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观看九三阅兵后,一位参加过对越作战的老兵,想起了46年前的“换枪”经历——参战前他们奉命无奈将63式自动步枪,换回已撤装多年的56式半自动步枪浴血奋战。从当年无奈“换枪”到如今的各式先进装备,老兵们感受到军队的强大。这盛世,如他们所愿。
发生在46年前的对越自卫还击战,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场卫国战争,此后的四十多年,中国大地歌舞升平,除了一些边境和领海摩擦,再没有动枪动炮的事情。
持久的韬光养晦让我们似乎忘记了兵器的存在,每当有新型武器装备出现在屏幕上,它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视觉享受,是对大国重器的观赏,而对于武器直接、本质的作用,并不去多想。
然而对于从越南战场走过来的老兵们来说,看到9.3阅兵中大量新型、尖端的武器装备,他们首先想到的、想的最多的,可能和我想的一样:这些武器装备如果能在46年前的战争中用上哪怕一丁点,那场战争会打成另一番模样。
作为参加了这场战争的老步兵,坐在电视屏幕前我首先盯住的、感触最深的,是受阅方队的统一佩枪:国产91-1式自动步枪。
1979年的对越作战,中国步兵佩用的是1956年式枪族;46年后的大阅兵,各方队佩用的是91-1式枪族中的自动步枪。就二者的作战性能来说,已是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91-1式自动步枪和我们在越南战场上使用的56年式步枪相比较,在轻量化、人机功效、精准打击这三大维度上,已发生了不止一代的进化。
枪身重量要比56式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减少1公斤,子弹重量减少约1倍,有效射程由400米增至800米之遥,其射击精度、射速、弹头侵彻力和多样化,更是56式步枪不可比拟的。
这还不包括91-1式枪族内其它枪械:通用机枪、精准步枪、突击步枪的更多对比。我粗略估算,一个佩用91-1式枪族的步兵班,会比当年的步兵班减少三到四成的武器携行重量,携带的弹药量会多出1倍,火力密度增强还不止1倍。
(图:56式步枪、冲锋枪、机枪)
1979年的对越作战,我们是在用与越军同一等级的步兵武器与之作战,严格来说,在枪械的火力密度上还不如越军。
当时我军的步兵班,9个人佩用8支枪:正、副班长佩用可以连发射击的56式冲锋枪,5位步枪手佩用的是只能单发射击、并且装弹仅10发的半自动步枪,另有两人操作1挺班用轻机枪,处于二战时期外军的一般的水平。
全班携带一个基数的弹药,合计为2600发子弹,这在东南亚的高山密林中,对于近敌作战的步兵来说,常常是不够用的,吃亏在火力密度上。
这种情况的出现,在于对越作战前无奈的“换枪”——很多年来我一直想不明白,中国陆军部队为什么要在即将开赴战场之际,陡然把部队正在使用的63式自动步枪,全部换回已经撤装了多年的56式半自动步枪?
(图 63式自动步枪)
对于该疑问,战后不乏有人站出来解释,讲了很多理由,譬如63式自动步枪射击精度不高,连发射击可控性差,枪身响动大,以及耗弹多、后勤保障难度大等等。
所有的“不好”都源自一点:63式自动步枪系文革期间制造,工艺较粗糙,所有问题皆由此而引发。
中国63年式自动步枪在国际上的称谓是“中国69式步枪”,也有称做“68式步枪”。这原本是一款不错的枪,1963年定型后即进入世界优秀枪种的行列,头几年生产的63式自动步枪质量相当好,除少量装备我军部队外,更是在第一时间大量援助越南抗击美军作战,在战场和训练场上反响都很好。这体现了新中国建立后的十多年间,国产枪械制造水平的快速提升。
但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战备形势紧迫,于是在文革动乱环境下开始超大批量生产,而且据说为了提高生产速度,竟简略了120多个原设计细节,质量难以保证,装备部队后不良反响较大。
我入伍后佩用的就是63式自动步枪,两年中并没有遇到过上边所说的那些毛病,在营、连范围内也很少遇到。这可能是因为我们部队佩用的是文革之前制造的好枪,而其他部队则是倒霉地佩用了文革中制造的“赖枪”。到了1979年大战在即,不分青红皂白统统换掉,着实武断了些,但也是大局上的无奈。
尘封多年后又被重新换上去的56式半自动步枪,照实说来确实不错,除了装弹少、射速慢的短板,其它没毛病。该枪装备部队不久即在西藏平叛和中印边界反击战中大显身手,在视界开阔的西部地区非常好使,因而得到参战部队的一致好评。
我们部队的营以上军官大都是参加了西藏平叛和中印边界反击战的,他们说半自动步枪是挺好使,但要全部换掉自动步枪,那还是要骂娘的。原有的自动步枪已经使用多年,被步兵磨合得滚瓜烂熟,上阵之前乍一换成半自动步枪,显得生分,连装填子弹、打开枪机都要用心去做,“枪人合一”的熟络劲儿没了。而操枪的熟络对丛林近战的步兵来说,是性命攸关的。我军步兵的伤亡数字,是必因此而加大了。
而伤亡加大的根源,是文革期间中国军工制造水平的大幅下降,是一个国家工业化退步的表象。如果当时的中国能有当今中国强大制造力的一半,参战部队会把已经尘封多年的半自动步枪重新拿出来,“倒行逆施”地换掉自动步枪吗?
(图:60迫击炮)
可能是考虑到了换枪后的火力不足,无奈之下同样也把淘汰多年的60迫击炮拿出来,重新装备给了步兵连队,7个步枪手改编成炮班,训练几天试着打几炮就上战场了。而越南军队已经挖好了漫山遍野的堑壕工事,备足了自动枪械,在山洞和工事里堆满弹药,等着我们来“客场”交战了。
临战换枪的无奈之举,使得中国步兵的火力优势,与越军相比并不占优。开战之后,小个子的越南兵操着中国造的63式和56式自动枪械,在山林中猴子般的闪跳腾挪,远远听到对面山上打来几发有节奏的连发射击,就知道是和美国人打了多年仗的越南老兵油子在开枪。他们的对面,是多数都在使用半自动步枪、要把子弹一发一发打出去的中国步兵。
(对越作战全图)
打开1979年我军对越作战全幅作战图,会看到无论是东线还是西线战区,中国军队的战役攻势都不是宽大正面推进,而是成建制地向敌纵深穿插包抄,力求尽多围歼越军有生力量,不以攻城略地为目的。这符合我军大兵团、大纵深、运动战的一贯原则,符合惩戒越南地区霸权主义的战略需要。
然而在一些局部的穿插攻击方向上,面对越方“全民皆兵”的顽强阻抗,一些部队插不进,切不开,围不住,甚至退不回,在对方蜂窝般明暗火力点的乱枪之下持久缠斗,疲惫不堪,以致我东线北集团原定3天完成的穿插攻击任务,拖至一周之久。
问题出在了哪儿?出在我军一些部队对于越南山区地形的复杂性认识不够,低估了越方准军事人员的数量和战力,在一些重要的穿插攻击方向上没有形成压倒性的兵力优势。最后将问题深究细研,你会盯在我军的步兵枪械上——
越军在边境地区的兵力部署呈“前轻后重”态势,其正规军主力多在二线设防,摆在第一线的多是地方武装和民兵。但这些三流的准军事人员手中的武器一点也不比中国正规部队差,越南人是用中国援助的最好的自动枪械和中国人打仗,在步兵火力上我方反而不占优。
评价武器之优劣,首先要看它是否适应战场环境的需要,是否扣准“火力密度”这一主要矛盾。越南草木茂密,短兵相接中猝然遇敌开火,自动步枪射速快,装弹多,更换弹匣便捷,将子弹泼水一般打过去,打中打不中,至少先压制了对手,给自方抢了空间和时间,这比用半自动步枪一发一发扣出去要好得多。但是这最为重要的“火力优势”,被我们无奈的“换枪”给削弱了,被当时年代中国军工制造业的低水平拖了后腿。
不得已,1979年大战之后的十年边境轮战中,我参战部队遂又将56式半自动步枪,全部换成连发射击的56式冲锋枪。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水平的快速提升,再又换成国产新型81式自动步枪,重新夺回了我军步兵枪械的火力优势。
(图:81杠步枪)
越战期间我是步兵班长,佩用的是56式冲锋枪,“冲锋枪”是中国的叫法,国际上通称“突击步枪”。这是一款十分得心应手的枪械,但因当时的科技水平有限,钢材的“红硬性”差,枪管高热后硬度会减弱。
有一次我班攻打一个山洞,连续的急速射击后,我的枪管呈现土红色,激战中碰撞了山洞的石壁,竟把枪管给碰弯了,虽然弯度并不明显,但射击精度下降,很难再打得准。好在战事几天后就结束了,没有让我因为“枪”而遭殃。撤军回国后换了一支新枪。
可能是因为有这一经历的缘故,我在观看93大阅兵时,特别注意到“枪”。我还注意到方队中的两台舰载多管射击兵器,那应该是我军最新型的1130型近防炮,它的射管直径比枪管略粗,但射速却能达到每分钟11000发,1秒钟可以打出183发弹,堪称世界之最,其“红硬性”想必一定是做得最好。数十个阅兵方队的每一件武器装备,也应该是世界顶级的水平。
(图:我军最新型的1130近防炮)
现代战争就是打装备、比科技、拼国力,是唯物主义取代唯心主义。回看1979年的那场宏大战事,参战者们都清楚,其实那只是中国陆军的炮兵和步兵在与越军交战。
文革之后的国力羸弱,本来就不多的装甲部队在山林地域派不上更多用场,海军有限的舰艇远远停泊在北部湾,空军的飞机只在国境线内盘旋。我们部队开到广西边境后一下火车,抬头就看见歼六、强五战机低空呼啸而过,这让我豪气十足,心想咱们有制空权,打到哪里都不怕!但出境后再也没看到这些东西,只能听到东北方向天空的轰鸣。
天空之下,步兵小弟连标配的钢盔都没有,打着绑腿拿着半自动步枪浴血拼杀,越军绵密的雷区、陷阱和明暗火力点要用近乎肉搏的战法去攻取,前边的人一排排倒下,后面一排排又冲上去了。
激战中我们巴望着空军大哥能冲着前面的山头丢一通炸弹,让仗好打一些;巴望天空中能有罐头、大饼之类像天女散花般飘落下来,就像电影上美军打仗那样。可是没有,什么都没有。天空、空军、空袭、空投,一切都是“空”。天空之下,只有炮兵、步兵在唱对角戏,一直鏖战到战争结束。当时的中国实在是太穷困了,能给参战者的东西,也就这么多了。
(图:对越作战)
46年后天翻地覆。作为当年的参战老兵,我坐在电视机前,看着电视屏幕上昂扬走过天安门前的45个方队,看着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武器装备,一直在流泪。我想大多数参战老兵也会和我一样,为祖国的军力强盛而激动不已,振奋不已。
我还在想,我们这些对越作战的老兵,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使用传统热兵器打仗的军人了,46年前“临阵换枪”的尴尬剧目,今后决不会再上演了!
作者:贵丁,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从戎20年,7次立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