念,又暗示了君臣关系。

朱元璋听了,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04

可是,就在大家以为考验结束的时候,殿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太监王福贵匆忙跑了进来,脸色十分慌张。

"皇上,边境告急!"王福贵跪在地上大声报告,"蒙古大军南下,前锋已至雁门关!"

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

刚才还在轻松品瓜的气氛瞬间消失,大殿内重新变得紧张起来。

朱元璋脸色大变,立即问道:"具体情况如何?"

"据探马回报,蒙古人出动了五万大军,由脱脱不花亲自率领,势头很猛。雁门关守将请求朝廷速派援兵。"王福贵一口气说完。

群臣们面面相觑,刚才还在讨论用兵之策,没想到敌人已经打到家门口了。

"来得正好!"出乎意料的是,刘伯温突然出列,声音洪亮地说道,"皇上,老臣请求率军出征!"

这话一出,满殿皆惊。

刘伯温已经年过六十,而且一向以谋士著称,很少亲自领兵作战。现在居然主动请战,着实让人意外。

朱元璋深深地看了刘伯温一眼,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情。

刘伯温主动请战的举动,确实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大殿内一片寂静,只有檐下燕子的啁啾声显得格外清晰。

朱元璋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仔细打量着这位年过花甲的老臣。刘伯温虽然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刘爱卿,你可要想清楚了。"朱元璋缓缓开口,"领兵作战可不比纸上谈兵,稍有不慎,就是身死族灭的下场。"

"老臣心意已决。"刘伯温的声音很坚定,"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老臣虽然年迈,但报国之心不死。"

朱元璋听了,心中涌起一阵暖流。

在这个人人自危的时刻,还有人愿意主动请缨,确实让他感动。可是,感动之余,他又产生了新的疑虑。

刘伯温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主动请战?是真的忠心报国,还是另有所图?作为皇帝,朱元璋必须考虑到各种可能性。

"既然如此,朕再给你一个考验。"朱元璋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如果你能通过这个考验,朕就让你挂帅出征。"

刘伯温心中一沉,知道新的挑战又来了。他恭敬地说道:"皇上请出题。"

朱元璋指了指龙案上剩下的另一半西瓜:

"这里还有半个瓜,如果你能在不用任何工具的情况下,把它分成更多的小块,让殿外的禁卫军也能品尝到,朕就答应你的请求。"

这个要求比刚才更加困难。

剩下的这半个西瓜虽然也有天然纹理,但已经不像之前那么明显了。要想分得更细,需要更高超的技巧。

更重要的是,殿外的禁卫军至少有数百人,要让他们都能品尝到,这半个西瓜必须分成几百小块才行。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群臣们都为刘伯温捏了一把汗。刚才分瓜已经是奇迹了,现在要完成更高难度的挑战,恐怕真的很难成功。

可是,刘伯温却没有退缩。

他再次走到龙案前,开始仔细观察剩下的那半个西瓜。

这半个西瓜的切面很平整,可以清楚地看到内部的结构。

刘伯温发现,虽然表面的纹理不够明显,但内部的纹理依然存在。只要找准方法,还是有可能进一步分割的。

"皇上,老臣有个不情之请。"刘伯温突然说道。

"说。"

"老臣能否借用龙椅一用?"

这话一出,满殿哗然。

龙椅是皇权的象征,岂容他人染指?这个要求实在是太大胆了。

朱元璋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眼中闪过一道危险的光芒。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