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从“九三大阅兵”看西方的复杂心态与战略焦虑

0
分享至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迎来了一场庄严盛大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阅兵。我国在典礼中不仅重申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庄重立场,还展示了新一代战略装备,体现了国防现代化的成果。普京、金正恩等多国领导人受邀到场观礼,与我国并肩纪念这段决定世界格局的历史时刻。这一画面在全球舆论场掀起了强烈反响。

多数国家都给予了正面的报道,但西方国家却呈现出一种复杂交织的心态,既有对我国军事能力的深度担忧,又有对我国历史叙述的不满,更有对国际秩序走向的焦虑。可以说,这场大阅兵成为一面镜子,把西方在地缘政治中的紧张、焦虑与无奈尽数折射出来。


战旗方队

历史叙事的角力

首先引起争议的是我国对抗战历史的诠释方式。我国在纪念讲话和仪式中重点强调了中国人民在抗击法西斯战争中的主体地位,也突出了与苏联的并肩作战。而在西方舆论看来,这种表达“弱化”了美国、英国及其他盟国在二战中的角色。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直接批评中国淡化美国的贡献,强调“美国士兵的牺牲不容遗忘”。路透社与《华尔街日报》的评论也认为,我国试图通过纪念活动重塑一套“以自己为核心的历史记忆”。


特朗普对中国阅兵的评论

这种争论折射出历史叙事的政治性。纪念抗战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国家身份的建构。我国希望通过纪念强化民族自立的形象,而西方担心这种叙述削弱其在战后国际秩序中的道义合法性。换句话说,这是一场围绕历史话语权的博弈,远不止于学术争论,而是关系到未来国际格局中谁能够掌握叙事主动权的问题。

军事实力的展示

西方媒体关注的另一焦点是中国在阅兵中亮相的新式武器。包括东风61高超音速导弹、巨浪3潜射核导弹、智能化无人作战平台等,都引起了《华盛顿邮报》《卫报》等媒体的高度警惕。《华盛顿邮报》评论称,这些武器显示我国已在关键领域逼近甚至缩小了与美军的差距,而这将迫使美国加快军备升级及提升盟友间的协作能力。

特朗普更是带着讽刺口吻称,这场阅兵是“中国希望我在看的表演”,同时批评中、俄、朝领导人并肩而立“意在传递反美信号”。欧洲媒体如《费加罗报》《法兰克福汇报》也将阅兵视为“中国军事主义的外在表演”,呼吁欧盟提高警觉,避免在亚太问题上被动。


东风61

这种解读反映出西方在面对中国军力上升时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他们承认我国的军力提升是现实存在,不得不调整战略部署;另一方面,他们又倾向于将我国崛起定义为“威胁”,以此作为维持自身军备投入和盟友团结的理由。于是,阅兵场上的一排排装备,不仅是我国国防现代化的写照,也被西方当作放大自身焦虑的“投影幕布”。

地缘政治的联想

除了历史和武器,西方评论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关键词是“联盟”。《卫报》指出,中、俄、朝三国领导人同框,是在向外界展示一种“非西方联合体”的雏形。《澳大利亚人报》则进一步分析称,我国正借助此次大阅兵与上合组织峰会,将俄罗斯、伊朗等国纳入战略网络,形成某种“平行秩序”,用以制衡西方。


空军徒步方队

欧盟高级代表卡拉斯在发言中警告,阅兵背后所展示的领导人组合“正在挑战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日本媒体更是强调,这种政治信号对东亚安全局势不容忽视,并再次呼吁盟友加强协调。

可以看出,在西方的眼中,这场阅兵不仅是中国的内政事件,而是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地缘战略含义,它象征着非西方国家之间可能的合纵连横,象征着全球权力中心的再分布。这种担忧折射出西方在大国竞争中的不安——他们担心曾经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秩序”正被松动,而中国正是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力量。

舆论背后的焦虑

透过这些报道与评论,不难发现一个共通点:西方的舆论普遍以“威胁框架”解读中国的行动。无论是历史叙事的调整,还是军事装备的展示,抑或是多国领导人的聚合,在西方的眼中都被视为对自身地位的挑战。


外媒对中国阅兵的报道

这种心理实质上反映了西方对自身相对优势削弱的忧虑。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国家长期习惯于把握国际叙事的主动权、维持军事上的压倒性优势。然而在今日,这种优势正在被逐步缩小,中国的快速崛起打破了他们熟悉的“单极格局”。因此,每一次中国的大型行动,都被放置在一个更宏大的战略背景中加以解读。

西方未来的抉择

面对中国的阅兵,西方可以有两种选择:要么继续陷入“威胁-防御-再对抗”的循环,不断强化军备和政治壁垒;要么尝试以更加理性的眼光,承认多极化趋势的不可逆转,在合作与竞争之间寻找新的平衡。

我国已多次强调,纪念抗战是为了铭记历史、守护和平,而不是为了挑衅。事实上,我国并不否认盟国的贡献,只是更强调自身在民族解放中的主体性。这种立场与西方的叙事之间存在差异,但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可调和。相反,如果西方能够放下对话语权的绝对垄断,承认不同文明的记忆方式,或许能够为国际社会带来更多理解。


党旗、国旗、军旗入场

同样,我国展示军事力量并非为了挑起冲突,而是对外释放一种有能力维护自身利益的信号。在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界,力量展示既是防御,也是避免误判的手段。西方若能理解这种逻辑,或许就能减少过度反应,避免陷入无谓的对抗。

九三大阅兵是一场国家仪式,也是一场全球注目的政治事件。它不仅展现了中国的历史记忆和国防成就,更在世界舆论场掀起了一场关于秩序、叙事与权力的激烈讨论。西方的紧张与焦虑,既说明中国的崛起已成为无法忽视的事实,也说明旧有格局正在被重新塑造。如果西方继续固守冷战思维,把一切中国的举动都解读为威胁,那么结果只能是加剧对抗。他们只有跳出恐惧逻辑,以更加开放和理性的态度看待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才能推进世界的繁荣与稳定。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夷门王生 incentive-icons
夷门王生
深入剖析国际问题
52文章数 2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