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朝鲜战争爆发那天,电报送到中南海,毛主席看完没有立刻说话。
三个月后,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战场直面世界更强军队。
一场足以改变东亚格局的大决策,是怎么一步步逼出来的?
决策前的危机与准备
6月25日清晨,朝鲜战争爆发,金日成越过三八线,朝鲜人民军直取汉城。
三天后,杜鲁门发表声明:干预朝鲜战争。
局势急转直下,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发起组建“联合国军”决议,由于苏联代表,抗议朝鲜未被承认为会员国,缺席投票,提案轻松通过。
7月7日,“联合国军”成立,主力由美国操盘。
7月13日,中央军委秘密调集林、粟两线兵力,组建东北边防军,25.5万人分布在鸭绿江一线,名义是防御,实际已经按战斗序列整编。
部队调防全靠夜行军,半夜三点进站,凌晨四点出发,枪支用油布包着,列车窗帘全拉上,不留一丝行迹。
东北局收到命令:“边防军不得对外暴露身份,进入阵地后就地整训待命。”
军号也换了,原来的番号全封存,部队连队通讯采用代字,战士们只知道往前走,不知道要去哪里。
8月初,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中南海西楼召开。
毛主席当天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必须干预。”但没说“派军队”,而是用了四个字:“志愿援助”。
“志愿军”这个提法,出现在8月4日。
毛主席强调形式上,由朝鲜提出请求,中国以“志愿”方式支援。
“不宣战、不署名、不公开。”
那是一个两难时刻,朝鲜进攻过快、后勤拖沓、战线拉长,一旦美军反扑,平壤防不住,鸭绿江也挡不住。
军委作战部拟定作战方案:如果敌军兵分两路南北夹击,三八线以内应对不及,需提前准备全线反攻。
中方判断没错,9月15日,美军在仁川强行登陆,兵力迅速扭转战局。
仅10天后,25日美军攻占汉城,朝鲜部队出现大量溃退。
9月30日,美军部队已经抵达三八线前沿,距离中朝边境不足150公里。
10月1日早上,周总理代表中央,向美方发出最后警告:“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中国不能坐视。”
电文通过印度驻华使馆,转交美国驻印使馆,美方很快回应,但杜鲁门坚持判断:“中国不会出兵,最多援助物资。”
没人想到,这正是中国进入战争的起点。
18天权衡
10月1日当天,斯大林发来密电。苏联明确表示支持中国出兵,但“苏军不能参战”,只愿在后方提供武器支援。
此前,斯大林态度反复,先是鼓励金日成动手,战局不利后又退缩,避免与美国正面交锋。
10月3日,金日成派特使朴一禹,携带亲笔信飞抵北京,紧急请求中国“直接出兵”。
压力直压中南海,10月2日晚上,毛主席草拟了一封电报,内容为“准备出兵援朝”。
电文写好后放进保险柜,没有发,因为还未最终敲定。
陈云态度坚决:“现在还债、复员、恢复经济,一打就全断了。”
周总理也不主张立即参战:“工业基础、补给线、制空权我们一项不占。”
当时中美的钢产量对比,是8772万吨对60万吨,差了百倍,航空火力甚至无法对抗一个,美军航空母舰编队。
支持者只有几人,当时的首选司令员,因身体有病,坚决推辞。
彭德怀在湖南养伤,10月4日晚上接到调令,第二天到北京,没有休息,直接进中南海见毛主席。
当天晚上政治局再次开会,争论七小时无果。会议最后,毛主席说:“请彭总谈谈。”
彭德怀站起来,声音不高:“美军要是到了鸭绿江,再谈就晚了。要打就快打,不能等。”
没有情绪,也没有口号,只有一句话:“我带兵去。”
10月5日早晨,毛主席召集军委,定下基调:“准备出兵。苏联如支援可战,若不支援,也要打。”
当天上午,周总理起程赴莫斯科,与斯大林进行最后谈判。
苏联援助的反复与最终决心
10月5日,彭德怀刚从湖南抵京,外衣还带着泥点。他的名字,被列入“志愿军总司令”备选第一位。
毛主席亲自定下:出兵援朝。先打再说。
可问题是,武器从哪儿来?空军能不能上?
苏联这时候表面答应支援,但空军“不参战”,斯大林的回电明确写着:“武器弹药可以给,但空军两个多月才能进驻。”而且——“只驻防鸭绿江一线,入朝作战暂不考虑。”
毛主席没立刻表态,他知道苏联的算盘,心里也清楚:只靠苏联的“嘴炮支援”,根本不够。
10月13日,周总理抵达莫斯科,亲自与斯大林谈判。
斯大林态度突变,说空军尚未准备好,近期不适合出动,只愿意在中国境内设基地。
周总理原计划谈三天,最后一拖就是五天。
10月17日晚,周总理从莫斯科打来加急电报,内容清楚:苏联支援将近于零,所有关键作战保障都得中国自己扛。
当晚,中南海连夜召开军委会议。
毛主席没有犹豫:“我们不能指望别人,我们自己决定出兵。”
10月18日早晨,一张电文拍发至东北军区司令部:“东北边防军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即入朝参战。”
同时宣布:彭德怀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邓华、高岗为副司令员,洪学智为参谋长,军委全权指挥。
毛主席只留了一句话:“这个仗,我们打定了。”
出兵前的紧急部署
10月18日晚上,东北边防军接到正式命令,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
调动文件只传到师级。团以下官兵只知道:“要准备进山执行保密任务。”
此时志愿军的物资状况极差:每军只有36门70毫米以上火炮,步兵主要靠迫击炮和掷弹筒。
全军无空军掩护,只能靠步兵,硬顶美军机械化编队。
更紧急的是后勤,东北军区战勤报告显示:1/3部队未配发棉衣,70%地图缺失,运输靠人力肩扛,粮食只准备了10天的口粮。
“打得赢打,打不赢也得打。”军委命令下发:先入朝,补给边打边送,兵先过江,物资随后补。
10月19日晚,鸭绿江上没有鼓号,没有誓师,只有几千名战士摸黑过桥,带着行囊、步枪、铁锹,走进满是枫叶的山林。
志愿军以第十三兵团为主力,三个军共12.4万人,从安东(今丹东)一带出发,夜间三路分批渡江,白天伪装,天黑再行军。
志愿军开进朝鲜山区,构筑第一道伏击阵地。
没有电台指挥,全靠信使和口令,联络线靠跑腿,联络密码写在纸片里缝在衣服里。
彭德怀随第一梯队前进,到了大宁地区,临时设指挥所。
他的行李只有一条毛毯、一只搪瓷缸、一份地图。每天开会在山洞,通风靠拿帽子扇。
10月25日清晨,温井附近,志愿军与韩军第二师发生首次交火,志愿军以小部队设伏,打掉敌军前卫,拔掉通信车,全歼一个连。
“第一次战役”由此打响,志愿军没有正式开战通告,也没等到苏联空军,仗就这么打上了。
参考资料:
《毛主席年谱(1949-1976)》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
《苏联解密档案选编:朝鲜战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211-245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