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讲完了《忤合篇》的全部内容,忤合之道讲述的是分合与向背的问题,强调要善于把握两者之间相互转换的态势,只要顺势而为便可以纵横自如;凡事“趋合倍反,计有适合”。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分两面的,有相合的、有相对的,化转环属,各有形势,相互转换,有时候对你有利的,对他也许是有害的。
具体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5大为人处世,搞事业的智慧!
第一、学会顺势而为
忤合之道是可以互相转换的,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利用忤合之术反复相求、以事制事?关键在于要不断地反复地去寻求最佳的适应步骤和方法,必然能够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去制定相应的策略。就如你问一条小河遇到了大山阻碍,该怎么办?小河回答:唯有遭遇阻碍时,我才会明了应对之策。这便是依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依据时机灵活调整的智慧,即因事制宜、因时制宜,随事而动。这正是水所展现的灵活性。因此,无论是谁,在追求大事业时,都必须深谙几个要点:洞察大局,明辨时务,懂得顺应潮流而动。
就拿三国时期的曹操与诸葛亮来说吧:评定一个事物发展,一个人的历史功绩,要用辩证的历史唯物观。即看这个人对社会有没有贡献,具体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否有利于民族大融合;第二是否有利于解放生产力;第三个是否有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曹操统一了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实行部队屯田制,自己解决吃的问题,降低了老百姓的生活压力;兴修水利、改善农具,解放了生产力。在当时,曹操代表的就是时势。
而诸葛亮选择了刘备,而刘备是刘皇叔,打的旗号是匡复汉室。然而虽然刘备戴着一个正统的帽子,但正统这个帽子早已经腐烂掉了。黄巾起义、张角起义证明这个统治已经非常腐朽了,若再去维护腐朽统治者的利益,只能证明你是在逆势而动,所以诸葛亮六出祁山未建寸功,不是诸葛亮没有能耐,是因为他在做逆时代发展潮流的事情,他已经不合乎人心了。
所以一个人如果是在政界,就要知道什么代表民心,民心即是大事;如果在商界,市场的需要是最大的事。
因此,忤合之道的核心在于洞悉时势,把握时机。圣人置身于天地之间,无论是立身处世、治理社会、传授教化还是彰显声名,皆需顺应事物的聚合变化,审时度势,明了何时该进取何时该收敛。即一句话,欲成大事者,务必顺应潮流,因应时势而动。
第二、要学会占先机、把握时局、研究趋势
顺势而为就一定能成功吗?
答案是一个字:能!但未必能成为商界领袖,顺势而动能成功,但是难成为商界领袖。顺势而动还不够,还应该怎样?——还要占先机,还要走在别人的前面。
怎样占先机、把握时局、研究趋势呢?教员在抗日战争初期写的《论持久战》给出了答案,整个抗日战争的形势就是按照教员的设计走的。为什么教员用兵如神?原因是:第一信息准确;第二把握了战争规律,他不仅知道现在,并且还通过现在推演未来。
为什么教员能知道战局呢?因为教员是一位哲学家。哲学家研究什么呢?研究规律。什么叫规律?什么叫趋势?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叫规律。
了解规律、把握规律,顺势而为,才能让你笑傲江湖,永立潮头!因为事物不但有共性,还有其个性,所以用计当然也不能千篇一律,必须要有个性,要在对比当中求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第三、要学会抓住时机、待机而动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想要一朝成名,就必须先经历十年如一日的默默耕耘,积累实力,同时敏锐捕捉并把握时机,适时采取行动。因此,成功之人贵在拥有能屈能伸的韧性,不因短暂的成败而骄傲自满或沮丧气馁。那些能够一飞冲天的人,在静默蛰伏时必定用心观察周遭;而那些能够一鸣惊人的人,在不显山露水时也必定在不断地积蓄力量,磨砺自我。
我们在面对不利环境的时候必须要发挥自己的积极主观能动性,给自己积蓄实力、发展的机会,当机会来的时候要抓住机会高调做事,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这也就是捭阖之道,也就是忤合之道。
比如:在春秋时期,楚庄王登基后的头三年里,未曾发布过任何政令,也未着手处理过任何国事,终日悠闲度日,似乎对国政毫无兴趣。这令朝中大臣们深感忧虑。某日,大夫申无畏请求觐见楚庄王。庄王端坐其上,带着几分漫不经心地问道:“大夫此来,有何要事相商?”申无畏回答:“臣确有一事,亟待陛下指点迷津。”庄王好奇地问:“何事?莫非是想共饮美酒,或是共赏乐音?这些我都可以满足你。”申无畏连忙澄清:“臣所求非酒乐之事,而是心中有一疑惑,特来请教陛下。”他接着描述了在楚国某地的一座高岗上,栖息着一只身披斑斓彩羽的大鸟,三年间既不飞翔也不鸣叫,令人费解。
楚庄王一听便知申无畏是在隐喻自己,于是微笑着回应:“此鸟非凡鸟,它三年不展翅是为了养精蓄锐,不鸣不叫是在暗中体察民情。此鸟一旦飞翔,必直冲云霄;一旦鸣叫,必震惊世人。你且耐心等待吧!”不久之后,楚庄王果然把握住了朝中权臣的软肋,一举将那些作乱的势力铲除。
再比如:康熙大帝即位的时候只有几岁,和权臣鳌拜是没办法斗争的,这时他必须装作很贪玩的样子,不问朝政,隐蔽自己,暗中却掌握自己的人马,训练自己的部队,以吴六一、魏东亭他们作为自己的羽翼,一旦羽翼丰满了,一朝就把鳌拜除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