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在毛主席的主张下中南海摆了一桌长者宴。
在这场宴会中,受邀者都是全国政协中老资历且德高望重的60岁以上长者。
宴会上的一群老人中,一个精神矍铄,白胡子垂到胸口的老者格外令人瞩目。
毛主席亲自入席,在他的身边作陪,新中国的功勋大将粟裕,给他摆放餐具伺候入座。
被毛主席这般庄重对待,这老人到底是什么来头?
天降奇才麒麟儿
这位排面十足的老者,名叫马一浮。
他既不是投身军旅的杰出将领,也不是早期入党的革命先锋。他只是个学者,但却对中国革命居功甚伟。
马一浮出生于成都,其父马廷培曾是清朝举人,做过一县父母官。
马一浮的家世不算显赫,但足够富贵。再加上马廷培年近四十才中年得子,因此马一浮从小就由父亲找来的举人贴身教导。
在完成了读书识字的启蒙教育后,马一浮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天分。
一部常人孩童看了就头疼的《切韵》,马一浮能如数家珍。
八岁时他就已经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不到十岁时,所作诗文连他的举人老师都甘拜下风。
在马一浮十岁之后,举人老师已经教无可教,无奈只得请辞。
就这样,马一浮开始了自学时光,可天才即便是自学,其才能也不是常人能企及一二的。
十五岁时,初次参加县试的马一浮就一举夺魁。而同在此次考试中的鲁迅,却只得了个百名之后。
小小年纪就能力压鲁迅这位未来的文坛巨匠,而且还是自学成才。马一浮恐怖的学习天赋,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1899年,将传统国学已经融会贯通的马一浮决定去远方探求更多真知。
短短四年间,他走遍了德国、西班牙和日本。或于当地练习,或自己钻研,马一浮成功掌握了英语、德语、日语等六国语言。
走遍万里他乡,马一浮的见闻和阅历日渐丰富。可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内心就越痛苦。
当时清朝政府腐败,国家衰颓凋敝,可马一浮游历求学的列强诸国,却个个都兴旺富强。
祖国行将就木般衰朽糜烂,敌国却锐意蓬勃,国强民富。再天纵奇才的头脑,也会被现实的巨大落差压垮。
他能靠着头脑学贯中西,却难以思索出切实可行的救国之路。
挫败感日复一日地纠缠着马一浮,他每日都消极颓废。在那段时间里,马一浮终日躲在书店里看各类杂书,靠这种手段麻痹自己。
但可能是上天都垂怜马一浮的天造之资,不忍他郁郁寡欢消极废退。
他苦思冥想求而不得的救国良方,终于偶然间出现在他的面前。
为久旱中国引甘霖
1904年3月17日,马一浮读到了一本奇怪的书。
书中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原理,分析得鞭辟入里。何为共产主义,何为无产阶级革命……
种种新奇而又庄严宏大的理论让马一浮唯有叹服。看完这本书,他终于明白自己一直想要寻找的救国之策,就在这平平无奇的书页之间。
没错,相信各位已经猜到了,这本书就是马克思的巨作——《资本论》。
马一浮细细品味,只觉得手中的《资本论》如星火般烫手。
他做出了决定,一定要把这本书带回到中国去,带给更多有志救国却无处施展的人去!
回国之后,马一浮自发将《资本论》翻译成中文版散播四方。
他成为了为中国引进《资本论》的第一人,为久旱下的中国,播撒了第一片革命的甘霖。
此后的马一浮食髓知味,相继翻译了许多马克思主义和革命著作。
由他创建的《翻译世界》刊物,先后将《法国革命史》、《日耳曼之社会主义》等书籍翻译并出版。
对于当时民智蒙昧的中国来说,这些书籍就像是醒神猛药。
越来越多的工人和知识分子通过他的引进,开始了解到马克思主义。这为后续的革命星火,埋下了最广大细微的火种。
从这之后,马一浮逐渐被更多人知晓。他不再仅仅是区区小县的神童,而是有了“新儒家三圣”、“一代儒宗”等名号。
清奇风骨一代宗师
马一浮名气越来越大,盯上他的人自然与日俱增。这些人里不乏名校校长,甚至是一方军阀。
但面对高官厚禄,马一浮却展现出他自有的清奇风骨。
1922年,孙传芳听闻马一浮盛名,决定将他招入麾下做幕僚。
为了表达诚意,孙传芳亲自携带厚礼登门五次。结果却是每一次都得到“先生不在家”的答复,连马一浮的面儿都没见上一次。
次数多了孙传芳恼羞成怒,派兵质问马一浮还要不要命。面对盛气凌人的军阀,马一浮却依然不退不惧。
“我每次都在家,但就是不想见你。你想要我的命无妨,拿去就是。”
也许是马一浮的凛然正气慑服了孙传芳,此后他再也没提及过此事。1938年,蒋介石也同样吃了个类似的哑巴亏。
当时马一浮回到四川躲避战火,蒋介石就对他发来了邀请。
在见面后,蒋介石抛出高官相诱,想让马一浮为自己所用。但马一浮正为蒋介石不抗日反打自己人的混账行为恼怒,哪里会给他好脸色。
面对蒋介石的橄榄枝,马一浮只是冷冷地留下了一句话就拂袖而去。
“日寇霍乱,还望蒋公精诚团结各党派共拒之。”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马一浮才愿意为这一扫阴霾的新天地而贡献力量。
1952年,在陈毅元帅的邀请下,马一浮才出山从政。这期间周总理也曾邀请他赴北京一见,可惜马一浮因身体原因也没能前往。
1964年时,毛主席组织了政协委员的长者宴。也就是毛主席这样的领袖,才能让马一浮为之折服。在得到邀请后,马一浮欣然前往。
在席间毛主席和马一浮亲切交谈,比较年轻的粟裕亲自伺候餐具。这才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结语
在这场宴会的三年之后,87岁高龄的马一浮与世长辞。在他的葬礼上,各党派人士和知名学者纷纷自发来送这位大师最后一程。
马一浮的一生著书立说,引进革命著作,他的贡献,配得上这份尊重和荣耀。
参考资料:
1、马一浮 ——百度百科
2、浙江宣传 | 当马一浮站在人生岔路口——浙江在线新闻2025年4月16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