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解放后便复员回家当农民的警卫员能有什么出息,大概率是因为无才无能而被踢出来的。
随毛主席奔波多年的张瑞岐总算回到了家乡,并与早已定亲的妻子走进婚姻的殿堂,然而外界却有很多关于他的不好传言。
直到拜堂前收到毛主席的来信,众人才意识到,原来张瑞岐的来历不一般。
01毛主席的随礼
1949年12月,早已过了适婚年龄的张瑞岐总算能结婚了,他父母心中的一块巨石也总算落地了。
这场婚姻,张瑞岐的父母可期盼太久了,从长征开始前就已经在想了。
只是始终等不来张瑞岐点头,所以这场婚姻才被一拖再拖。
新中国成立了,人们的生活变好了,倘若不是张瑞岐的定亲对象的年龄大了,不好再议亲,也许张瑞岐便会失去结婚的机会。
好在张瑞岐的运气不错,碰上了一个愿意死心塌地等他的女人。
美中不足的是,张瑞岐如众人所愿回家了,但张瑞岐在本地的名声却并不好。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张瑞岐便参军入伍,并随着红军的队伍四处奔波。这本是光荣的、荣耀的,可张瑞岐并不是前线战士,而只是一名警卫员。
更关键的是,很多党中央干部的警卫员在新中国成立后,都找到了不错的差事,留在了机关内部,而张瑞岐却不同,只是灰溜溜的回家,然后当起了农民。
两相对比,知道张瑞岐的人便得出了一个结论,张瑞岐无才无能,未能得到党中央的赏识,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他才被遣返回家。
无论张瑞岐是因为什么原因回的家,在张瑞岐父母和妻子的眼中,只要他能平安回来,便是最好的消息,也算是没有辜负家里人这么多年的期待。
正当所有人都以为张瑞岐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红军复员战士时,一个红军战士出现在了张瑞岐的婚礼上。
来人名叫马汉荣,年龄小于张瑞岐。张瑞岐在毛主席身侧做警卫员时,马汉荣只是他手底下的一个卫兵。
马汉荣赶到婚礼现场时,张瑞岐还未拜堂。在众人的注视下,马汉荣将毛主席的亲笔信交到了张瑞岐的手上,并朗声说道:“张班长,这是毛主席给您的信”。
张瑞岐在毛主席等人身边待久了,早已习惯了谦逊内敛,他本不想将这件事宣扬出去,可看着前来祝贺的众人,张瑞岐也只好当众读起了毛主席的信。
只见毛主席在信中写到“瑞岐同志,派马汉荣同志来参加你的婚礼,祝你俩白头偕老,努力为新中国的建设多做贡献,顺捎上100万元(旧币),请收下”。
落款是毛主席的签名,可以证明是毛主席的亲笔信。
众人看完后瞬间惊呆,没想到张瑞岐竟然出息到这种程度,连毛主席都捎来了份子钱。
02送您到北平去
小小的一个警卫员,为什么能让毛主席在百忙之中还惦念着他的终身大事,并捎来100万元?
其实100万元并不多,换算成新币之后,大概100元,在当时勉强可以买一头200来斤的大肥猪。
可新中国刚成立时,各级单位都不富裕,100万元却也是大手笔。
若论起毛主席为什么要对一个小小的警卫员如此上心,还要从1935年长征路上说起。
1935年,走完长征路后,毛主席到达陕北,而张瑞岐在同一时期入伍,并被编入中央警备队4连。
1943年,日军反扑的态势愈加凶猛,为了对付毛主席,他们甚至曾派出了20几架飞机,地毯式轰炸毛主席的居住区。
这件事让党中央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为了保证毛主席的安全,党中央不仅让毛主席搬到了杨家岭,同时还为毛主席新增了几名警卫员。
而张瑞岐便是当时新增的警卫员之一,鉴于张瑞岐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英勇的作战风格,很快党中央便将其升为警卫班班长,直接对毛主席的安全负责。
在跟着毛主席一起工作的那些年里,毛主席的言行对张瑞岐造成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尤其是在参加张思德烈士追悼大会时,毛主席所发表的《为人民服务》那段演讲,它让张瑞岐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重量是不同的。
要想要自己的生命更重一点,他就要背负起陕西民众对他的期待,用尽所有保护毛主席的安全,直到毛主席离开陕西,直到全中国都解放了。
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面对国民党政府的疯狂绞杀,毛主席做出撤出“党中央”的决定,很多人都不理解,包括张瑞岐。
可面对众人的不理解,毛主席并未生气,反而是向张瑞岐讲了一个故事。
倘若一个身负金银财宝的富人遇见了山匪,他应该怎么做呢?
对于一个英勇的富人而言,直接与山匪干仗是最简单明了的选择,但这种选择并不理智。
在毛主席看来,富人首先要干的事便是放下那些财宝,将手脚和精力都空出来,然后再用尽所有与山匪去拼,这样也许能在干掉山匪的同时,保住那些财宝。
于当时的共产党而言,那些财宝,便是当时的延安。此事过后,张瑞岐对毛主席的情感便更深了。
1948年,党中央决定渡过黄河,离开陕北。而此时警卫团中有很多人自出生时就没离开过陕北,有一部分并不愿意离开陕北。
毛主席为众警卫着想,而后吩咐道,如果有人不想离开陕北,可以向上级申请,留在陕北干工作。
此时的张瑞岐已经年过三十,而且还未结婚。
最关键的是,张瑞岐是家中的独子,他的父亲害怕家里断后,早已经为张瑞岐说了亲。
毛主席可不愿意毁了张瑞岐的一生,所以毛主席亲自找上了张瑞岐,希望他留在陕北。
可张瑞岐心中早已有了主意,他想将毛主席平安送出陕北,平安送去北平,一直到全中国都解放。
毛主席被张瑞岐的决心感动,于是便同意了张瑞岐的要求,带着张瑞岐继续走在解放全中国的路上。
03为了党的事业
从抗战初期到解放战争,毛主席看过了太多的人间悲剧,更不想身边的人再经历那些悲剧。
张瑞岐是家中的独苗,如果他意外牺牲了,张瑞岐的父母谁来赡养,他张家的烟火谁来延续?
毛主席渡过黄河后,与张瑞岐等人赶到了河北,此时毛主席旧事重提,希望张瑞岐能返回陕北老家,赶快成婚。
可张瑞岐心中装着一个更大的梦,他一边跟毛主席说,他的存在代表着陕北人民的期盼,一边又跟毛主席说解放事业正值关键时期,这时候离开与逃兵无异。
毛主席拗不过张瑞岐,只得带着张瑞岐继续转战各地。
再后来,一些年龄大的警卫员都被中央安排去学习了,以备将来新中国成立后不时之需。
可毛主席并未安排张瑞岐去学习,因为他还记挂着张瑞岐的终身大事。
可在张瑞岐看来,只要党的事业未成功,他就不应该离开毛主席,外出学习不行,回家结婚更不行。
平津战役后,毛主席从西柏坡搬到了北平,毛主席再次找到张瑞岐,希望张瑞岐能回家完婚。
可在张瑞岐看来,新中国还未成立,北平还有很多针对毛主席的敌特,他不应该在这关键时期离开毛主席。
然而毛主席已经下定决心,说什么都要将张瑞岐送走,眼见毛主席态度坚决,张瑞岐只能无奈返家。
临行前,毛主席特意给张瑞岐放几天假,让张瑞岐到处走走,好好看看北平的风景和名胜古迹。
此外毛主席还请张瑞岐吃了一顿饭,算作是对张瑞岐的饯别。
张瑞岐动身那天,毛主席因政务而无法到场,毛岸英代表毛主席送来了一个红色封皮的本子,一斤北京水果糖以及一条五台山牌的香烟。
1951年,当陕北受到自然灾害的侵扰时,毛主席担心张瑞岐的生活不好过,又交代李银桥带去300元。
做农民的时候,张瑞岐的生活过得清苦,有些人便建议张瑞岐去找毛主席,让毛主席帮忙谋一个好差事。
可张瑞岐却并未同意,因为他记得毛主席给他的交代,他要“永远忠于人民的事业”,为此他可以苦,可以累,但绝不可以贪图权贵,赖在机关政府的岗位上混吃等死。
最终在张瑞岐的努力下,他在自己的家乡造了500多亩林地,让光秃秃的家乡变得生机盎然。
1997年,当一名笔名为阳波的作家见到张瑞岐时,他实在无法将生活清苦的张瑞岐老人与毛主席的警卫员班长联系起来。
阳波看着眼前清苦的老人流下两行热泪,他在替新中国感到惭愧,怎么能叫如此有贡献的人,受这样的苦呢?
而张瑞岐却始终记得毛主席在那段《为人民服务》中所讲的“生命的重量”,而后他还反过来安慰阳波“你这人在哭什么,我的生活不是过的很安逸吗?”
阳波走后,他将张瑞岐老人的事上报给了兰州军区,而兰州军区则接过了照顾张瑞岐老人的担子,定期给张瑞岐拨放生活费。
张瑞岐过世后,当地政府为张瑞岐立了一块碑,并在其上写下了张瑞岐的贡献。
材料来源:河洛社区、榆林网(塞上明珠网)、米脂新闻网、湘潮杂志、城市联盟·陕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