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暑气裹挟着乡土的热忱,渭南师范学院“青苗铸魂”推普助力乡村振兴雷锋实践团奔赴陕西澄城。这支年轻的队伍以“语通民心,情系家国”为核心理念,一头连着宝塔社区的烟火日常,一头牵着尧头窑的千年窑火,将语言推广、红色教育、文化浸润与非遗探寻拧成一股绳,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用青春力量为文化传承注入鲜活动能。
首站宝塔社区:推普赋能,播撒文化自信种子。8月15日起,实践团扎根澄城县宝塔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没有停留在“教普通话”的表层,而是将推普工作与民生需求、精神滋养深度绑定,让语言成为连接文化与生活的纽带。
面向成年居民,他们避开枯燥的语法讲解,聚焦“普通话赋能生活”的实用价值:从菜市场砍价、医院问诊的日常沟通,到社保办理、线上缴费的政务场景,再到短视频拍摄、直播带货的新技能学习,用接地气的案例让居民明白“说好普通话,能让日子更方便”。同时,团队还融入澄城本地红色资源,用通俗话语讲述尧头窑工人支援抗战、社区老党员的奋斗故事,让“说好普通话,更好听党话、跟党走”的理念悄然扎根。
针对社区孩童,实践团打造了“文化成长小课堂”:通过国旗故事绘本,让孩子们在图画与讲解中萌发家国情怀;以“自我介绍”“家庭趣事分享”等互动游戏,悄悄规范他们的语言习惯;当《少年中国说》《可爱的中国》的诵读声在活动室响起,普通话的韵律与少年的爱国热忱交织,一颗文化自信的种子就此种下。
此外,志愿者们还带着孩子们读雷锋故事、弹唱《我和我的祖国》,用“山里的月亮像不像瓷盘”的生动类比讲解《山居秋暝》的诗意,更手把手教大家剪中国结、做纸灯笼。这些活动不仅填满了孩子们的暑期空白,更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触摸传统文化、践行雷锋精神,让乡土文化的根脉在幼小的心田里悄悄生长。
8月18日,社区实践临近尾声,队员们忙着整理教学资料、打包文具教具,党群服务中心里忙碌的身影与居民的道别声交织,定格成温情的画面。宝塔社区党总支书记白佳感慨道:“实践团把课堂搬到了居民家门口,既帮大家解决了‘说话’的难题,又带来了文化的温度,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注入了实实在在的青春活力。”镜头前,孩子们举着亲手做的中国结,志愿者胸前的团徽与社区工作人员的党徽在阳光下交相辉映,成为此次社区之行最温暖的注脚。
转战尧头窑:探寻非遗根脉,让千年匠心融入乡村振兴。
告别宝塔社区的烟火气,实践团循着千年窑火的印记,奔赴澄城县尧头镇尧头村——这里坐落着北方黄河流域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瓷窑遗址“尧头窑”,承载着渭北地区数百年的制瓷记忆,更是当地乡村振兴中“文化赋能”的重要载体。
开窑仪式:触摸非遗的“活态传承”
实践团抵达时,恰逢尧头窑年度开窑盛典。窑工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长钩,在“开窑祈愿”的古老仪式中,缓缓打开封存多日的窑门。瞬间,裹挟着陶土芬芳与烟火气息的热浪扑面而来,窑内黑釉瓷器在光线下泛着温润的光泽,队员们与村民、游客一同屏息凝视,亲眼见证“一坯黄土,经千度窑火淬炼,蜕变为精美瓷器”的震撼瞬间。
“这窑烧了28天,温度差一度,釉色就会发灰;窑内通风差一点,瓷器就可能开裂。”窑工师傅一边用长钩小心翼翼地取出瓷器,一边向队员们讲解“火照验温”“封窑祈愿”的古老习俗。当听到“每一件尧头窑瓷器,都是‘天、地、人’合力的结果——靠天气定窑期,凭陶土定胎质,靠经验定火候”时,队员们才真正明白,尧头窑烧制技艺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老祖宗留下的“天人合一”的生活智慧,是至今仍在延续的“活态非遗”。
古瓷寻踪:对话千年的“文化记忆”
在尧头窑遗址博物馆,实践团在老匠人的指引下,轻轻触摸陈列架上的古瓷片——明清时期的缠枝莲纹、民国初年的吉祥图案清晰可见,指尖划过的纹路仿佛还带着古代陶工的温度,让人瞬间穿越时空,与千年前的制瓷匠人“对话”。
“你们看这黑釉瓷,釉色像墨一样亮,这是因为咱们尧头的陶土含铁量高,再加上独特的‘泼釉’技法,才能烧出这种‘黑如漆、亮如镜’的效果。”博物馆讲解员指着一件清代黑釉梅瓶介绍道。队员们一边认真记录,一边用镜头拍摄瓷片的纹路、古窑的结构,试图将这些散落的“文化碎片”拼凑起来,让更多人知道尧头窑的历史——这里曾是明清时期“日产瓷器千件”的北方瓷都,产品远销甘肃、山西等地,如今,这些古瓷遗址不仅是文物,更是当地发展文旅产业、吸引游客的“文化名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历史厚度”。
匠人访谈:传承与创新的“薪火接力”
实践团还专程拜访了尧头窑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新平。走进他的工作室,架子上摆满了黑釉瓷器——既有复刻的明清传统器型,也有印着卡通图案的茶杯、刻着现代诗句的摆件。“我跟陶土、窑火打交道43年了,揉泥要‘稳’,得把土中的气泡揉掉;拉坯要‘准’,手劲差一点,器型就歪了;烧窑要‘懂’,得看窑火的颜色判断温度。”周新平一边演示拉坯,一边向队员们分享自己的“匠心秘诀”。
谈及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周新平的眼神格外坚定:“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往外走,窑火差点就断了。现在不一样了,政府不仅给我们修缮了古窑址,还帮我们申请了非遗扶持资金,我们还跟村里的合作社合作,开发了‘体验制瓷’的文旅项目,去年光接待游客就有3万多人,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他还透露,自己正在跟高校合作,计划将尧头窑的纹样融入现代设计,开发文创产品,让千年黑瓷“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志愿者们围在工作台旁,就黑瓷釉色调配、窑火温度把控、非遗传承面临的困境等问题虚心求教,有人用笔记本详细记录技艺要点,有人用手机拍摄拉坯、泼釉的全过程,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把尧头窑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临别时,周新平特意赠予实践团成员每人一块亲手烧制的“薪火相传”小瓷牌——瓷牌上刻着简化的窑火纹样,既是对尧头窑技艺“代代相传”的期许,也是实践团此行“传播非遗文化”的珍贵见证。
实践落幕:以青春之力,续写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新篇
从宝塔社区的推普课堂,到尧头窑的千年窑火,“青苗铸魂”实践团的澄城之行,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实践任务,成为一场与乡土对话、与历史共鸣的文化之旅。
在这里,他们用普通话搭建起“文化传播桥”,让红色故事、传统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播撒下文化自信的种子;在这里,他们以青年视角挖掘非遗价值,记录尧头窑的技艺与故事,为千年非遗注入青春活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亲眼见证了“文化”如何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宝塔社区因文化活动更有凝聚力,尧头村因非遗传承焕发生机,这些都让队员们更加坚定了“用文化赋能乡村”的信念。
实践落幕,但传承与担当的脚步从未停止。未来,“青苗铸魂”实践团将继续深入基层,带着在澄城的收获与感悟,一方面持续推进推普工作,让雅言成为传承文明、连接城乡的纽带;另一方面,他们计划将此次采集的尧头窑资料整理成“非遗文化手册”,在学校和社区开展巡讲,还计划协助周新平师傅拍摄技艺教学短视频,让更多人了解尧头窑。
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日记中所写:“我们或许不能成为制瓷匠人,但可以成为‘文化使者’,让乡土文化的根脉扎得更深,让非遗传承的火种烧得更旺,让青春力量融入乡村振兴的脚步,在更多田野间书写文化赋能的新答卷。”
来源:渭南师范学院学生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