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两个月后,毛主席乘坐火车从满洲里出境来到前苏联,开始了他第一次出国访问之旅。
毛主席此行对外界的说法,是为了庆祝斯大林的70岁寿辰,实际却是为了签订新的“中苏合约”,把本属于中国的中长铁路拿回来、让苏联军队撤出旅顺口。
想要苏联把到嘴的肉再吐出来,难度可想而知。
果然,克里姆林宫会面后,两人就谈的不是很愉快,斯大林还向毛主席告状,说毛主席手下有个人可厉害啦,连苏联人都瞧不起!
我们和苏联接触的工作人员,真的有这么傲慢吗?
一 书生干革命
斯大林说的这个人叫黄逸峰,其实斯大林告状的这事,还真的怪不着他。
黄逸峰的一生,总结起来就是书生干革命,前半生从教授成长为将军,后半生又从将军变回了教授,是一个被斯大林和毛主席都批评过的传奇人物。
他是1925年入的党,那时他还是一个意气风发,就读于复旦大学商学院的高材生。
入党之后,他就因为组织学生举行罢课游行,纪念“五卅运动”一周年被复旦开除。
这并没有影响黄逸峰的斗志,他转而去了暨南商科大学就读,之后又被选为上海学生联合会的主席,带领上海大学生继续战斗。
1927年周总理因为领导第三次上海工人武装起义,被蒋介石授意控制在第26军第2师时,还是黄逸峰奉命去营救的。
那时的黄逸峰不过21岁,却已经是身穿普通工人服装,腰扎皮带,握着手枪带领工人纠察队冲击的起义骨干力量了。
蒋介石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黄逸峰又不顾危险返回家乡江苏东台,在那里成立了中共东台县委。
也正是因为积极投入到革命运动中,从1928年到1936年期间,他虽7次被捕,之后流亡异国失去了党组织关系,却依然不改初心。
1936年从香港辗转来到广西,在广西大学任会计学教授的时候,黄逸峰结识了国民党元老李济深,李济深非常欣赏黄逸峰的才学,任命他为国民党的少将设计委员。
打入国民党内部之后,连蒋介石都对他非常赏识,不久就给了他中将的职衔。
但是黄逸峰却拿着蒋介石的委任状为中共办事,帮助新四军在苏北站稳脚跟,成了陈毅的“统战三杰”之一,气得蒋介石牙根痒痒。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黄逸峰又接受中共中央的任命来到东北,投身东北的铁路建设,成了我国的铁道元勋之一。
二 耿直的铁路元勋
斯大林说黄逸峰“看不起苏联人”的事情,就发生在黄逸峰任职东北铁路总局副局长期间。
东北是重工业基地,运输自然至关重要,所以铁路的控制权,一直是各方势力争夺的关键。
黄逸峰在铁路总局任职期间,顶着国民党的炮火,修复了9818公里铁路里程,占当时东北通车总里程的98%,为辽沈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只是在新中国成立前,东北的主要铁路线中长铁路在国民党签订的中苏条约中,是由中苏共同管理的。
所以黄逸峰在工作中,少不了要和苏联的顾问、工作人员打交道。
因为中共和苏联的友好关系,绝大多数苏联人在工作中积极认真,同我们的工作人员相处也十分愉快。
但是也有极少数苏联同志因为两国的实际情况,处处以“救世主”的身份自居,对我方工作人的态度非常骄横,这让许多人非常不满。
为了工作,中方的大多数同志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但是生性耿直、工作又严肃认真的黄逸峰可不惯着他们。
有一位工作既不负责,性格又特别的骄横的苏联顾问,在工作中就经常和黄逸峰因为意见不同发生分歧。
刚开始为了顾全大局,黄逸峰从不计较这名苏联顾问的态度,只是就事论事批评对方的错误行为。
但是苏联顾问不但没有收敛,反而越来越傲慢,一次酒会上竟然借着酒劲,当众调戏一位中国姑娘。
看到苏联顾问的这种行为,在场的黄逸峰再也忍不住了,他当面制止并怒斥了这名苏联顾问的不轨行为。
苏联顾问在人前失了面子就怀恨在心,他在奉调回国后,竟然恶人先告状,在斯大林面前狠狠告了黄逸峰一状。
告状的事情虽然在周总理的解释下真相大白,可是“黄逸峰”这个名字也留在了毛主席的脑海中。
毛主席回国后,黄逸峰就被任命为华东军政委员会交通部长,并兼任党委书记。
三 传奇一生
从毛主席回国,黄逸峰职位升迁这件事中,我们不难看出毛主席不仅没有因为斯大林告状迁怒他,反而十分赞赏他。
但是黄逸峰耿直的性格,还是在不久之后给他惹了一场祸事,让他又从将军做回了学者。
1951年12月3日,《人民日报》刊出一封学生来信,信中对黄逸峰任校长的华东交通专科学校提出了几点批评意见。
单纯就信立的内容来看,批评者提出的资金投入以教育为主、其他能省则省的概念非常正确。
即使被批评的学校没有这种行为,也应该抱着宽容、客观的态度去对待批评。
但是当时被点名批评的学校领导认为,这封“读者来信”中反映的问题不符合事实,是在蓄意破坏学校名誉,就向当时兼任校长的黄逸峰去告状。
黄逸峰本来不管学校的具体事务,可是听了学校领导添油加醋的汇报后,他也上头了,不但让校方追查这封“读者来信”的投稿人是谁,还组织学生联名给《人民日报》施加压力。
这一系列操作过后反而激起了更大的风浪:投稿人薛乘风被勒令退学后,又向《人民日报》写信申诉,说学校压制批评。
报社随后把信转给了华东局办公厅处理,事情因此再一次升级,成了当时轰动一时的“薛乘风事件”。
事件之后不久,毛主席又在“三反”运动中“压制批评”做出了“轻则开出当即,重则交人民公审”的批示,于是作为学校校长的黄逸峰被开除了党籍。
对于一名从青年时期就投身革命,两次积极入党的黄逸峰来说,这个打击不可谓不大。
难能可贵的是,黄逸峰并没有就此消沉下去,而是把全部精力用到了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成为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著名学者。
结语:
1987年,中共中央组织部经过研究,恢复了黄逸峰的党籍,党龄就从他第一次入党的1925年起算。
这也算是为这位前半生将军,后半生学者的革命者正了名。
参考资料:
1、赵福山.传奇人物黄逸峰[J].党史博采,1999.
2、郑华玉,孙亚宜.文武将军黄逸峰[J].档案与建设,2013.
3、张衡.陈毅与“统战三杰”[J].档案与建设,201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